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一代人》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等。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文革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刘心武《班主任》和卢新华《伤痕》,这两个短篇引发了“伤痕小说”的思潮。“伤痕”小说的核心是:正面描写文革造成的人的心灵创伤和人与家庭的不幸。有四种写作倾向:揭示四人帮的罪恶;表现与四人帮的斗争;展现普通人在文革逆境中的美好情操;从文化的角度对文革进行思考。伤痕小说揭示了文革最大的祸患在于对人的心灵的戕害,除破了50年代文学不触及人情人性的弊端。作品: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等等。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新写实小说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代表作: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写实文学:写实文学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题材有相应的真实性,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抽象和艺术反映,溶新闻性与哲理性于一体,是新时期文学的一大贡献。刘亚洲的《黄植诚少校》、郑义的《冰河》刘心武的《5.19长镜头》等均是写实文学的优秀作品。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代表作家作品有: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伤痕文学: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等。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女性文学:女性文学研究本是一种西方的文学批评观念,它产生于80年代末的欧美。以美国的格蕾格林和英国的科拉卡普兰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企图“改写所有由男性文化体系衍生出来的种种规范、典律”,“揭开久经压抑、掩藏的躯体、无意识以及文化、语言中的深层欲望”;其分析方法则“结合了语言学结构主义理论、马克斯主义、心理分析和解构论”。我国的女性文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指的是关注女性生存状态与主体思想的文学作品,其作者不一定是女性。女性主义文学源于英美,带有女权主义色彩,代表人物如波夫瓦以女性关心话题为主题、面向女性读者的文学。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2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寻根小说:80年代中期由一部分青年作家有意识地发起和自觉推动的一股创作潮流。它是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新生代”诗人:80年代中期,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发生了新的转移,加上“朦胧诗”的讨论和新潮诗歌长时间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一些“归来”诗人的创作渐趋沉寂。与此同时,推动新潮诗歌的一批青年诗人的后期创作,也更加热衷于艺术实验,迷恋抽象观念,因而也愈来愈远离现实生活和读者的感性经验。加上其中的一些骨干力量先后脱离国内诗坛,或转向其他体裁的文学写作,“朦胧诗”的创作和讨论的浪潮也开始消歇。在这期间,从新潮诗歌内部孕育生成的一股新的更年轻的创作力量,开始登上诗坛。他们被称之为“新生代”诗人。“新生代”诗歌:又叫“第三代诗”“后朦胧诗”“后新诗潮”“后崛起”“当代试验诗”等。诗人多出生于60年代,创作于80年代。他们拒绝精英化、理想化、意识形态化的倾向,而提倡平民化、世俗化、个人化;拒绝“朦胧诗”的意象、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提倡口语化,诗中充满了了反讽,调侃黑色幽默。1986年“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可视为“新生代”诗人在全国的集体登台亮相。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流撞击的产物。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先锋派:当代的“先锋派”虽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流派,但最低限度的意义是指马原以后出现的那些具有明确创新意识,并且初步形成自己的叙事风格的年轻作者。他们主要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人,此外还有一些正在崭露头角且颇有潜力的新秀。先锋小说:指1980年代中后期涌现的一批先锋作家的作品,这些小说从否定和怀疑的立场出发,对许多既有的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思维方式进行各种解构颠覆,带有明显的后现代色彩,在艺术上,先锋小说向传统的小说写法发出挑战,从事形式和语言的变革,通过对叙事方式和对语言表达的革新的追求,来表达颠覆传统故事,解构意义的目的,先锋小说因其晦涩,反理性等倾向遭人诟病,但是它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拓展了当代小说的艺术视野和表现手段,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审美体系。代表作家有马原,余华,苏童,格非。随想录: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随想录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随想录》3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随想录收录巴金先生文革结束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统称随想录。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哲理散文或大散文):在8090年代散文创作中,有些作者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一些融会学者理性思考和个人感性表达的文章,这类随笔式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文。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等;学者散文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厚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中,不特别注重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较为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新时期文学: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1977年8月十一大宣布“文革”以粉碎四人帮结束,并把文革之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新时期”。文学界虽将文革之后的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事实上,直到1978年5月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才是新时期的真正到来。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代表作:陈忠实的《白鹿原》,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张炜的《古船》,余华的《活着》等。知青文学:80年代,“知青文学”是用来描述一种文学现象的概念,一般这一概念所指的范畴并不清晰,但总的来符合两个条件:作者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作品内容主要是关于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也包括知青在后来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感情。知青文学一般专指叙事体裁的创作,因而“知青文学”也常常成为“知青小说”。知青作家主要有:孔捷生、郑义、叶辛、张承志、梁晓声、张抗抗、史铁生、张炜等。代表作品: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张抗抗《隐形伴侣》《北极光》;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路遥《平凡的世界》等等。知青小说: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黑暗,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代表作家有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等,代表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市井小说:汪曾祺对这个概念有过一些论述,如:市井小说没有史诗,所写的都是小人小事。市井小说里没有英雄,写得都是极平凡的人,但市井小说的作者的思想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他们对市民生活的观察角度是俯视的,因此能看得更为真切,更为深刻。代表作为《受戒》、《那五》、《神鞭》《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山上的小屋》的作者是(残雪)《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刘震云)《岗上的世纪》的作者是(王安忆)《双桅船》的作者是(舒婷)《一代人》的作者是(顾城)《迷途》的作者是(北岛)《春之声》的作者是(王蒙)《文化苦旅》的作者是(余秋雨)。谢惠敏是刘心武小说《班主任》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韩少功《爸爸爸》中的人物;印家厚是池莉小说《烦恼人生》中的人物。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是著名老作家(徐迟)的科技报告文学作品《歌德巴赫猜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曲》等带有“黑色幽默”特点4的现代主义小说。8O年代小说历经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通俗(或大众)小说、现代派(或先锋、新潮)小说、新写实小说七个阶段。探索剧:亦称探索戏剧,不满足于既有的一套戏剧模式,而大胆地引入新的戏剧表现手法,进行新的尝试和
本文标题:当代文学N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20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