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文学欣赏与创作教案一、课题: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第一节文学活动第二节文学欣赏的定位、性质、过程第三节文学体裁第四节文学语言第五节文学的价值、艺术手法及功用二、授课班级:全校公选课的班级三、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古今中外文学精华,提高文学鉴赏力和综合人文素质。活跃校园文化气氛,提高写作水平。四、本章教学重点、难点:第一节文学活动;第二节文学欣赏的定位、性质、过程;五、本章学时分配:共1.5/2学时。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一)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教材以基础,辅以音像材料,全方位调动视、听、感受、想象、思考的积极性,并且采取字、词、句、段解说、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理论联系实际评析鉴赏等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让学生领会和享受文学作品的审美内容与方式、方法。(二)结合堂上讨论、写作文学批评作业等师生互动形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其文学鉴赏力,进而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我写故我在”,尝试开展文学创作活动,2最终在社会发表文学作品。七、参考书《文学欣赏》、《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语文》等。八、课堂练习让学生对教学重(难)点文学活动;第二节文学欣赏的定位、性质、过程进行讨论,分析。九、课外作业学习完毕理论联系实际写一篇作品(任选)的文学评论。十、课堂小结在学生中受到广泛好评和热烈欢迎,其学习热情空前高涨,06年度第一学期的全校公修课要增加班次才能满足其学习需求。学生们非常热爱文学与欣赏课程,本学期这门公修课仅在海珠校区就有300多人选修,我系紧急增加班次以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在课堂上与老师一起抑扬顿错高声诵读文学作品,探讨文学真谛,还写了很多热情洋溢的学习体会、心得的文章,普遍认为文学欣赏与创作的教学非常必要和实用。因为文学蕴藏着恒久的治世做人之道与管理智慧,掌握、传习、运用文学的综合思维,从中国传统文学中挖掘古代思想家的智慧,汲取生活智慧,并且与当代的思维相结合来指导工作,使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什么是最适合中国人的传统东西,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实现跨学科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东方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对话,解开管理人的困惑,正是现今信息时代极为渴求和企盼的。所以很高兴能够在大学阶段继续语文学习,圆自己热爱文学的梦,也十分感谢老师们从中灌输的为人处世之道和文学审美方式方法,培养他们一个良好的心态,学会洞明世事的知识和如何做人、做学问、写作,懂得社会上各式各样人物的复杂心理,为今后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我手写我心”“我写故我在”,有感而发,同时还成立了《云帆社》等社团,积极投稿尝试文学创作,相当部分的同学已经在《活色校园》和《校报》等的文学专版上发表作品。3第一章文学欣赏与创作概述第一节文学活动一、文学活动从动态角度分析,文学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1.传统观点(旧三角关系)2.文学接受理论(新三角关系)3.艾布拉姆斯的观点(四个要素)4第二节文学欣赏的性质一、文学欣赏的涵义1.文学欣赏是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文学欣赏是文学发挥和实现其社会作用的重要环节。2.上述,包括文学欣赏性质、过程、作用三个层次。3.只有获得审美享受的阅读活动,才是文学欣赏。二、文学欣赏的性质1.文学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文学欣赏的认识属性不同于阅读科学论著的认识属性。文学欣赏的形象思维过程又不同于作家创作的形象思维过程。文学欣赏是一种以感性认识为主的认识活动,但并不排除理性认识的积极参与。2.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刘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情感反应是文学欣赏的核心;别林斯基:没有心灵的参与,而这,几乎比用脚去理解艺术更坏。《别林斯基论文集》情感反应是作者与读者的纽带;高尔基:科学工作者研究公羊时,用不着想象自己也是一头公羊,但文学家则不然。《论文学》情感反应主要有共鸣、净化、延留等。3、文学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一度创造:作家创作,塑造文学形象。(原生文学)二度创造:读者阅读,生成新的文学形象。(次生文学)基础——提高文学鉴赏力狄德罗:艺术鉴赏力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通过掌握真和善(以及使真或善成为美的情景)的反复实践取得的,能立即为美的事物所深深感动的那种气质。《狄德罗美学论文选》提高自身修养——坚持正确的途径——数量上,刘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文心雕龙·知音》质量上,歌德: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歌德谈论录》方法——想象和联想注意点——文学欣赏是一种“有限创造”,是一种“同质异形”的创造。文学欣赏——以文艺作品为基本对象;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以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5第三节文学欣赏的过程一、文学欣赏过程的涵义文学欣赏的过程,实质上是由兴趣、期待、感知、情感等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歌德曾将文艺欣赏分成三种类型:一是不假思索地享受美,二是只作判断不享受,三是在享受的同时作判断,在判断的同时进行享受。而第三种才能再现作品的精髓。实际上,这是欣赏活动由浅入深的三种境界。引自鲍列夫《美学》刘勰曾提出“六观”欣赏方法:“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文心雕龙·知音》六观依次指——体裁结构、遣词造句、继承与创新、文采特点、事理情感和语言的音乐美。二、文学欣赏的准备阶段巴尔扎克:艺术是思想的结晶。欣赏者必须首先掌握打开这扇艺术之门的钥匙。内行人津津有味地体会到的妙处原来是封锁在殿宇中的,而非任何人都懂得诀窍说:“芝麻,开门吧!”1.文化储备审美趣味审美趣味受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双重影响,但个人经历因素是主要的。审美趣味虽不强求一律,但却有高下之分,好坏之别。鲁迅: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鲁迅全集》第7卷文化积淀孟子“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黑格尔:同样一句格言,在完全正确理解它的青年人口中,总没有在阅世很深的成年人的精神中那样的作用和范围,要在这种成年人的阅历中,那句箴言里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才会表达出来。