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方向博士培养方案
1附件2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报表)一级学科名称教育学专业名称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代码040102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制表填表日期:2005年3月17日修订日期:2006年7月4日2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名称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研究生导师(博导注明)1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研究课程与教学的重大理论问题,特别要关注前沿性的热点、难点问题靳玉乐(博导)2教学论研究教学的重大理论问题,特别要关注教学设计、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朱德全(博导)徐学福(博导)李森(博导)刘义兵(博导)3课程论研究课程理论问题,特别要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范蔚(博导)4数学学科教学论研究数学教学的重大理论问题,特别要关注数学教学设计、数学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宋乃庆(博导)罗增儒(博导)郑毓信(博导)5中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研究中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宋乃庆(博导)朱德全(博导)6数学教育哲学研究数学的本质、数学学习活动的本质、数学教育的目的、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郑毓信(博导)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培养目标(本表可不填政治标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系统教育基本理论修养,专业知识扎实,对教育问题具有高度敏感性,能够熟练使用科学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独立进行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能力的高级专门研究人才。学制:全日制博士生3~6年,基本学习年限掌握在3年。应修学分:16学分(各学科自定)其中必修:12学分选修:4学分3三、课程设置(包括前沿讲座、学术报告等)类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开课学期学时学分任课教师考核方式备注必修课公共课0100000001第一外国语(第二外国语)11003研究生院考试外语专业为第二外国语0100000002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专家系列讲座)1603研究生院考试平台课0104010211教育核心问题研究1602周鸿等考试专业课0104010221课程与教学理论的进展1602靳玉乐等考试选修课0104010251比较教学论2402兰英考查0104010252科学教学2402徐学福考查010401025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402范蔚考查0104010254数学史与数学哲学3402郑毓信考查数计学院0104010255数学教育理论基础2402宋乃庆考查数计学院0104010256数学教育实验研究2402朱德全考查数计学院必修环节学术活动(至少8次),参加学术报告、前沿讲座、学术研讨活动并做至少2次学术报告2提交学术报告册,导师签字,学院核查综合考试2不计学分,评定考试成绩后,向学院提交相关材料一份文献综述及论文开题报告2不计学分,完清审核签字手续,向学院提交选题报告一份中期考核及论文进展检查4不计学分,完清审核签字手续,向学院提交相关材料各一份同等学力考生补修课程教育心理学不计学分中外教育史不计学分教育哲学不计学分不计学分不计学分注:1、平台课即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1门,按一级学科范围设置2、每个二级学科设专业课1-2门,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者须在备注栏内标明所属二级学科3、必修环节在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构成答辩的必备条件4四、学术活动的基本要求1、学术活动(前沿讲座课、学术研讨、学术报告)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1)校外专家关于课程、教学以及教育热点问题方面的学术报告(2)校内专家关于教育研究方面的前沿讲座课(3)学术沙龙活动,由博士生自己组织,导师参加。2、次数、考核方式及基本要求:学习期间博士研究生至少参加8次学术报告,每次要交学术心得或评论。参加一次至二次省级的学术会议或一次全国或国际性学术会议,完成两次学术报告。5五、综合考试的基本要求学科综合考试的要求:(时间、方式、内容、标准及考试形式等)时间:学习年限为3年的博士生,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末之前,进行学科综合考试。学习年限为5~7年的硕博连读生,在入学后第四学期末之前进行学科综合考试。方式:由考试委员会主持。每一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专设一考试委员会,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五名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考试委员会主席由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导师可以参加考试委员会,但不能担任主席。考试委员会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审核同意,并经研究生院批准后,方可进行考试。考试委员会聘一名讲师以上职称的人员作学科综合考试的记录。详细记录材料经分委员会主席审阅后由教学秘书存入博士生个人档案袋中。内容:考查博士生是否掌握本学科专业领域深厚、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相关研究方向学术前沿的动向,以及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同时考察该生是否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范围除本方案规定学习的课程,还包括导师指定学习的其他有关文献。标准:按照考生对考试内容涉及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出评语,并按优、良、不合格三级评定成绩。考试成绩达到优或良为合格,可进入(或继续)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成绩未达到优或良,则为不合格。视其情况,或按硕士生培养,或予以退学。按规定时间逾期末考试者,按不合格处理。形式:口、笔兼试。考试之前,导师向考试委员会报告博士生的专业、研究方向及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学习和科学研究任务。考试委员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的要求,确定考试范围,拟定考试题目。