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探析
1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状况探析(宋学林甘肃省张掖市种子管理稽查站734000)张掖是典型的绿洲灌溉农业区,地形地貌类型独特,光照充足,灌溉便利,农作物种质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科技素质相对较高,具有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近年来,在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玉米制种产业发展,大力实施“中国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工程”,积极加强政府引导,制定发展规划,培育龙头企业,推行标准生产,强化市场监管,打造品牌形象,提升产业化水平,玉米制种产业已成为全市产业化程度最高、联系农户最广、占农民收入比重最大、农业效益最为显著的支柱产业,种子产业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促进全国玉米制种产业良性发展,提升我国种子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一、全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现况及成效(一)基地面积稳中有增,为国家粮食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2010-2011连续两年全市玉米制种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年均产种4.5亿kg,分别占到全省的70%和80%以上,面积、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25%和33%,总产占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40%以上,所生产玉米种子可满足全国近2亿亩2大田玉米生产用种的需要,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市级玉米制种基地。(二)节水成效显著,为改善下游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玉米制种全生育期灌水5—6次,平均每次灌水量75—80m3,亩用水350—480m3,比小麦玉米带田每亩节水250m3左右,年实现农业节水2.5亿m3,仅节水一项按张掖灌水量可新增灌溉面积53—64万亩,连续12年完成向额济纳旗调水任务,有效地改善了内蒙西部的生态环境,支援了国家的国防建设,为恢复下游生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三)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全市现有玉米种子企业70家,全国54家骨干龙头企业中,有15家在张掖建有公司和基地,其中投资3000万元以上、销售收入7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0家。全市种子企业投入基本建设资金达15亿元以上,建成果穗烘干线58条,成套种子精选包装生产线20条,加工能力达到5亿kg以上。全市5县(区)的34个乡镇、328个行政村的11.5万农户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参与种子生产和基地建设,实现了千变万化大市场与千家万户小生产的有效对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四)产业效益明显提升,农民收入大幅增加。2011年,全市玉米制种平均亩产值达到2400元,制种业产值突破24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玉米制种收入18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主产区农民人均玉米制种收入达4000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2012年,全市玉米制种面积达到102.53万亩,预计产种量可达4.6亿kg,种子产业产值将突破25亿元。玉米制种产业已发展为全市农民增收的“黄金”产业,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快速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五)市场环境日趋优化,种子生产经营秩序逐步规范。全市已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合、行业自律、乡村自治的种子监管机制,深入开展市场整治,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私繁滥制、抢购套购等不法行为,保证了种子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加强行业自律,制定《种子行业企业会员自律公约》,种子企业实行自律保证金制度,作为接受行业监督和诚信守约的保证;市、县分别成立了种业协会,每年对从事玉米种子生产的企业开展“重质量、守信用”企业等级评定活动,为制种农户选择诚信企业提供了依据;强化乡镇基地协会在协调基地落实、加强基地管理、协商种子价格、配合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查处案件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规范了种子生产经营秩序。(六)种子品牌化效应开始显现,相关产业得到联动发展。“张掖玉米种子”成功注册,成为全国唯一的农作物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效应迅速显现放大。同时,随着玉米种子产业发展壮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极大地带动了畜牧、设施农业以及三产发展。全市年产玉米秸秆116.8t、玉米芯30万t,带动了全市规模养牛86万头,不仅增加了4农民收入,而且促进了循环生态农业的发展。(七)生产管理日益规范。市农业局先后制定《张掖市无公害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张掖市玉米种子地方质量标准》,经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同时加强对农民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积极推进技术标准上墙、上口、上手,提高农民标准化操作水平。坚持种子产地检疫制度,市上建立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县区建立种子质量检测站,种子企业普遍建立标准化种子检验室,形成了企业自检、县区普检、市级抽检的质量检测体系,有效保证了种子质量。各企业不断完善内部质量控制措施,建立生产管理档案,健全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推进种子生产、加工、包装的标准化进程,全市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达10家。(八)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按照“企业+基地”、“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通过流转农民土地,今年率先在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建成玉米制种“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示范基地10.7万亩,其中由制种企业直接流转农民土地1.2万亩,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农民土地9.5万亩。“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解决了企业直接管理农户、组织生产的一些困难和制约因素,使农村土地流转从单一的农户之间的流转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流转,满足了龙头企业对土地“四化”经营的需要,对5于加快建设“四化”示范基地、发展现代玉米制种产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二、玉米制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虽然我市玉米制种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步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正处于一个迅速崛起跨越的关键阶段,但面临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十分突出,需认真研究并在实际的工作中加以解决。