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学号1012241158研究生姓名王勍学院艺术学院学科专业设计艺术学攻读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姓名乔征2012年3月20日1课题名称:西安城区综合性公园生态文化设计研究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横向课题自选课题√2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包括在我国应用的前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1.1研究背景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使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日益增多,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遭到恶化。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面临着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臭氧层耗减、“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缘于迫在眉睫的环境保护问题,当今已进入了“环保热潮”的时代,多数行业以及个人都意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为此付出努力。作为提供给人们游憩及交往等功能的场所——公园,这种传统功能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城市公园在提供给人视觉美的基础上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以及文化展示的场所。因此,被誉为“城市绿肺”的生态公园也逐渐在我国兴起,成为兼具使用功能和注重生态保护作用的新型城市公园。但我国城市公园在不断兴建的热潮中仍存在不少亟待改进的问题:1)对“旧”公园的合理改进与利用不够重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城市中不免遗留滞后时代的“旧”公园,这些公园的功能布局及生态效益都不能满足现时代需求。这些现存绿地资源的更新改造往往被忽视而停滞不前,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设计则需受到重视。2)“新”公园数量逐年增长,而等面积的利用率不高。公园绿地建设不仅是增加绿地及游览面积,更重要的是发挥绿地布局的空间效应与规模效应,让有限的绿地面积发挥最优的生态景观效能。而很多设计在方案之初就对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有所忽视,导致同等面积下功能使用及生态作用的利用率不高。3)“假”生态观念的普遍。很多公园在设计理念上认为营造出一个种满绿色植物的景观或使用人工材料构筑成自然形态的物体就可被称为“生态”,表面相像而忽视内部生态循环。这种现象的普遍反映出了建设者的责任感缺失以及设计者对真正的生态设计手法缺乏了解。4)设计的“可持续性”要求贯穿不够。公园景观生态的可持续是一个整体的联系,顾此失彼导致了生态系统的不连贯,进而不能够发挥一定的生态效益,也无法体现完整意义上的生态设计。5)“服务——需求”关系重视不够。人是环境的核心,一切脱离了人的存在3和需要为目的的设计都将是没有生命力的。在重视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前提下强调人的使用是可持续理念和人性化的体现,而忽视这种人与环境之间相依相存的关系则会使公园不能更好发挥其使用功能。6)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缺失。综合性公园作为城区面积最大以及最集中的公园绿地,不仅提供给人们休憩娱乐,同时也应是中国传统文化乃至地域特色的体现和传播,而许多公园仍重于追求形式轻视文化理念和历史传承性。综合性公园是城市公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城市提供大面积的绿地,而且具有丰富的户外休闲活动内容。它是群众性的集教育、娱乐、休息为一体的场所,并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社会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以西安城区综合性公园为研究对象,以设计师如何结合当地自然地理条件与历史人文特点,通过因地制宜的生态设计手法,创造出具有适应西安本地因素的生态文化公园,发挥有限面积上的较大利用率,做到人文与自然的融洽结合。1.2城市综合性公园的景观构成41.3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综合性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进行休闲放松和举办户外活动的主要开放空间,也是现代城市最常见、使用频率最高以及占城市绿地面积最大的公共空间。集中体现了城市的整体风貌和历史文化,同时也是城市生态循环中的重要因素。我国现代城区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威胁着居民的身心健康及城区整体环境,实现生产生活与环境生态可持续化是每个行业从业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本次研究以完成毕业论文为契机,从景观设计的研究要素出发,同时以城市规划学、园林学、景观生态学、生态文化学、环境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为指导,结合西安地区历史文化和自然气候特点,尝试归纳总结出具有涵盖意义的城区综合性公园生态设计方法和手段,实现公园的生态调控功能。同时,对西安城区今后的其他专类公园或公园改造从传统型向生态文化型的转变提供一定的参考。1.4国内外研究现状1.4.1国内研究现状我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起步于80年代初,主要侧重于外文文献的介绍。改革开放初期大力提倡多种树,单纯提高绿化面积。而真正的研究起于1990年以后,我国学者参照北美学派的研究方法展开的景观格局研究。但九十年代初期,国内广泛兴起广场热,以欧洲的传统广场为设计范例,追求形式与面积而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近几年,我国的景观设计逐渐回归到理性阶段,不仅注重视觉形象的提高,还在地域文化的传承、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生态效应方面也有较多的关注和研究成果。除了介绍国外现代景观设计案例和翻译外文著作外,我国学者也相继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吴良镛在城市规划和人居环境领域的生态设计研究成果颇多,他倡导城市通过“新陈代谢”进行循序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恢复城市的“微循环”。俞孔坚倡导“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并坚持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道路。此外,我国近些年在相关技术的应用上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生态技术和施工工艺上,也逐步缩小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但国内关于具体城市的综合性公园研究还鲜有所见,基本以生态景观的综合研究为主,有些理论成果并不十分适用于所有地区。地域的差异促使设计师必须5结合实际探索出有针对性的设计手法,合理进行规划定位,摆脱地域性生态设计滞后的现状,实现本地区景观环境的良性循环与生态效应。1.4.2国外研究现状20世纪30年代,生态系统概念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斯坦利首先提出;5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生态理论体系;70年代以来,关于生态平衡的理论得到迅速发展。