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张辉辉成年礼缺失下的成长危机
江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成年礼缺失下的成长危机论文作者:张辉辉准考证号:010811200049指导老师:邹忠民老师报考学校:江西师范大学时间:2014年4月26日目录中文摘要.......................................................................................I正文..............................................................................................1引言..........................................................................................1一、成长与成人礼.................................................................1二、成年礼的缺失.................................................................4三、仪式缺失下的成长危机.................................................5结语..........................................................................................6参考文献......................................................................................7I中文摘要【摘要】:在苏童20多年的创作中,少年成长的主题一直绵延未绝。近作长篇小说《河岸》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少年库东亮的成长历程,同时作为一个收束、一次总结也使苏童创作中的少年成长脉络更加清晰起来。本文主要探讨作为文革一代的库东亮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危机,提出这种危机的原因跟成年礼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关键词】:文革一代;成年礼;缺失;成长危机1成年礼缺失下的成长危机——解读苏童的《河岸》引言苏童出生于60年代,成长于荒芜岁月的特殊历史际遇使他习惯于以对童年记忆和成长体验的书写来表达对沉重现实的焦虑与迷惘。在苏童二十多年的创作中,少年成长的主题绵延未绝,并且达到了占其小说创作总量约四分之一的规模。近作长篇小说《河岸》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少年库东亮的成长历程,同时作为一个收束、一次总结,也使苏童创作中的少年成长脉络更加清晰起来。本文主要探讨作为文革一代的库东亮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危机,提出这种危机跟成年礼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一、成长与成人礼少年是苏童笔下一个绵延多年的叙述群体,童年生活是苏童小说题材的主要源泉和写作动力,他喜欢将和他在同一条街上长大的孩子们的经历,也包括成人世界的往事搬进小说中。苏童小说中的少年不同于心理学上以时间界定的“少年”概念,而是一个与父辈、与成年人相对存在的特定群体。对于这个群体没有严格的年龄或身份限制,因为对于个人而言,成长并不始于生理学意义上所界定的某种身体标志出现的那一天,而是意识到它的那一天。心理学上将其称为人自出生后的“第二次心理降生”。他们处于发展变化的混沌与迷茫之中,经历着由稚嫩走向成熟的阵痛。在这些作品中,苏童写出了他心中这个对世界充满未知的少年成长过程。在他的创作中,少年的成长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他的少年成长小说关注的重点不是少年们外在形象的变化,而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心理上的波澜。