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1章:新时期文学历史语境与文学思潮1.新时期历史语境给文学带来了哪些影响?①在思想政治方面,粉碎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强调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等使国家政治生活正常化。②在经济方面,经济体制的推行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给新时期的文学带来了巨大影响。影响:(1)拨正了文艺发展的方向。如,政治性大批判运动等没有了,作家具有较为宽松的写作环境。(2)解放了文艺创作生产力。右派作家复出。(3)带动了文艺界思想大解放。逐步恢复文学是“人学”的观念。清除过去的清规戒律,特别是“三突出”与“高大全”的错误创作模式。80年代初小说思潮形成的原因、特征。原因:1、政治权力对否定“文革”和当代“历史”作某种有些程度改写的要求,很快获得具有强烈启蒙意识的作家的呼应。2、文学批评所起的制约和导向作用,如对小说《飞天》、《在社会的档案里》等的讨论和批判,给批判性主题创作提出所应遵循的边界。3、70年代末开始建立的评奖体制,虽然常常显露出评价标准的矛盾、混乱,却也相当有效的参与了对“方向”的选择。特点:1、从小说的艺术性太堪,大多属于20世纪中国小数中颇为发达的问题小说类型,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而展开分析、证明的“观念性结构”为许多小说使用。2、借助人物或叙述者的议论来表达对当代社会政治和人生问题的见解的表述方法也很常见。3、坚持小说尖锐的“问题”意识,但尽量避免哪些演绎观念的老套。他们相当普遍的以中心人物的生活道路,来连结“新中国”各个时期的重要社会政治事件,通过人物命运的表现,对历史反思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2、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背景及其争论?答:1、背景:(1)文学的媚俗与价值感的丧失——如王朔的小说。(2)知识分子与作家的精神危机。《废都》中的庄之蝶。王蒙发表《躲避崇高》(《读书》1993年第1期)。刘心武提出“直面俗世。”2、讨论:(1)正方:王晓明、陈思和等批评家、张承志、张炜等作家。《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发表王晓明、张宏等人对话文章《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开始。张承志提出“以笔为旗”,反抗“文化的低潮与堕落”。(2)反方:王蒙等人。后发表《人文精神问题偶感》、《沪上思絮录》等文章。3、意义:促进了作家等人文工作者增加对当下历史处境与精神处境的认识。3、如何理解新时期文学的多元共存格局?答:一、在纵向上呈阶段性变化:1、80年代初期的现实主义占主导。叫新时期。2、80年代中期以后的趋向多元化格局。叫新时期后期。寻根文学出现了,新写实主义小说出现了,先锋小说也出现了。3、90年代的多元化格局。叫后新时期(张颐武等提出)。二、在横向上呈多元并存与交叉:1、精英文学、大众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的并存。(1)精英文学:特点一是话语的先锋性,即思想上的现代意识或现代人文精神。相对权力话语和主流话语而言,具有异质性。如张承志、莫言、余华等人的小说。二是形式的先锋性。注意使用限制叙事,象征,意识流,反讽、元小说叙事等现代小说技巧。(2)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是面向市场消费的文学,娱乐性与商业性是其最大特点。如王朔声称他的小说就是为了赚钱。(3)主流文学或主流意识形态文学。是国家意识形态观念在文学上的体现。也叫主旋律文学。现实主义冲击波或当下反腐文学,如刘醒龙的《凤凰琴》、张平的《生死诀择》,电影《孔繁森》即是。2、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文学潮流的并存。现实主义: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浪漫主义:张承志、张炜的小说。现代主义:朦胧诗、先锋小说或新潮小说。后现代主义:王朔小说。马原的小说。新生代诗歌。王安忆等精英作家的小说。3、各种具体文学创作潮流的并存。新写实小说、新现实主义(即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新历史小说、女性主义小说、新生代小说等的并存4、各种文学潮流的混合交叉。(1)现实主义呈现开放姿态,容纳现代主义表现技巧。如伤痕小说——宗璞《我是谁》,受卡夫卡《变形记》影响很大,含有现代主义夸张、梦幻、心理描写等手法。(2)先锋小说回归故事形态,吸取现实主义小说故事性的优势。余华《活着》。(3)纯文学采取通俗文学的包装——内包装,使用招徕性文字。《白鹿原》、《废都》。第2章:伤痕小说1、伤痕文学(1)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出现的,伤痕文学的创作一致延续到1980年出版的老鬼的长篇小说《血色黄昏》。(2)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的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作品的大量出现。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小说作品及创作潮流。(3)其名称来源于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信奉真理的女孩(王晓华)知道母亲是造反派后与她断绝关系)(4)代表作品有刘心武(伤痕文学的先驱)的《班主任》、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5)伤痕文学因为揭露文革的深刻灾难把所有罪恶的根源只想四人帮,以及在叙述历史时,重新确立了历史的主体和主体的历史而被看作是历史总体性的起源。《班主任》中的宋宝琦、谢惠敏形象:《班主任》是刘心武的作品,这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其中宋宝琦、谢惠敏是其中的两个主人公。小说中描写的两个畸形儿形象。宋宝琦:愚昧无知的中学生典型。谢惠敏:深受极左路线毒害的学生女团干部形象。(注:刘心武作品:《班主任》、《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伤痕作品代表作:《班主任》、《我爱每一片绿叶》、《醒来吧!弟弟》)《邢老汉与狗的故事》的悲剧内涵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一个农村老汉几十年的人生苦难。三次娶妻的故事:第一次娶妻(40岁时,解放后),妻子不久病故。第二次娶妻(合作化、大跃进时期),只是一个梦想。第三次娶妻(70年代),妻子因是富农被队上赶走了。晚年与狗为伴,狗又被打狗队杀了。“这个孤单的老汉就只有和他的狗消遣寂寞。对他来说,这不是一条狗,而是他身边的一个亲人。”2、伤痕小说的基本特点:(1)、创作方法:回归现实主义。卢新华的《伤痕》当时被指责为暴露文学,恰恰也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些尖锐的问题,揭露了文革非人的一面。(2)主题话语:人道主义色彩。表现:呼唤人性,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包括尊重个体的生存权利与人格尊严。宗璞的《我是谁》结尾:“只有‘人’回到了自己的土地,才会有真正的春天。”