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与战略机遇期教育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赵庆典主要内容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新问题二、充分认识教育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四、战略机遇期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新问题(一)从国际上看,教育要迎接四个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二)从国内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际上看:1、经济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2、中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3、知识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4、信息网络化对教育的影响。1、经济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教育的国际化和社会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必然引起经济结构产生革命性调整,从而带来人才培养结构的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要求教育必须面向世界,为国际贸易、金融、法律、文化交流等培养新型人才。2、中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加入世贸组织将给我国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如有利于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资金,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可以增加教育供给的总量和选择性、多样化。有利于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推进依法治教,改变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等。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如虽然我国对教育服务贸易的承诺不包括义务教育和特殊教育服务,但所有其他非义务教育领域都面临教育市场的国际竞争。我们将面临优质生源流失的加剧,优秀教师和高级专业人才被争夺,德育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冲击,面向国际贸易领域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3、知识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什么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以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1997年初,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关于“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并指出,体现于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经济的发展核心。知识经济中的知识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认为,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德鲁克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这既包括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行为的方式,也包括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某个个体(或机构)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进行更为有效的行为的方式”。某些组织关于知识的观点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报告中提出,知识是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告认为,这种知识的概念比传统知识的概念扩大了,它包括:其一,知道是什么,即关于事实的知识(know-what);其二,知道为什么,即事物的原理和规律的知识(know-why);其三,知道怎样做,即相关技能的知识(know-how);其四,知道是谁拥有知识的产权和使用权,即关于知识产生源头的状况(know-who)。知识社会什么样?在实际上,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从传统的工业社会转变到知识社会。据估算,OECD成员国的知识经济在这些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50%以上。有资料表明,现今经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和教育培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占70%左右。仅举信息产业为例,如1996年,美国信息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1997年上升到40%。知识工作者将成为社会劳动者的主体。有材料显示,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从事制造业的蓝领工人占全美国工人人数的比例,已经由50年代的33%下降到不足17%。与此构成鲜明对比的是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得到迅猛发展。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服务价格比工业价格增长快三倍,美国服务业对GNP的贡献率从50%上升到80%,其中63%的服务属高技能服务。1995年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及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农业工业服务业英国22672美国32473日本63361法国52669德国338591996年农业工业服务业中国的情况50.523.526知识和知识工作者都是创造未来财富的最为重要的资源。与以往自然状态的生产资料、劳动力以及资本等资源使用得越多,价值越小的特性不同;知识(包括知识工作者拥有的知识)这种资源使用得越多,其价值越大。我们必须看到,知识是依附于知识工作者才能发挥效用的资源。4、信息网络化对教育的影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通讯交互式网络系统的形成,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的革命性进步。网络化将引起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网络化将促进教育国际化,并为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撑。(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及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全民族的素质明显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健康素质)2、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3、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4、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5、建立学习型社会。6、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充分认识教育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规划未来教育发展战略的坚实基础。(二)教育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充分认识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普九”和扫除文盲的基本目标如期实现,国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到2000年,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的目标,全国有2541个县(含县级行政区划单位)通过了国家组织的“两基”验收。“普九”覆盖率达到85%。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青壮年文盲比十年前的1990年减少了4100万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取得长足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在校生达到2500余万人,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毛入学率提高到42%左右。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已经率先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成人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结构比较完整、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的职业、成人教育体系基本形成。职业技术教育、成人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大力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熟练劳动者和实用技术人才。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1164万人,是1988年的两倍。从1989年到2001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了4500多万毕业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在校生达72万人,比1985年增长11倍。成人教育岗位培训效果显著,仅在2001年,全国就有9270万人次参加了成人短期培训。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加快。高等教育规模显著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加快。到2001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达到1300万人左右,毛入学率从80年代初的2%左右提高到13%左右。研究生在校人数由1980年的2.2万人增加到39.3万人,是1988年的3.9倍。1999年—2001年高校三年扩招后,普通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翻了一番。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4%。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推进了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国教育科研网从1995年开始建设,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互连网络。全国高等院校有70%建立了校园网,已经批准67所高等学校进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我国已经建立了远程教育的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创造了条件。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由于校校通工程的顺利实施得到快速发展。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经过多年的努力,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教师整体工资增加,教师正在成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职业。教师住房得到改善,城镇教师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从1993年底的6.9平方米,超过了同期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民办教育有了较快发展。民办教育有新的发展,多样化的办学体制已经初步形成。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1年底,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达到1200所,注册学生113万人。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等学校有89所,在校学生15万人;普通中学4571所,在校学生233万人;职业中学1040所,在校生38万人;小学4846所,在校生182万人。教育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治教深入人心。已经制定并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条例》等重要法律,发布了《残疾人教育条例》、《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教育行政法规。初步建立起以教育专门法和行政法规为骨干,以教育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教育督导制度不断完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活跃,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提高。教育双边和多边交流向高层次拓展,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留学生工作健康发展。到2001年,出国留学累计达46万人,学成回国近15万人。近两年公派留学人员回归率达95%以上。留学回国人员大多成为各界骨干,发挥了重要作用。来华留学生数量迅速增长,层次提高。2001年,来华留学人员达到6万人以上。专业从中文、中医等传统学科扩展到科技、经济、管理、法律等应用类学科。中央和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基本形成。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群众对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教育经费总量逐年增加。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从1990年的564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563亿元。同时,还适当使用了国内金融资金和世界银行贷款。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及体育设施等办学条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二)教育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仍然偏低,低于许多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10年水平。劳动力知识结构重心偏低,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规模偏小,从业人员中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不到18%,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5%左右。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工人不足,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不足——多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虽在不断增长,但占GDP的比例一直处于不发达国家的水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终身教育体系远未建成——现有教育体系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不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未能全面形成,尚未建成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义务教育普及、巩固、提高的任务很重。——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实施素质教育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现行的课程教材体系和考试评价制度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有待尽快提高。——办学条件急需进一步改善,教育手段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教育的外部大环境也须不断改善。对于这些困难和矛盾,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进一步采取措施,正确决策,逐步加以解决。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一)新世纪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二)世纪之初头二十年战略机遇期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战略机遇期教育发展总目标任务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战略机遇期教育发展具体目标:其一,国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①到2010年,全国每10万人口中,专科以上学历者达到7000人以上(2000年为3611人);高中阶段学历者达到2万人以上(2000年为1.12万人).在从业人员中,专科以上学历者占8%左右(2000年约为5%),文盲
本文标题:教育发展战略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34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