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数学学科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瓯海区实验小学备课资料董若茜备用-8-数学学科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法初步认识》教学预案第一课时平均分(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12~14页内容。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平均分”。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平均分”吗?你在哪儿听说过,或者怎样做过?师:谁能说说什么是“平均分”?……师:对,每人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分”。二.创设情景,感受“平均分”。(1)师:小朋友们,郊游你去过吗?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师:博士班的同学也准备去郊游,瞧!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礼物?自己说一说。(课件出示)师:这么多东西,如果让你们来分,你们会分吗?小组合作,分一分。(2)学生动手操作(3)师:看看每人分到几个苹果,为什么要这样分?(这样也就是……)互相说一说,把分的结果用“平均分”说一句话。(你把几个苹果平均分给几个人,能说得具体些吗?)(4)(课件出示)练习:①判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②P13做一做三.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1)教学例2(课件出示)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②小组合作分一分(用学具代替)瓯海区实验小学备课资料董若茜备用-9-③学生汇报分法……师: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学生讨论)师生归纳:把15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1个或几个地分,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2)(课件出示)练习:①完成P14做一做(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说说自己的分法)②师:除了平均分成3份外,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生:(略)师:分成1份和平均分成12份可以吗?生:(讨论)四.巩固引申,应用“平均分”。(课件出示)(1)练习三第1题。①先用学具摆一摆②再汇报、交流:你是怎样分的?(2)学习练习三第2题。①肯定第2种分法是符合题意的分法。②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那么第一种分法又怎样才能平均分呢?(3)练习三第3题。①自由读题,理解题意。②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五.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师:学了“平均分”,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教学反思:瓯海区实验小学备课资料董若茜备用-10-第二课时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15页和练习三1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具准备:课件、学具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师:上节课,咱们从博士班效游分糖果中学会了“平均分”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博士班的小朋友一起去玩一玩吧!(课件出示)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什么信息?……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1.学习例3。(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师:你能应用你收集到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1)先独立思考(2)小组内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2.师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我们求24里面有几个4,就需要几条船。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他们有事儿要请我们帮忙,你们愿意吗?(课件出示:P15做一做)(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师:图中小熊在做什么?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2)独立思考。(3)用小棒分一分并验证。师:你帮小熊分分看?(生用小棒代替分一分,并说说怎么分的?)2.练习三第4~6题(课件出示)第4题师:仔细观察画面,你可获得什么信息和问题?(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第5题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瓯海区实验小学备课资料董若茜备用-11-第6题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你知道一片药片为什么是12颗吗?四.总结今天我们用上节课学到的平均分的方法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会用到数学知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我们都能很好的解决。教学反思:第三课时除法初步认识(一)教学内容:第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预设目标:1.在明白“平均分”的含义上,引入除法运算。2.通过教学活动,理解除法的意义。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学重点:除法的意义教学准备:学具、课件教学设计:一.师生交流,情景导入1.谈话。(出示熊猫图片)师:小朋友们,谁知道我们的动物国宝是什么?京京是一只十分可爱的熊猫,它十分好客,请了许多朋友来家做客,于是一大早去园子里挖了许多竹笋,来招待客人,瞧!它的朋友华华、盼盼、亮亮、红红来了,可是,京京却遇到了一个难题,该怎样把竹笋分给它的朋友呢?小朋友你们来,能帮京京解决这一难题吗?2.提出问题:京京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该放几个呢?3.小组讨论。4.你是怎么分的?学生上台演示。(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瓯海区实验小学备课资料董若茜备用-12-二.学习新知1.引入除法。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的方法帮助小京解决难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种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除法)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1)认识除号÷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两点要圆且对齐。(2)怎样才能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怎样写?(3)思考讨论。12÷4=3(4)这一算式读作13除以4等于3,同桌互读。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你还能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几份,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三.知识应用1.