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开题报告-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及对我国的影响
开题报告-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及对我国的影响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一)选题的意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跨国公司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发明者和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供应来源,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转让行为对东道国会带来外部经济,即技术溢出。技术溢出(Technologyspillover)效应,是指由于外国直接投资资本内含的人力资本、R&D投入等因素通过各种渠道导致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当地生产率增长,进而对东道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而跨国公司子公司又无法获取全部收益的情形。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早已不是陌生的词汇。尽管各界对其有不同的定义,但有一点是公认的事实: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高科技的应用和科学研究成果在20世纪中所获得的成功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由于高科技的投入,在诸如计算机生物、制药工程、电子、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中对GDP的贡献的增长最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流入国。在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我国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近年来虽有所加强,但整体状况仍然薄弱。在全球竞争中,支撑企业和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的核心技术依然缺乏。然而技术的研发代价是昂贵的,直接发展自己的科研需要很大成本,所以如何尽快获得和掌握已有的世界先进技术。提高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需要调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战略和政策;提升我国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改善国内市场竞争环境,优化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基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充分接受和吸收它们的技术溢出不失为一项推动我国技术创新的良策。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益”正不断减弱,仍将是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根本途径。所以应该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来提升我国科技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二)选题的目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进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根本任务。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的途径,分析其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实现我国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本文写作的目的。(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关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国外的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是囊括了资本、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企业综合要素的国际转移,因此随着外国企业在东道国的投资和经营,往往会产生自外国企业至本地厂商的技术和知识扩散,亦即技术溢出效应。从现有对世界各国的实证研究文献观察,支持和拒绝技术溢出假说的证据都有,从中很难得到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比如,Gorg和Greenaway(2004)提供了一个检验FDI溢出效应假说的文献列表,2002年前发表的英文学术论文,涉及到世界范围内不同的国家,得到正面和负面结果的文献数量各占一半。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而来自转型经济体的证据却完全不同除了一篇例外。在除中国以外的其它转轨经济国家中,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不显著、甚至为显著负值。把目光转向中国,现存的实证研究结果不仅与其他转型经济体的证据大相径庭,即使与非转型经济体的研究结果相比也要乐观得多。Hale和Long(2006)列出了10项国外学者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外溢效应的研究,其中报告了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在国内刊物发表的论文中,支持性证据更多,这些证据来自不同层面、基于不同模型,包括基于行业数据的研究(王红领等,2006),地区数据的研究(潘文卿,2003)以及企业微观数据的研究中(王志鹏和李子奈,2003)。在严兵(2004)统计的14项1998—2003年间发表的国内相关研究文献中,全部都发现了我国正向的FDI外溢效应。如果以上研究结果都是可信的,自然会引出两个问题:第一,是什么阻碍了除中国以外的其他转型经济体,致使它们吸收FDI技术扩散的表现远不如其他国家。第二,在吸收FDI技术溢出效应方面,为什么唯独中国这一典型的经济转型国家不仅远超过其他转型经济体,而且似乎也优于其他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蒋殿春和张宇(2007)基于我国的制度动态性特征提出了另一种解答。他们在通常的回归方程中加入一个制度性解释变量之后,发现FDI的系数不显著或为显著负值。据此,二位作者认为,我国这些年来的生产率增长主要源自国内经济改革引起的制度变迁,而不是FDI技术溢出;以往的研究者忽视了我国国内的制度变迁因素,将国内企业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增长等不能解释的生产率增长都归于FDI的贡献,因而大大高估了我国的FDI技术溢出效应。根据这一解释,与其他转型经济体并无不同。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途径发生渠道、作用机理、示范模仿、学习并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方法和管理技能通过逆向工程来研发新产品、人力资本流动、提高了其他员工的工作效率技能知识随着人力资本的流动而转移、竞争效率的降低提高研发和采用新技术的速度、出口、规模经济更直接面对技术前沿、前向、后向关联、外资企业对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帮助更高的技术标准促使当地合作企业提高技术水平统计数据显示,欧美对华投资有所下降,中小型企业对华投资减缓。根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欧美对华投资已经减少,欧洲企业大幅减少在中国的投资转而把资金投向东欧、俄罗斯、印度等国。8月13日,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负责人马宇证实了这一被外国媒体的热议的消息。马宇同时表示,不止是欧洲,日本、美国在华投资也在缩减,投资低潮期从2006年开始延续至今。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07年欧盟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为38亿美元,同比2006年的54亿美元下降29%。从规范的跨国公司来看,在华投资都是进行实体生产,但是他们的投资意愿在下降。(江旋,《欧美对华投资量少钱多,提防投机资本》,2008年8月14日),我国学者的大部分研究都借鉴了外国学者的模型和方法。综合来看,运用的模型主要有单方程计量模型、联立方程组模型,同时也有调查问卷、案例分析等。