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数学教育与学前儿童的发展
第一章数学教育与学前儿童的发展第一节数学的特点一、数学的起源从数学的起源来看,数学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产物。以数概念的历史形成过程为例:在人类的童年,当时我们的祖先认识水平还很低下,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仅停留在直观的水平上,对事物数量多少的比较也仅限于直接的感知。后来,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原始人类发明了“结绳记事”的办法,如用绳结表示捕获的野兽数目,通过比较绳结的多少来比较野兽数目的多少。这实际上是最原始的“一一对应”观念。人类从此可以通过比较两个集合来比较数量多少,甚至可以借助于某个中介(如绳结)对两个相距较远的集合进行数量的比较。后来,人类又从中抽象出数的概念,即用数目来表示物体数量的多少。这样,人们对世界的描述就更加方便,也更加精确了。可以说,数和数学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它的诞生,也标志了人类的逻辑智慧和抽象能力达到了成熟的水平。如最初的数量比较是一种直接的判断,而基于“一一对应”的数量比较则已经是一种逻辑的判断。最初用绳结表示数量还带有某种直观的、形象的特点,而数则完全是一种抽象的符号了。对儿童来说,他们学习数学、掌握数学同样也是一个发明和创造的过程。儿童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人类数学概念发生过程的浓缩和复演。儿童刚刚出生时并不具有数学的概念。研究证实,2岁左右的儿童一般是通过笼统的感知来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3岁以后的儿童逐渐形成了对应的逻辑观念,能够通过一一对应比较多少。到了5岁左右,儿童逐步抽象出初步的数概念,并能对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的思考。儿童社数的意义的理解也存在着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起初,儿童对数的理解还离不开具体的事物,随着儿童思维抽象性的发展,儿童逐渐能脱离具体的事物,在抽象的意义上理解数。可见,儿童掌握数学概念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学习某个具体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抽象的过程。所以,无论是从人类历史上数的起源还是儿童个体数概念的发生、发展,我们都能看到:数学是人的发明,是抽象化的结果。二、数学的特点(一)什么是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的一科学。数学所描述的不是事物自身的特性,而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二)数学的特点1.明显的抽象性数学源于具体事物,但又不同于具体的事物,它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即使是幼儿阶段所学习的10以内的自然数,也具有抽象的意义。比如1”,它可以表示1个人、1条狗、1辆汽车,1个小圆片……任何数量是“1”的物体。又如5只桔子,它是对一堆桔子的数量特征的抽象,和这些桔子的大小、颜色、酸甜无关,也和它们的排列方式无关,无论是横着排、竖着排,或是排成圈,它们都是5个。而且,在这5个桔子中,任何一个桔子都不具有“5”这一属性,也就是说,数量的属性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等),而是对这5个桔子的关系加以抽象以后所获得的属性,它反映的是数量为“5”的一个整体所具有的属性。理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整个学前阶段,儿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都处在从具体到抽象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学前儿童学习的数学知识都只是初步的知识。2.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相联系,数学知识还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数学揭示了客观世界的逻辑联系,同时数学知识本身的体系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以数概念为例,数实际上是各种逻辑关系的集中体现。其中既有对应关系,又有序列关系和包含关系。如在点数或计数时,首先就必须使手点的动作和口数的动作相对应,这就涉及到一对应的逻辑观念。其次是序的协调,他口中数的数应该是有序的,而点物的动作也应该是连续而有序的,既不能遗漏,也不能重复。最后,他还要将所有的动作合在一起,才能得到物体的总数。这就涉及到整体和部分的包含关系。如果儿童不具备思维的逻辑性或逻辑不完善,就不能正确地掌握这些数学知识。如小班的儿童往往不能“坚守”一一对应的逻辑观念,而是依据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来判断其数量的多少,结果常作出错误的判断。可见,数学知识是完全建立在逻辑基础上的。儿童要掌握数学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观念。数学知识本身的体系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任何数学知识,都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比如,加法和减法运算就是一对互逆的运算:将两个部分数相加,就会得到一个整体的“和”;而从整体中去掉一个部分数,则必然得到另一个部分数。儿童如能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体系。3.高度的精确性如果说,数学是一种语言,那么,它就是一种精确的语言。数学语言追求的是精密性和确定性,即用简练的、抽象的符号反映严密的逻辑推理,并获得确定的结果。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用数量化的手段描述客观事物。无论是通过点数,还是通过测量,数学的方法必然要得到一个确定的、量化的结果。如给儿童分点心的问题,如果不把它看成是一个数学问题,那么解决的方法会有很多,结果也会各不相同,但是如果把它看成一个数学问题(如10块点心,5个人平分),那么,其结果必然是确定的。和其他学科不同,数学中更多的不是强调开放性、发散性、富有个性的知识,而是强调逻辑性和精确性的知识。它需要通过严谨的、严密的思维来解决问题。虽然有时解决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但最终都要获得一个正确的、确定的结果。4.广泛的应用性数学还具有应用性的特点。尽管有人说数学是一门抽象的、模式的科学,但这并不是说数学和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是没有关系的。相反,数学提供了一种量化的方法,它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解决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现实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具有数、量、形的特性,都可以用数学的工具来描述它们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数学的问题。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在社会科学中,数学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现在,数学的方法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很多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比如在经济学中,数学模型是常用的研究和分析工具。此外,统计方法也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被普遍采用。比如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就要涉及到抽取调查样本,统计调查结果,而这些都要运用数学。在教育学的研究中,现在也开始重视定量实验的方法。比如,要证明一种教学法优于其他的方法,只有通过实验而不是经验,才能更具说服力。进人21世纪,人类开始步人信息时代。计算机的运用和普及,使得人们的很多活动都被擅长数字运算的计算机所代替。