(3)、社会功能:提出和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刘心武的《班主任》提出教育孩子的问题——“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我是谁》提出尊重知识分子的问题。(4)高度的历史概括,凝结为可以把我的额核心要点,那就是四人帮文革的最罪魁祸首,四人帮是文化专制的产生的恶劣后果。意义与价值:(一)“伤痕文学”冲破了极左文艺思想的种种清规戒律,冲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二)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三)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描写人性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对新时期文学创作及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墙文学:指反映文化大革命中因遭受迫害而被关押在监狱的“大墙”之内的人们的遭遇的文学作品,在伤痕文学或伤痕小说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是其中一个独特的类型。代表性作品是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类似的作品还有王亚平的短篇小说《神圣的使命》。第3章:反思小说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是在伤痕小说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和社会进行的深入反思。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长篇小说:张炜的《古船》等。(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王蒙的《布礼》、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古华的《芙蓉镇》等。反思小说的主要类型:1、干部问题反思小说。代表作家王蒙。2、知识分子问题反思小说。——张贤亮、谌容(《人到中年》)。3、知青问题反思小说——梁晓生、史铁生、张承志、王安忆等。4、农民问题反思小说——茹志娟、张一弓、高晓声。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反思小说开山之作)。1、这部小说不再像伤痕小说一样表现个人所受的痛苦,而是挖掘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政治根源,探讨党与人民关系的演变,并对此进行冷静地思考和审视,它被认为是反思小说的标志。表现从农民的历史曲折中反思干群关系的变化。结论:部分干部随着形势的变化与地位的变化严重脱离群众的倾向,这是导致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是交粮、砍树,但在两年时代却有了显著不同的内涵。2、开拓新的叙述方式:(1)交错叙述与强烈的对比效果。(2)意识流与幻觉。老寿的幻觉。张一弓的反思小说。一是展示历史的非理性状态。具有新历史主义色彩。如作品:《张铁匠的罗曼史》、《黑娃照相》及《远方的驿站》。二是从农民的历史苦难中反思极左路线的危害。如作品《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反思小说,从农民个体命运中反思历史的曲折。如其作品《李顺大造屋》。农民李顺大一生造屋的曲折经历。(1)第一次:大跃进将造屋材料全部充公。(2)第二次:造屋之钱被文革被造反派头头骗走或抢走。(3)第三次:文革中买造屋材料处处碰壁。(4)第四次:改革即将来临的1977年,终圆造屋梦。其小说的艺术特点表现为:(1)叙述从容,笔调幽默;(2)白描手法写人物简洁传神;(3)语言朴素。张贤亮的反思小说的主题内涵分别表现为:《肖尔布拉克》:苦难对人生的锤炼;《绿化树》:非常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获救;《灵与肉》:永不割弃的民族之恋;《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知识分子的奇特情感历程;《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把伤痕的美感从知识分子的受难背景中剥离出来加以放大,变成娓娓动人的人性叙述。(章永璘、黄香久)张贤亮小说的艺术特点:1、自叙传色彩;2、多样化的叙述方式与文体样式。第一人称(潜对话)叙事。《肖尔布拉克》:司机自叙——向一个虚设的搭车的记者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元小说叙事:《浪漫的黑炮》。注释体叙事。《我的菩提树》。3、哲理思辨。张贤亮:“没有思考和分辨,作家就无法驾御他所要表现的内容,而思考和分辨能力,只能来自学习。”《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与宋江的对话、与庄子对话、与马克思的对话。王蒙对“文革”后的独特反思:反思类小说的主题内涵:《悠悠寸草心》:最早关注老干部复出的是否能为人民谋利益的问题。《夜的眼》:羊腿与民主的对立。《春之声》:改革的春之讯息。首次采用意识流写法。既揭露现实困境,又不失时机地给出希望。《蝴蝶》:关注权势者与人民之间的距离。用艺术形式来掩盖他的思想质疑。(张思远那、秋文)他率先把历史叙事和个人的内省意识结合起来,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使他的小说迅速跃进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任务的心理刻画,小说的时空结构,富有色彩和质感的语言,给叙事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世界。长篇:《活动变人形》: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反思中国人的文化人格。静珍:守寡与性压抑;受虐与施虐。倪吾诚形象,借对父辈知识分子的审视来思考五四以来启蒙是否能真正救中国之未来这一问题。改革类:王蒙小说的艺术特点:1、自叙传色彩。2、意识流手法的使用(东方意识流)。3、气势之美。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4、幽默、反讽等。《坚硬的稀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儿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主义”。人性论与人道主义:戴厚英的《人啊,人》,方之的《内奸》,张洁《爱是不能遗忘的》宗璞《三生石》,张弦《被爱遗忘的角落》,张抗抗《夏》,陈建功《丹凤眼》,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古华的《芙蓉镇》豆腐西施胡玉音和右派秦书田,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门》结论:政治对文学的干预导致了文学的假大空,极左路线对人性的践踏,反省的深化就是要理解人性和人道主义精神。第4章朦胧诗“三个崛起”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章明的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
本文标题:当代文学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20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