《大逻辑·绪论》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包括:直觉能力、想象能力、移情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审美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2.期待视野姚斯指出,一部新作品的读者能够在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野中感知它,也能在更为广阔的生活的期待视野中感知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三、文学欣赏的发生阶段1.欣赏注意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欣赏注意是由文学作品引起,又是读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可以是突发式,也可以是渐进式的。2.感知形象读者通过语言,运用想象,感知作品中物化了的艺术形象,为进一步转化6成读者观念中的艺术形象奠定基础。感知形象,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四、文学欣赏的发展阶段1、想象与联想文学作品的“空白点”或“未定点”,或“召唤结构”为想象提供了用武之地。罗曼·英加登:每一部文学作品在原则上都是未完成的,总有待于进一步的补充。但从本文的图式化结构来看,这一补充是永远不能全部完成的。《文学的艺术作品》伊塞尔: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本文的召唤结构》刘勰:神思,“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文心雕龙·神思》请欣赏:杜甫《新安吏》有诗句:“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明末王嗣奭《杜臆》的赏析为:此时瘦男哭,肥男亦哭,肥男之母哭,同行同道者哭,哭者众,宛如声从山水出,而山哭水亦哭矣。至暮,则哭别者已分手去矣,白水亦东流,独青山在,而犹带哭声,盖气青色惨,若有余哀也。止着一哭字,犹属青山,而包括这许多哭声,何等笔力,何等蕴藉。(这是一种包含着感受、理解、联想与想象的艺术欣赏)2、情感反应托尔斯泰: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论艺术》共鸣共鸣是文学作品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只有引起读者共鸣,文学作品才能实现其价值。读者与作者的共鸣——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共鸣——净化净化是文学作品实现自身价值的另一重要途径。欣赏过程中的净化——欣赏活动后的净化——里普斯: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论移情作用》车尔尼雪夫斯基:诗人,这是指导人们对于生活抱着高贵的观念,抱着高尚的感觉方式的领袖;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我们就养成了厌恶一切虚伪的和恶劣的东西,了解一切善和美的事物的魅惑力,爱好一切高贵东西的习惯;读了它们以后,我们自己也变得更好起来、善良起来、高尚起来。《论文学中的典型与美学理想》管子: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管子·内业》白居易: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勤务》诗,可劝薄妇淳。7《读张籍古乐府诗》五、文学欣赏的延留阶段陈善: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扪虱新话》回味回味是阅读文学作品后的萦绕、回想状态。严羽: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沧浪诗话·诗辩》高尔基:读福楼拜的《一颗纯朴的心》,竟有好几次,“像野人似的,机械地把书页对着光亮反复细看,仿佛想从字里行间找到猜透魔术的方法。”溶入溶入溶入将生发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将有益于人生,这是文学欣赏的最高境界。尤·鲍列夫:审美教育不仅仅影响人对劳动的态度。审美教育培养人对待整个世界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恰恰就是自由创造者的态度,即作为建设者的人的态度。《美学》第四节文学的价值、艺术手法及其功用一、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文学坚持以善为美德原则,其核心是尚善。据《论语.八佾》记载,孔子对《韶》乐的赞美是“尽美矣,又尽善也”,而对《武》乐的评价却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尽善尽美的艺术观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也设定了文学评判的最高标准。这种尚善的理想主义在文学上,往往表现为揭露社会的黑暗,抒发爱国的情怀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境界,屈原“恐皇舆之败绩、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的执著追求,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屈原以降,尚善的理想主义绵延不绝。李白“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的傲岸,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激情,直至关汉卿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等,无一不是揭露封建专制的腐朽讴歌对新生活的憧憬为主题。其中《西游记》的孙悟空的形象更是尚善理想主义的典型,从而使作品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应当说中国古代文学尚善的理想主义直接受“诗言志”(《尚书.舜典》、“文艺载道”等儒家学说的影响,尤其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使之更上了一层楼。以诗教委代表的儒家思想一贯强调人格和诗文的统一性,因此,形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文化传统,则是历史的必然。以古希腊为源头的西方古典文学则坚持以真为美德原则,其核心是求真。西方的文学创作强调模仿现实世界。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就在于它惟妙惟肖地复制自然。当然,这种模仿是有选择性的,应当描绘出事物的本质。这种模仿自然的文艺本质论,自亚氏开始,至贺拉斯,达芬奇,一直到波瓦洛,代代相递,在西方古代占据着显赫的位置。西方文学到浪漫主义时期,文学从模仿外物跳到另一个极端——纯粹地表现主观,例如华兹华斯认为,诗的本质是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对此,埃布拉姆斯用镜和灯为比喻,评述了上诉两种倾向,形象而精到。西方文学的求真品行与其思维形态紧密相关。
本文标题:文学欣赏与创作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20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