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1949.7.2)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意义:1.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继往开来的大会。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文艺运动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开始,中国当代文学由此开端。2.会议确定了延安文艺传统为新中国文艺发展的规划规范,对后来的文学争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特点:人数多,规模大,有著名的代表作家参加。(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当代文学”定义的局限性:传统上的当代文学是特指1949年以来的大陆文学,这种指称有局限:a时间局限:以1949年为界划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不能准确地反映文学的发展状况。b空间局限:以大陆文学为研究对象,排除了台港文学,亦不能准确认识中国文学的发展。传统关于当代文学的定义将中国文学窄化了。当代文学分期:(习惯上有3种分法)1.三分法(通用)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革文学:1966—1976新时期文学1978—至今当代文学继承的两个传统:1.五四新文学为代表的启蒙画传统。这是知识分子的传统,它反映了知识分子在脱离了传统士大夫的庙堂价值取向后,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人员着救国救民的,思路在发展,目标转向民众,他催生出来的启蒙文学是知识分子独立参与社会改造的运动。(例如:鲁迅、老舍的文学创作都具有这两方面的功能。)2.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大众人民成了知识分子服务和歌颂的对象;启蒙文学受到质疑,战争文化传统形成并逐渐取代了启蒙文化传统的主导地位。1942年《讲话》诞生标志着战争文化传统正式取代启蒙文化传统成为主导文学发展的规则。战争文化传统否定了五四新文化中西方文化模式的标准,树立了中国大众的需要:在文学创作上要求注意创作的政治目的性和政治功利性,自觉运用两军对阵的二元思维模式构思创作,自觉强调应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例如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就反映了这一文化传统的影响。十七年文学:十七年文学是指从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开始(1966),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很短,但被赋予特质的含义时就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十七年文学有两个较为独特的方面。第一,是政治性凌驾于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第二,十七年文学时期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3个,歌颂、回忆、斗争。(P28.P72)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做斗争。文以载道的思想为主,风格趋向现实主义,英雄形象较多,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十七年文学”的笔调往往滞留在农村生活这一素材领域中,而对他们身处的城市缺少必要的反应。文学批判运动: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发动这一批判运动是毛泽东对作家,知识分子发出的信号,要求他们进行思想改造。以与国家确定的政治方向保持一致,毛泽东的批评在理论上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历史不同的阐释的合法性,二是文学创作的修辞性质和作家的虚构的权利)2.对萧也牧等的创作的批评。(1951)《我们夫妇之间》3.对于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评。(1954-1955)4.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5)关于“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毛泽东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它的提出被认为是“知识分子的新生”对后来的文学产生深远影响。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中国当代史上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正式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给潜在于各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黑八论”:《纪要》还将建国以来先后出现过的引争论的文艺理论观点,作为“文艺黑线”的“代表性的点”,诬称为“黑八论”即:“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题材决定”论;“时代精神汇合”论;“中间人物”论和“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火药味”论;和“离经叛道”论。“三突出”论: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新八论:“根本任务论”、“样板论”、“三突出论”、“高大全论”、“主题先行论”、“路线为纲论”、“主导地位论”、“写走资派论”共八个论。文革期间文艺的抗争及两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文革”主流文学直接受制于政治,为阴谋家所控制与操纵,但在高压下也有抗争和另类写作。第一类是不愿意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另一类是地下文学(潜在写作)“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在那些公开发表的创作相当贫乏的时代里,不能否认这些潜在写作实际上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真正的文学水平。潜在写作与公文发表的创作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是当代文学史的传统观念得以改变。代表作:张扬《第二次握手》、郭小川《秋歌》《团泊洼的秋天》新时期的文学思潮主要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通俗文学思潮。战争题材的作品具有如下特征:1.作家不在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的立场和视角去描写战争,而是全心全意的去赞美和歌颂革命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2.战争形态使作家养成了“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以及整个世界就是一个黑白分明,正邪对立的两极分化阵——敌我双方,“我军”是多用光明词汇的“好”人物,“敌军”多是阴暗反动词汇的坏人物,形成“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模式。3.战争以辉煌的胜利告结束,故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被认作为固定的审美模式。从而形成统一的审美风格特征。杜鹏程《保卫延安》是当代最早被评论家从“史诗”角度评析的长篇。80年代的文学概况: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等,创作潮流演绎了80代的文学成就。伤痕文学:76年文革结束,而文学的真正复苏是78年8月开始的“伤痕文学”为标志。1977年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在是年11期刊《人民文学》发展,立即产生巨大反响。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个短片的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内伤”。随后,卢新华的短篇《伤痕》在1978年8月11日的文汇报上发表。它的意义在于“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治疗”。“伤痕文学”最初是批判性的、带有贬斥含义的称谓。这些作品的感伤的、悲剧性的情感基调,揭露性的取材趋向,被一些评论家看作是五六十年代“暴露文学”、“写阴暗面”等在80年代的重演。这些作品艺术上较为粗糙,总体上却揭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特征:对个人的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和作家对于“主体意识”的寻找的自觉。朦胧派: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它具有着住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的带着诗人主观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采用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寻根文学: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先锋小说: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直到80年代中叶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可以当做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其他代表人有,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写实文学:写实文学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题材有相应的真实性,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抽象和艺术反映,融新闻性玉镯理性于一体,是新时期文学的一大贡献。刘亚洲的《黄植诚少校》,郑义的《冰河》刘心武的《519长镜头》。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诉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女性文学:我国的女性文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指的是关注女性生存状态与主体思想的文学作品,其作者不一定是女性女性主义文学源于英美带有女权主义色彩。代表人物,如果福娃一女性关心话题为主题,面向女性读者的文学。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的是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二青狮及《归来的歌》。农村题材小说:农村小说是以农村的现实、历史和人民的生活为题材范围的小说。这类小说通常描写独具特色的农村环境,农民的劳作、斗争.心理和民间生活习俗,刻画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而有典型意义的农民形象,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农民的命运、理想和追求,揭示特定社会政治利益经济条件下的动向、经济形势、阶级对立和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凸显农村社会发展历史中的某些本质、歌颂农民的优秀品质和艰苦创业精神,也暴露其特定生产方式和认识范围的局限性。第八章长篇小说重新崛起。1992年历史小说成绩显著探索之作和怀旧之作真多。繁荣表现:第一,80年代中期获得声誉的作家,到90年代将主要精力转向长篇小说。第二,不少出版社将出版长篇小说,作为自己的重头戏。第三,个体书商也把注意力转向长篇小说。第四,大型文学期刊都不惜拿出大量篇幅用于看灯长篇小说。新文学思潮出现,女性文学吸引眼球:(一)背景市场经济社会颠覆了以男性为唯一的性别规范性别差异的重提,使女性写作,女性作为话题主体成为可能。在这一倒退与堕落的时刻竟成了女性再度浮现的契机。(二)女性作家群的崛起迅速崛起,并不断更新的女作家群是新时期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戴锦华,王王在一起对话中将女性作家分为3类:老三巫:张杰,谌容,张抗抗。中三巫:王安忆、铁凝、残雪。新三巫:陈染、林白、海男。社会史外,还有毕淑敏、张抗抗,徐坤,徐小斌,陆星儿,赵枚,卫慧、安妮等等。(三)女性写作特征——大胆叛逆一,颠覆男权神话杀死男权文化。二,戳穿男权社会里关于女性的假象,解构传统女性形象。三,走进男权文化的藩篱,打破男权话语禁忌,用女性化与重塑女性新形象。
本文标题:当代文学史整理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20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