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我国银行体系改革中的外资参与问题研究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银行体系改革中的外资参与问题研究姓名:黄昆中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金融学指导教师:乔桂明20090301我国银行体系改革中的外资参与问题研究作者:黄昆中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相似文献(4条)1.学位论文刘洁外资银行进入对中东欧转型国家银行业的影响2007作为经济转轨的一部分,20世纪80年代,中东欧转型国家普遍开始了银行业改革,并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作为其主要战略。自此,外资银行开始大规模进入中东欧转型各国。随着外资银行占领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外资银行对中东欧转型国家银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也正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之中,其经济特征以及国有银行改革与中东欧转型国家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吸收和借鉴他们引进外资银行的成功经验,对于指导我国银行体系改革和金融开放政策的制定大有裨益。本文主要从三方面研究了外资银行对中东欧转型国家银行业的影响:对银行业改革的作用,对银行体系效率以及稳定性的影响。通过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外资银行的参与对中东欧转型国家国有银行的成功改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外资银行通过竞争机制提升了银行体系的效率,实现了银行业的稳定。通过对外资银行在中东欧转型国家与拉美国家的发展状况的比较,本文还发现:东道国宏观经济状况和银行业的“市场化”完善程度对外资银行提升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发挥有一定的影响;东道国政府有效的金融监管有利于外资银行更好的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东道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波兰银行业为例,运用该国35家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2001年到2005年的数据,通过回归,具体分析了外资银行的进入对包括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在内的银行业整体效率的影响;并将实证结果与以前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2.学位论文张勇商业银行声誉问题研究2006银行声誉问题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但却一直比较缺少正式的经济学分析的一个课题,声誉理论的发展为此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条件。本文利用微观银行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分析范式以及博弈论工具,尝试对银行声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基本思路是:以回答“为什么银行需要声誉、银行声誉如何形成及变化”等问题为主线,建立银行声誉形成、作用、影响因素等的分析框架,并落脚于对现实经济中银行声誉的分析。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对相关研究的回顾和理论分析前提的准备,包括第1、2章。第1章为导论;第2章在评述一般声誉理论和其应用的基础上,借助专用性资产的概念强调了声誉具有的交易保证功能,从确保交易合约履行的角度理解声誉可以判断声誉是如何被提升和减弱的,以其作为分析银行声誉的一个理论前提。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3、4、5、6章。第3章从银行为什么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银行微观结构的不稳定,从而引出为什么银行需要声誉的问题。通过一个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银行声誉的自实现作用,并得出相关结论:银行的初始声誉和对长期利益的关注程度对银行建立声誉的行为和效用有重要影响。第4章对银行与存款人行为如何相互影响进一步的分析,引申出银行如何影响存款人的行为(银行建立声誉的方式)、银行建立声誉的行为对银行特征的影响(银行声誉与其规模和存款利率的关系)和显性的存款保险(外部制度因素)对银行声誉的影响等几方面的问题。第5章对不同信贷市场结构下银行的声誉选择以及由此对银行资产质量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主要的结论为在分散的信贷市场中,银行声誉的差异会造成银行间的风险转移,“强硬”声誉银行的资产质量会改善而“软弱”声誉银行的资产质量会下降,这一点对转轨经济中的银行改革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第6章在前面章节建立的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对政府监管对银行声誉的影响以及声誉效应对监管有效性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对我国计划经济、转轨经济以及加入wTO以后银行声誉问题以及银行改革的次序和措施进行了分析,包括第7、8章。在以计划经济为起点的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要通过金融约束政策保持银行系统的声誉通过银行系统组织储蓄,但是又要实现国家声誉对银行声誉的直接担保转换为市场化的“声誉溢出”以提升银行的经营效率,这两个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矛盾的目标。政府通过保持国家对国有银行的单一所有制、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以及滞后的银行信息披露实现了银行在存款过程中的较强的声誉,但是由此也带来了较高的成本。文章认为外资银行竞争可能会增加银行体系改革的不稳定,因此在银行改革中要注意改革次序以及过程本身带来的不稳定风险,需要整体并且有次序地推进。第四部分为全文的结束语,对论文的主要结论、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回顾,并对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3.期刊论文郭凌燕渣打在华的四化发展战略-银行家2007,(1)外资银行在中国转型期的发展中国银行体系的开放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银行业进行基础建设的阶段,银行体系改革,人民银行从四大银行中分开.第二个阶段是银行作为经济转型的收银员,人民币汇率得到了统一,而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允许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4.学位论文王万芳国际资本流动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2006金融活动是一国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的稳定对经济发展的平稳、高效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现代金融体系包括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四大部分,其中,银行体系居于核心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规模日益扩大,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一股力量;它有力地影响了金融资源在全球范围的配置,改变着各国经济运行的效率,明显地加强了各类金融交易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信号的可变性与不确定性,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国际资本在规模和速度上的快速扩张无疑带来了全球资源有效配置的好处,但同时也增强了市场预期破坏行政管制的力量,加剧了国际金融领域风险的形成和扩散,给处于开放经济下的各国银行体系带来了很大冲击,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另一方面,从发生货币或银行危机的国家实例来看,几乎所有发生危机的国家都经历了资本的大规模流入和资本的大规模、突然逆转。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在97亚洲金融危机中能够幸免于难、没有受到直接冲击,主要依赖于对资本项目一直实行严格的管制。