6六、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论文进展检查的基本要求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要求(时间、内容、标准及公开论证方式等)一、时间:分别于每年10月与12月进行两次开题报告会二、内容:开题报告包括如下内容1、选题缘由2、文献综述3、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4、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5、论文题纲6、参考文献三、标准:1、格式规范2、选题恰当3、问题明确四、公开论证方式:由各学科五至七名教授组成专家小组进行公开的开题报告会中期考核和论文进展检查的要求:(时间、具体组织形式等)一、时间:第三学期末二、组织形式:由各学科负责人组织专家进行考核7七、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列出可证明其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检验标志)研读与所涉及的研究方向有关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上的有关文章,以及导师指定学习的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并能够恰当分析学科前沿状况。能够独立寻找或提出具有较重要学术意义和一定研究难度的课题。能够正确确立自己的突破方向、研究路线和工作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领域研究工作的能力,明确所研究课题的重难点,能够实施和完成研究计划。论证严密,研究结果可靠,并能形成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能够围绕一个主攻方向有计划、分阶段地完成有一定难度的系列研究工作。能够完成导师布置的其他研究任务。能够熟练地检索、阅读本专业的中、外文资料,能够很好地分析、评价和利用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中外文资料:在从事某项研究时(例如在完成学位论文时)不遗漏重要文献。充分熟悉和掌握学术规范,熟悉相关的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论文的写作规范,不把自己的研究结果与他人的发现、观点、数据、材料相混淆,尊重他人成果,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富于学术勇气和学术敏感性,敢于向有重要意义的难题挑战;具有较强的把握问题的能力,在研究中能够做到问题集中、突出,主题明确、具体;学术兴趣广泛,善于学习、吸收并综合各方面的知识;表达能力较强,能够最终将自己独立的发现与创造性总结出来,形成让同行专家乃至更广泛的范围理解的研究成果。8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包括学术水平、创造性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资格要求:按时完成本方案规定的学习任务,并顺利通过学科综合考试,成绩达到优或良。至少在学校认定的本学科B类及其以上重要刊物公开发表一篇以上(以第一作者署名,署名单位为西南大学)学术论文。B类及其以上重要刊物以学校发文公布为准。没有侵犯他人著作权行为。没有发表有严重科学性错误的文章、著作和严重歪曲原作的译作。和导师一起在《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协议》上签名,并附在学位论文首页。内容要求:选题为本学科前沿,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研究工作有一定难度。研究主题明确,问题集中,材料详实。能反映出作者掌握了深厚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与论文有关的学术背景,了解与论文相关的前沿研究动态,论文没有遗漏重要文献,能反映出作者熟练检索、阅读、分析、评价和利用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的能力。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有创造性成果,达到国内或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能表明作者具有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技术规范要求;自己的研究结果与他人的观点、材料、数据等不相混淆,引用他人的观点、材料、数据等注明来源。独立完成论文。在准备和撰写过程中接受导师指导、采纳专家建议、获得他人帮助等应实事求是地表示感谢,但不能把未对论文提供帮助的名人等列入致谢之列。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引用的资料和数据准确无误,所用概念、术语、符号、公式等符合学术规范,没有严重错译或使用严重错译的译文;对问题的论述完整、系统,推理严密,关键词得当。语言精练,文字表达准确,语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外文拼写错误、笔误和校对错误等总计不超过论文的千分之三(按排版篇幅计)。9九、需阅读的主要文献序号著作或期刊的名称(列出本学科的必读书目和重点期刊,数量要精,水平要高,一些专业参考书可放入课程档案中,按二级学科分别排列)作者或出版单位123456789101112131415王文科:《课程论》,中国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年版黄政杰:《课程设计》,中国台湾东华书局,1999年版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靳玉乐:《现代课程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靳玉乐、黄清:《课程研究方法论》,西南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美]威廉F.派纳等:《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单丁:《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靳玉乐、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Schubert,W.H.(1986),Curriculum:Perstpective,ParadigmandPosibility.Newyork:MacmillianPublishingCo.Lewy,A.(ed.)(1991),TheInternationalEncyclopeliaofCurriculum.Oxford:PergamonPressShort,A.(1991),FormsofCurriculumInquir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Jakson,W.P(edited)(1992).HandbookofResearchonCurriculum,McMillanPublic.Co.范良火等《华人如何学习数学》张奠宙《中国数学双基教学》孙晓天《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视野》顾泠沅《寻找中间地带》克莱因(F.Klein)《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ICMIICMI研究系列丛书柯尔莫哥洛夫《数学科学与数学教学》白克豪斯(JohnBackhouse)等《数学学习的改进》格罗夫斯(DouglasA.Grouws)《数学教学研究手册》B.克里斯蒂安森等《数学教育透视》10毕肖普《数学对社会文化的适应.数学教育的文化透视》托尔(Tall,D.)《高级数学思维》威勃(Webb,N.L.)等《数学课堂中的评价》[俄]A.D.亚历山大洛夫《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M.Niss.Aspectsofthenatureandstateofresearchinmathematicseducation,ESM1999,(1)A.Schoenfeld.Purposesandmethodsofresearchinmathematicseducation,NoticesoftheAmericanMathematicsSociety,June/July
本文标题:教育方向博士培养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38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