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相反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更具这些理解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历史。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个过程交织在一起。4、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方面来影响教与学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5、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6、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7、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8、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9、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状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待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桑代克西方教育心理学之父。1897年《普通心理学》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斯金纳行为主义,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布鲁纳美国认知主义,人本主义马思路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瑞士皮亚杰和维果斯。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邀请专题报告中,精辟的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主动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10、我国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建国后主要学习和介绍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研究11、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是赫尔巴特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简述心理发展含义及特征: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其一,连续性和阶段性。其二,定向性与顺序性。其三,不平衡性。其四,差异性。2、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半成熟半幼稚。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3、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想青年期过度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以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做支柱。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长生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4、青年初期14、15---17、18岁三种高级社会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5、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活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心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6、关于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7、瑞士心理学家(著名学前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8、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2-7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可逆具守恒。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9、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领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10、人格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论也称《发展危机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4)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11、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不管什么社会,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基本上是家庭、学校、同伴以及电视。电影、文艺作品等社会宣传媒体。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12、家教教养模式。将父母的教养形式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13、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14、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生理自我在三岁左右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得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15、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16、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和发散型。17、智力差异。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而闻名于世。18、智力的个体差异,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型分布)绝大多数的人的聪明程度属中等。19、研究表明30-40岁人的最佳年龄段峰值是37岁20、卢布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的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2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22、荣格的理论,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吧人的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类。23、在我国保护型家庭教养多24、非文字智力测验且国际广泛使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25、自我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26、初中二年级是学生观察概括的转折点27、中学生思维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28、个体智力水平是先天和后天的教育结果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狭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2、《学习的条件》,加涅早期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连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3、加涅五种学习类型: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4、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吧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5、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来的行为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将往经验。6、连接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连接的过程。(1)桑代克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率。(2)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经典性条件反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3)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斯金纳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7、认知学习理论(狭义的学习),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的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的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镜,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8、认知学习理论代表有苛勒、布鲁纳、奥苏泊尔、下面简单介绍尝试错误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发现说。布鲁纳十分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吧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吧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所谓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愿意的学习。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显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联系。9、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第四章学习动机1、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2、学习的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3、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学习需要就称为学习驱力。奥苏泊尔认为学校情景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4、学习动机的种类: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认知内驱力),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忽视外部动机的作用。教师应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动机转化为
本文标题: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教师资格考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35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