苏童作为一名文革后的重要作家,其小说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个体蜷缩在历史的羽翼2之下,社会的发展往往取代了个体的成长。在苏童虚构的这个世界里,少年首先是成人世界之外的旁观者,完全被动地接受着来自那个神秘世界的信息,迷茫而又兴奋地看着那里所发生的一切。苏童笔下的少年不同于莫言“红高粱家族”中的后代人,他们并不膜拜前辈人,而是将关注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自我的成长历程上。父辈在苏童这里远未完美到需要亦步亦趋地进行模仿的程度,他们试图越过父辈们的生活,奔向自己未知的将来,而不是通过认同父辈找到自我的历史定位。他们是一群漂泊的寻找者,既然父辈的生活得不到他们的认可,那么未来将是怎样就只能是一个未知数了。在他创作的成长小说中,我们总能感受到少年出现的成长危机。在这些作品中,200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河岸》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少年库东亮的成长历程,同时作为一个收束、一次总结,也使苏童创作中的少年成长脉络更加清晰起来。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是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在成人仪式中,亲人以及宗族首领扮演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仪式举行的象征性空间组织和信仰的树立也必不可少。少年成长历程从成长前期的迷茫到成长中的懵懂与叛逆,再到对成人世界的真正理解与自我成熟,需要成年礼的过渡来完成。《河岸》中恰恰缺乏成年礼举行的条件,仪式中教育者的缺位、缺乏象征性隔离空间以及时代信仰的坍塌,使得库东亮无法完成成年礼。因为成年礼的缺失,少年库东亮出现了一系列成长危机,性与爱的扭曲,身份得不到认同等问题使得成长更加茫然无措。对家园故土的寻找,终无家可归;对信仰的寻找,终堕入虚空;对爱的寻找,终被放逐。二、成年礼的缺失1、成人礼中教育要素的缺失在成人仪式中,亲人以及宗族首领扮演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孩子成人仪式的3主持者往往是宗族首领,或者父亲母亲以及氏族中的亲戚等,他们在仪式活动中扮演的多重身份与角色使其既是仪式的主持者和参与者,也是教育者。从他们在仪式中对即将举行成年仪式的个体的职责和作用来看,他们每一个都是教育者,不同的教育者以不同的教育影响作用于仪式中的成年者。在小说《河岸》中,可以对库东亮给予引导教育作用并有权利为其举行成年礼的有奶奶邓少香、父亲库文轩、母亲乔丽敏,但是这三者并没有在库东亮的成长道路上给予相应的教育作用,可以说三者本质上的缺位造成库东亮无法完成成年礼。这三者的存在本应是库东亮成长过程中的守护神,如果缺位,就必然造成他不完整、不健全的性格和人生,就注定了库东亮的一种孤独和病态的成长。首先邓少香作为一个宗族领导者,其所扮演的身份与角色应该是仪式的主持者和参与者。但作为书中的关键人物,烈士邓少香却始终扑朔迷离。烈士邓少香在革命年代为游击队运送弹药而壮烈牺牲,成为江南地区红色历史上最壮丽的一个音符。而同时这段历史是混乱的,也是如谜一般的,关于邓少香如何走上革命存在着多个历史版本,有人说是为和男人私奔而走,有的说是公婆不合。这些别有用心的说法就像一阵阴风刮过,严重玷污了女烈士的光辉形象。有关方面及时在九龙坡乡派了一个工作组,严加追查,将其定性为反革命谣言,开了三次批判会,分别批斗了邓少香当年的小姑子,还有一个地主婆和两个老富农,很快洗清了流毒,后来就连九龙坡的贫农也没人去散布这种谣言了。在这之后各种非主流记忆被强迫性遗忘,或者打入历史死角。每逢清明时节,整个金雀河地区的孩子们会到油坊镇来祭扫烈士英魂,近的步行,远的乘船或者搭乘拖拉机,一个被固定操演着的怀念模式,深入到金雀河人的生活。库文轩因为屁股上的鱼纹而成为革命后代,分享着革命记忆,并成为油坊镇的镇长。在他的生命旅程中,母亲对于他来说,不过是一块冰冷的纪念碑。作为库文轩的儿子库东亮,邓少香对于他来说,与其说指涉伦理意义上的奶奶,不如说是脆弱而模糊的集体记忆。