难怪有人说这是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而数学的应用性也正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第二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一、数学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正确地认识世界在儿童的生活中,数学关系既是普遍的存在,又是抽象的存在。数学教育可以帮助学前儿童精确地、概括地认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儿童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儿童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都会和数、量、形有关。比如,儿童说到自己几岁了,就要涉及数;和别的儿童比身高,实际上就是量的比较;在搭积木时,就会看到不同的形状。儿童在生活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运用数学来加以解决。比如,儿童要知道家里有几个人,就需进行计数,在拿取东西时,儿童总希望拿“多的”、拿“大的”,这就需要儿童判别多和少、大和小等数量关系。而对于还没有掌握数学这一工具,或者还不能自觉运用数学工具的儿童来说,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就不一样了。一个1岁多的儿童,拿着一块饼干直嚷着“还要”,爸爸把这块饼干掰成两半,使一块饼干“变成”两块,他就心满意足了,而不知饼干并没有变多。再如,我们问一个还不会计数的二三岁儿童:“你家里一共有几个人?”他能列举出“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我”,却回答不出“一共有3个人”。甚至有的儿童虽能通过直觉进行多少的判断,却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数量特征。可见,数学对于儿童正确地认识和描述事物是多么重要。数学不仅能帮助儿童精确地认识事物的数量属性,还能帮助儿童概括地认识事物,即从具体的现象和事物中,抽象出各种数学关系,获得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在整个学前时期,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都还不完善。这表现在他们尽管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但往往仍受直接感知到的事实的限制,而不能依据逻辑进行合理的判断。比如,中班的幼儿在判断一幅图画中猫多还是鱼多时发生了争论。有的说“猫多”,“因为我看出来的”,也有的说“鱼多”,“因为我数过,发现鱼有7条,猫只有6只”。在这个问题中,教师设置了一个障碍,即猫的数量比鱼少,但是它的体积大,所占空间也大。儿童如果不逐一点数,而是凭直觉的感知,就不能正确地判断。数学教育能够养成儿童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即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日常所遇到的问题。总之,通过数学教育,儿童能掌握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发展基本的数学能力,并且更好地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和人交往,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儿童遇到的很多问题也需要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比如在体育活动中,就需要运用空间方位知识,才能准确地站位和运动。在商店游戏中,就需要运用加减运算的知识,才能正确地进行“商品买卖”。数学教育能在儿童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二、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数学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以及在实践中广泛的应用性,决定了数学教育是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前人曾形象地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其意义就是指,数学能够锻炼人的思维。数学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语言。这种语言完全不同于其他的表达方式。比如,文字的语言讲求意义的明了,艺术的语言讲求意境的深远,而数学的语言则讲求简练和逻辑。数学以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事物,以抽象的逻辑推理代替具体的关系。数学还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将其体的问题归结为模式化的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的方法寻求解决。如下面的问题:一个小朋友有5元钱,去超市里买商品。超市里商品的价格有1元、2元、3元、4元。如果要把钱用完,应该怎样买?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方法?这虽然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但是它又可归结为数的组成间题。如果我们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就可避免尝试错误式的学习,而将其抽象为一个数学问题,并且运用数的组成的知识加以解决。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它将具体的事物和问题加以模式化,使之成为抽象的问题。它帮助我们透过具体的、表面的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征。正因为如此,学习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抽象思维的方法。数学是发展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途径。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取代直觉行动思维,而成为思维的主要特点,同时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也就是说,学前儿童(特别是幼儿园阶段)的思维虽然还不能完全摆脱具体的动作和形象的束缚,但已经开始了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漫长时期。对于某些具体的问题或情境,儿童已能够用逻辑的方法进行思考和推理,而且也能概括出具体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初步的抽象。这说明学前儿童已具有发展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可能性。数学思维的特点正在于它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数学把具体的问题抽象化,即除去那些具体的事实,揭示其在数量上的本质特点,并运用数学的方法加以解决。比如“妈妈给小红1只苹果,然后又给了小红3只苹果,妈妈一共给小红几只苹果?”这个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来解决,就要排除具体的情节(妈妈给小红苹果),而要抽象出其中的数量关系:1和3合起来是多少,并运用加法运算得以解决。数学思维追求的是逻辑上的合理性,而不是事实上的合理性。比如在进行“5的分合”活动的操作时,要儿童把5只苹果分给爷爷和奶奶,结果很多大班儿童都感到很为难,因为5只苹果无法平均分配,于是就分给爷爷和奶奶各2只,还剩1只则放在一边。儿童不是考虑自己有没有“把5分成两份”,而是关心自己分得是否公平。而作为一个数学问题则相反,儿童不必考虑分得是否公平,重要的是要遵守一定的逻辑规则,即“把5分成两份”,既不是把4分成两份,也不是把5分成三份。数学问题是一个逻辑问题,而不是一个事实问题。它和真正的事实是有距离的。学前儿童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抽象能力和逻辑上的准备。反过来,数学又可以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比如,儿童对“数的组成”的学习和理解,就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起初儿童在分5个苹果、5个梨子、5个玩具……时,他们把这些具体的操作都看成孤立的、不
本文标题:数学教育与学前儿童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72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