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演示课件分饼干)(1)分小组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3份、2份、6份。(2)根据分的结果填写除法算式,并读一读。(3)小组活动,老师巡视。(4)汇报。(5)小结,今天每个小组合作得很好,不仅帮助京京解决了难题,还学会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想小朋友们一定能用这种新的计算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2.过三关。(1)第一关“快速抢答”(练习四第1题)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2)第二关“小帮手”(练习手四第2题)(出示小熊分苹果的情景图)师: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小熊分苹果吧!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老师巡视。师:谁能告诉大家是怎么想的?(3)第三关“分西瓜”(练习四第3题)演示课件,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师生交流。四.课堂总结。教学反思:瓯海区实验小学备课资料董若茜备用-13-第四课时除法初步认识(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例5,练习四4,5,6题。教学目标:1.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2.能正确口述图意,经历平均分的过程。3.在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教学准备: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图,竹笋卡片,算式卡片,分萝卜的作业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导参与。1.出示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图,让学生明确图中信息。今天,熊猫京京请朋友们来它家做客,京京非常好客,瞧,它准备了一些竹笋作为礼物送给朋友们。(出示竹笋图)京京准备了多少竹笋?它是怎么分的?2.根据学生回答提出探索问题: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板书: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3.分一分(1)独立尝试分;(2)小组交流自己分的过程;(3)全班交流。4.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是怎么分的?分得的结果怎样?使学生知道: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板书:5)二.学习新知。1.这样的问题也能用除法直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初步认识)小朋友们还记得除法运算符号吗?(板书:÷)2.介绍除法算式及各部分的名称。(1)要分20个竹笋,就在除号的前面写20;每4个放一盘,就在除号的后面写4;能放5盘,就在等号的后面写5。(板书:20÷4=5)(2)学生说一说“20÷4=5”表示什么意思。(个别说、同桌讲使小朋友们理解除法的意义。)(3)请小朋友们看书后说一说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板书:被除数、除数、商)3.让学生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每5个放一盘,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读一读并说一说各部分名称。瓯海区实验小学备课资料董若茜备用-14-三.应用巩固。1.小动物后面躲着谁?(用小动物图片盖住被除数、除数、商)卡片出示:10÷5=215÷3=518÷2=92.先分一分,再写出算式。活动要求:﹡把12个萝卜每2个放一堆;每3个放一堆;每4个放一堆;每6个放一堆。﹡根据分的结果填写除法算式。﹡汇报交流。“还有不同的分法吗?”3.圈一圈,填一填。P21.6(要求:能正确表达图意。)(1)分草莓。(2)分蝴蝶。4.租船。16个小朋友要到水上公园游玩,请问小朋友们一共要租几条船?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除法初步认识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20÷4=5┋┋┋被除数除数商教学反思:第五课时练习四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练习四第7—10题(P21—22)。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除法意义及除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2.初步感知乘法与除法之间内在的联系。瓯海区实验小学备课资料董若茜备用-15-3.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为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打好基础。教具准备:课件、卡片教学设计一.复习除法算式的读写及各部分名称,巩固对除法意义的认识。1.出示第8题[课件逐一四句话],要求学生自由的读一读。2.问:你会写出除法算式吗?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请学生板书。3.问:你会读这些除法算式吗?可以先请学生自己读一读,再指名读。4.问:你能说一说除法算式中的每个数各表示什么吗?可以请学生先跟同桌说一说,再指名说。二.初步感知乘除法之间内在的联系。1.出示第8题的情景图[课件出示],请学生说说图意。2.问: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乘法和除法算式吗?要求学生独立完成。3.展示学生写的算式,说说各个算式表示的意思。4.问:你发现乘法与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先请学生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三.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为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打好基础。1、依据第9题制作卡片(可以再补充些),用抽卡游戏进行练习。2、注意尽可能给每个学生练习机会,可以用开火车、抢答等方式进行练习。四、综合练习。1.出示第10题的情景图[课件出示],请学生观察画面用数学的眼光说说图意。(特别要弄清小朋友划船的具体情况。课件出示“每条船上3人”“有4条船”“一共有12人”等信息。)2.问:你能根据其中两条信息提个数学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①每条船上3人,4条船上共有()人。②12人坐4条船,平均每条船上有()人。③12人,每3人坐一条船,需要()条船。3.问:你能解决这几道题吗?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再汇报交流。五.提高练习。1.出示题目(1)□+□+□+□=8。2.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题思路,再汇报。(参考思路:□表示加数。4个□连加等于8,就是4个相同加数连加等于8。同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4=8或4×()=8,因为“二四得八”,所以()里填2。□=2。)[注意:学生用其他方法“找”出答案,应给予肯定。]3.独立完成(2)12=○+○+○。(解题思路与(1)相仿。○=4。)六.全课总结七.课堂作业:《课堂作业本》瓯海区实验小学备课资料董若茜备用-16-八.布置实践活动要求:生活中还很多可以用乘法和除法解决的问题。请你回家以后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看看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和除法解决,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请他们评一评。第六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
本文标题:数学学科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67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