更为诡谲的是,一直以来代表着宗族首领形象的烈士邓少香,最后通过所谓的内部资料,其身世又发生了质的改变,在工作组的调查下,她又变成一个流浪儿、一个孤儿,真相是什么,无从清楚。小说中有一次提到“我”梦见邓少香的英魂在河中凝视我,然而她却保持沉默,她不谈自己,不谈自己的子孙。“我等待她教育我,可是她不宽恕我,也不批评我,只是威严地举起一只长满青苔的手,拍着她的箩筐,4说,下来,下来,给我下来!”邓少香的英魂从河流来过,过来就消失了,她什么也没给我留下。历史也好,命运也罢,邓少香对于库东亮而言,起不了一个教育者的作用,对库东亮的成长没有给予引领和教育,只是一个关于集体性的革命记忆罢了。库文轩是一个始终站在母亲的荣耀光环之下的人,他的母亲邓少香烈士是库文轩一生荣辱浮沉的标尺。由于烈士母亲的光环,库文轩在岸上的荣耀来得莫名其妙,仅仅由于封老四的一拍定音,马桥镇孤儿院里最脏最讨人嫌的男孩小轩就成了烈士的继承人,从而平步青云,辉煌一时。但也就是依靠一份烈士遗孤鉴定小组的结论,库文轩就失去了烈士母亲,成为阶级异己分子被放逐河流。在《河岸》中父亲权威的坍塌直接导致了父子之间关系的摇摆不定。正如小说中写到,但在被隔离审查后,父亲的腰一下子弯了,“霎那间,他看我的眼神让我浑身起了鸡皮疙瘩,那么谦卑,那么无助,我觉得似乎我是他爹,他是我儿子,他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正在讨好我,乞求我的原谅。”在从春风旅馆回家的路上,“我像一个父亲保护儿子一样,尽心尽职地保护着我父亲,一直走到工农街的家里。父亲被我领回了家。”父子之间的地位首次发生了改变,父亲虽然还在斥责儿子,但儿子心中对父亲的感觉已经开始变化。库文轩在被打成阶级异己分子之后,前半生享有的权力带来的女色、欲望全部成为他后半生的桎梏,他把权力的丧失归结为自己的生理欲望,并自断尘根,成为人们的窥探对象。父亲是儿子的模仿对象,也是反叛对象,而父亲权威的坍塌,让年幼的库东亮无从模仿,也无从反叛。库文轩没有保持男性的尊严,也没有教会儿子爱与交流的能力,更没有树立道德伦理的权威,在社会和家庭中扮演了十分失败的父亲角色。小说通过一系列的叙事来表明库文轩作为父亲功能的不在场,使得其作为父亲的角色被抽空,从而使父亲的称谓更多地是一种话语上而非功能上的。儿子库东亮在母亲的歇斯底里中掌握了父亲的秘密,并在岸上人的嘲讽、敌视甚至仇恨中度过了他自卑、孤独、愤怒的青春。他甚至想:“如果所有人的血缘都容许更改,那该多么有趣啊,如果我不是库文轩的儿子,如果那老铁匠是我父亲,如果那掏耳屎的老头是我父亲,我会成为五癞子和小陈那样的人吗?如果我是五癞子我是小陈,好不好呢?我站在那里思考了很久,被自己的心声吓了一跳,我竟然在羡慕五癞子那混账东西,我竟然向往着和理发师小陈调换身份,我的答案竟然是:很好!”少年库东亮看5到父亲库文轩,但对父亲这个符号所带来的权威力量并不认同,他不仅不认同父亲的身份,更不认同父亲背后的成人秩序。成长中的少年需要在父亲的认可中获得成人的权力,并进而确立自己的主体性人格,而库东亮并不认可父亲,由此可见,库文轩是没有树立起其引导权威的。库东亮的母亲乔丽敏是个理想的革命者,她会因为家庭的阶级成分和家人划清界限选择库文轩的血统和前途,也会因为库文轩的社会历史身份的颠覆毅然和他决裂。她在精神上惩罚库文轩,也在精神上给青春期的库东亮套上枷锁,她视儿子库东亮青春期的正常发育为“上梁不正下梁歪,无耻,下流”,她对少年库东亮为挽救家庭的不知所措的举动愤怒和恼火,决绝地抛下年少的库东亮,库东亮成了一个无母的时代孤儿。对母爱的渴望和寻找是库东亮青春成长的深刻记忆,寻找母亲也是他不断奔跑的精神内驱力。他在私藏的母亲日记被发现而被父亲铲到岸上之后,第一选择就是寻找留在岸上的母亲,希望在母亲那里找到精神的慰藉,但结果却因一条懵懵懂懂的“反标”被母亲打了三个巴掌。在和船民上岸买东西顺便替父亲寄信之后,“该做什么呢?其实我很犹豫,有很多地方可去,有很多重要的事可做,只是我不知道先做哪一件事,我边跑边想,我一直在街道的催促声中奔跑,快点,快点跑。我朝粮油加工站的方向跑,根据我的脚步判断,我要去找我母亲,我是想念我母亲了。”库东亮想念母亲,渴望母爱和家的温暖,因此库东亮潜意识中的寻母始终不曾停止。但母亲不但
本文标题:张辉辉成年礼缺失下的成长危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0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