(一)基地“四化”程度不高。按照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种子基地的标准来衡量,我市现有的玉米制种基地大部分都是由农户分散经营,田块小、平整度差、田间道路狭窄、农田林网分散、节水设施不配套,不利于大中型机械作业。同时,制种基地连年生产不倒茬,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病虫害增多。主要原因:一是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再没有组织开展过大规模的农田平整工作;二是制种基地农民一直把土地做为主要的生活来源,进行土地流转、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愿望不强烈;三是水利设施不配套,目前大部分基地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水资源浪费现象和灌溉用水矛盾仍然存在;四是目前制种企业和农户是一年一签合同,基地合作关系不稳,企业对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不投入;五是适宜制种的耕地资源有限,制种企业多,年制种面积大,基本上是连年满负荷生产;六是部分种子企业的制种基地分布比较分散,达不到一乡一企或一村一企的规模化水平,制种基地隔离困难,不利于发挥规6模效益。(二)种子企业研发能力弱,种子产业抗风险能力不强。企业“多、小、散、弱”的情况比较突出,开发新品种和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普遍脆弱,在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很有限,研发投入严重不足。部分企业晾晒条件差,烘干能力不足,所产种子遭遇霉变、冻害的几率大,种业抵御市场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仍很弱。主要原因:一是有关法规规定的企业准入门槛过低,加之把关不严致使一些没达到生产条件的企业申办了种子生产许可证;二是一些企业满足于小打小闹,有利则来,无利则走的短期行为明显;三是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的力度不大,个别企业通过暗箱操作抢撬基地,给小散弱的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四是企业研发能力和资源不足,缺乏领军性人才,同时研发经费投入少,难以研发出占领市场的当家品种。(三)市场监管能力不足,违法违规现象屡禁不止。甘、临、高三县区现有种子管理人员26人,人均管理面积4万亩,大产业小队伍的现象严重;现有人员知识结构单一,行政素质、执法技能不适应工作需要;种子执法缺乏执法车辆及必要的装备,影响执法的效率;无证生产、挂靠生产、超范围生产在个别地方表现比较突出;群众私留合同约定的种子,种贩子套购种子的现象依然存在;品种侵权问题时有发生;隔离区不达标、乡村干部许诺好处抢撬基地的现象不同7程度的存在。主要原因:一是受机构编制的限制补充人员困难,地方财力不足拿不出专项资金支持种子执法能力建设;二是主管部门在队伍建设上放松了种子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人员法律知识欠缺,执法意识不强。三是联合执法机制不健全,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打击的力度不够,没有形成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强大合力。(四)与高效经济作物相比,亩均效益低。目前全市发展的瓜菜制种、拱棚果蔬、高原夏菜的亩产值分别高达18000元、10000元和5000元,与高原夏菜、拱棚果蔬相比玉米制种亩减收2600-7600元(2011年农民玉米制种平均亩产值为2400元),100万亩玉米制种仅相当于32万亩高原夏菜的产值,因此,群众玉米制种的积极性有逐年下降趋势,生产当中的矛盾纠纷增多。(五)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一是去雄环节缺机械。去雄环节,时间集中、劳动强度高。由于缺乏去雄机械,完全靠手工操作,每亩人工成本达300元以上。二是田间管理靠人工。制种田追肥和喷施农药等田间管理由于种植方式不适应,全部靠人工完成。三是收获机械水平低。由于目前制种机械多由大田生产机械改型而来,机械收获种子破碎率较高,不能满足种子收获需要,98%以上的收获工作靠人工完成。三、全面持续发展种子产业需争取的政策与采取的措施(一)争取省政府出台扶持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办法。8建议省政府比照支持马铃薯、中药材、蔬菜、苹果、草食畜、龙头企业等六大特色产业发展的做法,出台《扶持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办法》,制定政策,安排专项,从解决影响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入手,重点扶持“四化”基地建设、种子监管能力建设和龙头骨干企业培育等关键环节。为使制定的扶持办法更加科学可行,提出的扶持项目更加符合实际,安排的扶持资金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可以先行在张掖进行试点。(二)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国家、省、市进一步统筹土地整理、种子工程、农业综合开发专项等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作物种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四化”种子生产基地品种测试和试验、种子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制种主产区种子技术研发和信息交易及种子监管、农机服务、土地流转服务、耕地质量保护、农技服务、有害生物预警及防控、农民培训、面源污染治理等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为促进制种产业从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转型提供更加有力保障。(三)加大对种子龙头企业的项目支持,壮大龙头企业,产生规模集群效应。把打造精品种子作为快速提升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水平的主攻方向,一方面大力支持从事商业化育种的科研单位或人员来我市开展育种研发,引导鼓励玉米制种企业主动与科研院所攀亲结缘,共同开展玉米种子的科研开9发推广,培育全省、全国知名品牌,提高企业的研发利润和市场销售的终端利润;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出台优惠政策,促进种子企业之间实行兼并重组和强强联合,优化资源配置。(四)强化市场监管,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加大种子执法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建立一支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力量充足、装备精良的种子管理队伍,提高种子管理和执法水平。进一步严格市场准入,加强种子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和日常执法,加大对种子基地和购销环节的管理力度,严厉打击抢购套购、套牌侵权、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农业部门要加强与监察、公安、工商、质监等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形成执法合力,加强种子市场监管。(五)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建立与制种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教育培训平台。围绕全国玉米品种研发、育种技术、品牌管理、种子市场营销等方面邀请玉米种子产业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年度论坛会议,对玉米种子管理执法人员、玉米制种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生产加工机械操作人员,玉米制种生产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指导人员开展培训,提高玉米种子生产技术人员指导水平,推动玉米种子产业健康发展。联系电话:0936-691505213993692758
本文标题: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99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