从客观角度分析,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银行由于历史的因素,负有很大包袱,在经营机制和管理上都还存在严重问题,与国际银行同业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而从长期来看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必然会提高,对资本的管制必然会逐渐放松,那么资本账户开放后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剧必然对我国的银行体系表面稳定的冲击。因此,深入研究国际资本流动与一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是当前国际金融领域和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总体上按照概念的界定、理论综述-国际资本流动影响银行稳定性的因素分析-案例研究-政策建议这样一个主线来进行构思和展开分析。在具体结构安排上,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从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入手、提出问题,对国际资本流动、银行稳定性建立了明晰的概念,并对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作了理论综述。国外关于资本流动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研究最早开始于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的研究。97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则对该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轮新的高潮,部分学者从金融自由化和资本账户开放的角度阐释了二者的关系;部分学者从银行道德风险角度出发研究了二者关系;还有学者则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了国际资本流动与银行危机、金融危机的关系。国内关于二者的关系研究是近些年的事,成果相对较少,多集中在关于资本流动与金融体系稳定或金融风险的研究上。第二章从资本项目开放的视角、侧重四个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流动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一节,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出于适应国内金融和贸易自由化等结构改革的需要、促进宏观经济和金融的稳定与发展,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项目是当今的必然趋势,但是国际资本的流入会引起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当国内银行因本外币负债增加导致其流动性增加时,存在过度借贷的倾向,会加大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第二节从资本项目开放将可能导致一些宏观经济变量(如利率,汇率等)出现意外的变动的角度作了分析。无论是在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下,利率的意外变动或直接加大银行的经营成本、降低银行的盈利空间,或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而间接对银行埋下了安全隐患。同样,汇率的波动既可能造成银行持有的外汇资产的账面损失,也可能通过对贸易部门的影响而冲击银行的稳定性。第三节从资本账户开放后,国际资本(特别是国际短期资本)的货币投机性交易角度出发,分析得出了结论:无论银行体系是否为这些投机交易提供了必要的信贷资金,银行体系则会为此承担额外的风险。第四节则引入了银行金融资本流动这一新的分析视角,从利弊两方面做了探讨。对于跨国经营的母国而言,跨国经营在给银行带来了分散风险、扩大利润来源等好处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相对国内普通商业银行所不会碰到的风险,如国家风险与政治风险。对于引入外资银行的东道国而言,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第三章结合实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组案例——亚洲金融危机与智利的资本项目开放——作对比分析,并相应地总结了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化的程度相对较低以及政府在金融监管和金融体制的建立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其金融体系普遍存在着一些缺陷,资本项目的不当开放会导致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入与流出,无疑会对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带来负面冲击。因而,适当的国际资本控制确实可以提高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系统稳定性,并能为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争取一定的稳定时期。第四章从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入手,结合我国银行(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代表)的具体问题,通过一些定量指标的分析,分析了我国银行体系的现状,为后文政策建议的提出打下了基础。我国目前在资本项目方面还存在较严格的管制,利率、汇率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经济的良好发展,充足的外汇储备和国家信用对国有银行的强大支持,使得在按照国际通用方法、指标评析资本流动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时会出现一些现实与分析结、结果的偏差。特别是2003年以来的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和措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银行的一些客观经营指标得到了很大改善,但这种靠注资和剥离不良资产的做法并不能一劳永逸,也不能说明我国的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好,而恰好是反映了我国银行业的一种风险被压制的状态,在国家的保护下,银行体系本身潜在的不稳定性和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带来的冲击被掩藏了,不至于表现为大幅偏离其表面的稳定状态,达到银行危机的程度。为了更好的应对新的国际环境的挑战,正确处理资本流动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可从对资本流动的管理和银行体系改革两方面入手。我国应进一步深化对银行体系的改革,加强谨慎的银行业监管,建立起一个健全的银行体系;在当前一段时间内仍然应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管理,实行一定限度的资本控制——这在增加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同时,不仅不会使国际资本出现外逃,反而会改善资本流入的期限结构,并会使国际资本稳定地流入,并为将来金融开放创造条件。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选题上,将经济生活中的两个热点问题“国际资本流动”与“银行稳定”结合了起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2)研究方法上,采用了理论分析与具体实例、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由一般到个别,通过分析国际资本流动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途径与方式,找出二者的一般性联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亚洲金融危机、智利资本项目开放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我国的现状提出了政策建议,力争做到有理有据。(3)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将新的现实情况融入分析中,也是理论的延伸。例如在分析国际资本流动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上,引入了银行金融资本流动这一角度,紧扣了当今中国银行体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这一热点问题。(4)资料方面,本文除参阅了许多中文资料外,还阅读了一些外文资料,并注意资料的时效性,特别是在对中国的现实情况分析中。本文链接:
本文标题:我国银行体系改革中的外资参与问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5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