以1858年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分界点,西方园林生态设计经历了四种形式: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性设计和恢复性设计。1)自然式设计。1858年,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将生态的含义引入公园设计之中,掀起了美国城市公园运动的浪潮。1881年,他又进行了波士顿公园系统的设计,意在重构日渐丧失的城市自然景观系统,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19世纪末开始,自然式设计的研究分为两方面:依附城市的自然脉络——山系和水系,通过开放空间系统的设计将自然引入城市;以及为建立自然景观分类系统作为自然式设计的形式参照系。2)乡土化设计。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园林设计师西蒙兹提出了“草原自然风景模式”:设计应当考虑并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人文、社会环境等各种条件,即乡土化设计。1966年竣工的加州海滨农场住宅开发项目成为乡土化设计的典范之作,设计者哈普林通过“生态记谱”图,把风、雨、阳光、自然生长的动植物、自然地貌和海滨景色等列为设计考虑因素,使新的设计成为当地长期自然变化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3)保护性设计。二战后,人类越来越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应强制性地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伤害,将保护自然作为园林的一项重任。以谢菲尔德和海科特为首的一些英国园林建筑师提倡通过生态因子分析使设计有助于环境保护。麦克哈格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强调,规划设计需要以自然界为前提,人类活动,包括对自然的利用与设计,必须在不影响自然过程的情况下进行。4)恢复性设计。20世纪60年代以来,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生态设计是通过人工设计和恢复措施,在受干扰的生态系统基础上,恢复或重建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健康生态系统,为自然和人类社会、经济服务,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应用于工厂、河道等被人们生产生活等活动所干扰、破坏的自然场地的再设计。6生态设计发展到21世纪,设计师们在前人奠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不断开拓视野,将人类自然环境所面临的众多议题给予关注和研究。设计手法也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日益综合化,因地制宜地改善和维护人工和自然景观,并赋予教育意义,且更加关注生态可持续性设计所涉及的众多细节问题。如今,面对城市中错综复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筑以及人工化的河流与零星的公园,我们面对的是一种“土地马赛克”,纯粹自然的环境已少之又少,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平衡已无从说起。詹姆斯·科纳说:为应对日益抽象化的环境,人类需要发明一种有创造性的生态学来挑战缺乏创造力、同时带有科学偏见的传统生态学。这种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生态学就是“人工生态学”,即景观设计人工自然的新范式来设计生态,这是对“人地关系”重新进行审视和定义的新课题。1.5城区综合性公园生态文化设计相关概念界定1.5.1公园《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中公园的定义为: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也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保护环境、调剂人们生活、美化城市都有积极作用。《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中定义公园为:狭义的公园指面积较大、绿化用地比例较高、设施较为完善、服务半径合理、通常有围墙环绕、有公园一级管理机构的绿地;广义的公园除了上述的公园之外,还包括设施较为简单、具有公园性质的敞开式绿地。1.5.2综合性公园中国现代公园,按公园性质来分,有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两类。《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定义综合公园为: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专类公园包括儿童公园、纪念性公园、动物园、植物园、花园、体育公园、游乐公园和森林公园等多种形式。综合性公园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面积较大,内容丰富,服务项目多,是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综合性公园在城市中按其服务范围可分为全市性公园和区级公园。全市性公7园为全市居民服务,是全市公共绿地中面积较大、活动内容和设施较完善的绿地,用地面积随全市居民总数的多少而不同,其服务半径约为2-3km,步行约30-50min可到达。区级公园是较大的城市中为一个行政区的居民服务的公园。面积按该区居民的人数而定,园内也有较丰富的内容和设施,其服务半径约为1~1.5km,步行约15-25min可到达。如西安的兴庆宫公园、大唐芙蓉园等都是综合性公园。1.5.3城区城区是相对于郊区而言的,指城市中人口密集,工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文教卫生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是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区域,包括市中心和周围连片的城市区域。1.5.4生态及生态设计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设计,也称绿色设计或环境设计。俞孔坚认为,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从保护环境角度考虑,设计遵从本地化、节约化、自然化、人人参与和天人合一等原则,减少资源消耗,强调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结合园林、植物学、环境保护、气象学等学科的内容,创造出兼具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现代园林景观。1.5.5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多样化的生存方式,它更强调由具体生态环境形成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和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生态文化是新的文化,通过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对比,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生态文化是自人类诞生以来,不同人类种族、民族、族群为了适应和利用地球上多样性的生态环境之生存模式的总8和。人类适应和维护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在生存和发展中所积累下来的一切,都属于生态文化的范畴。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案和准备采用的措施2.1研究主要内容1)论文研究对象和范围的划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标题:建筑系论文选题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54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