研究的内容包括基于行业、地区、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等层面的溢出效应分析。部分学者认为我国FDI存在着正的溢出效应,部分学者认为溢出效应不明显,同时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同时存在。从国外跨国公司对我国直接投资的角度看(1)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的大多是二流技术。当代国际经济竞争主要表现为技术的竞争,技术创新优势是跨国公司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优势。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跨国公司不可能将所拥有的一流先进技术以技术转让或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转移出去。巴克莱和卡森等人的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对“知识产品”的内部化动机最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避免外部化导致的技术泄密和壮大竞争对手。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认为,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应当转移“边际产业”(即已经或即将失去竞争力的产业)。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应当转移已标准化技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实践证明(2)跨国公司实行核心技术锁定。所谓“技术锁定”(technologylock-in),一般是指具有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利用其技术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在技术设计、生产工艺、包装广告、营销等关键部分设置一些难以破解其诀窍的障碍,使东道国在本地化生产过程中难以破解,以严密控制尖端技术的扩散。技术锁定是跨国公司保持其技术优势的重要策略,这同时也就影响了跨国公司技术的溢出效应。(3)跨国公司实行绝对控股的投资方式。跨国公司为了控制其核心技术,都采用绝对控股的方式来经营,一般都是在国内直接设立子公司或者是分支机构,采取独立经营;即使采取合资或合作的方式,也严格控制和新技术的扩散。(4)跨国公司吸收了我国大量的人才。跨国公司在国内经营,开展研发活动,就会雇佣国内的高技术人才。而这些跨国公司以优厚的条件和良好的用人机制召集了大量的尖端人才,造成了国内人才的外流,这也不利于我国技术的创新。(5)跨国公司母国政府的政策限制。在这方面美国的对华技术出口限制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国政府目前只许可一些低水平的对华技术转让,而对有可能涉及军事用途的军民两用先进技术则采取完全封杀的态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还试图利用西方国家参与的“瓦森纳条例”说服加入该条例的其他32个国家加强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这就使得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技术应用程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技术溢出效应大打折扣。在日前于深圳召开的第四届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坛上,与会专家强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不断加剧,自主创新的紧迫性亦日益凸现。世界银行预计09你在年发展中国中经济体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将下降30%至约4000亿美元,国内舆论看好危机后外国对华投资的前景,并认为会出现人才的转移。中国应当增强信心抓住机会引人人才,推进技术创新。国内舆论普遍看好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后的发展前景。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何曼青博士撰文指出,中国虽然承受了压力,但在全球经济中依然当之无愧地扮演了“稳定器”和“发动机”的角色。中国经济,包括银行业、制造业、充足的美元储备及人民币坚挺并继续保持对美元小幅升值态势等,都是稳定全球经济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并未因华尔街金融风暴而受到根本性削弱,中国经济基本面也并未因华尔街金融风暴而更改。因为,中国经济涉足美国经济的程度毕竟不很深,中国金融体系相对独立和稳定,中国工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内需潜力巨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提高。此外,中国的政策操作空间还比较大,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构政策、产业政策,都有较多的余地。因此,国际舆论普遍把中国当成是世界经济衰退“沙漠中的绿洲”,一些跨国公司和企业家也把中国当作躲避这次金融危机的避风港和比较选择后的最佳投资地。他们看好中国,投资中国。(何曼青,《从金融危机看中国利用外资的新机遇》,2008年10月29日)。专家们同时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危机必然还会带来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的分工,对包括资本、人力等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重新洗牌。商务部研究院跨国经营研究部研究员邢厚媛认为,当前,华尔街过剩的金融服务机构与高端技术,正在寻找出路,金融界不少人才已从华尔街转向中国寻找工作。面对金融危机,其他发达国家也在把越来越多的服务外包出去。这对中国来讲也是难得机遇,应当实时引入人才、技术创新,解决中国长远发展的技术瓶颈。(邢厚媛,《非金融海外投资:防范风险还要抓住机遇》,2008年10月)。结合国内外研究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和我国技术记得相关文献,可以得到一下结论:1、外商直接投资推动的外国技术进步有积极影响,促进我国技术进步得到大多学者研究的支持。2、国外直接投资的存在着正的技术溢出效应;部分学者认为溢出效应不明显,同时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同时存在。3、在全球金融危机下,这对中国来讲也是难得机遇,应当实时吸引外商直接、技术创新。4、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正不断减弱,自主创新仍将是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根本途径。二、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主要研究内容: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实现途径及影响因素:(一)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途径:1、当地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前后向关联得到技术。2、通过人力资源的流动产生溢出效应进行技术转移。3、通过示范与竞争来产生溢出效应。(二)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1、东道国自身吸收能力的影响。2、当地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3、受当地产品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4、受东道国企业研发水平的影响。5、金融市场效率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二、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的影响及原因:(一)积极影响:1、有利于提升产业结构。2、提高人力资本的技术含量,提升国内企业的研发能力与水平。3、对我国企业示范、模仿效应更加显著。(二)负面影响:1、使我国直接引进技术减少。2、引发我国技术安全与技术依赖。3、削弱我国企业的竞争力。4、加剧我国人才的流失。三、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对策:(一)加强政策导向努力提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效率。(二
本文标题:开题报告-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及对我国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85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