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当前心灵哲学中的核心课题
当前心灵哲学中的核心课题心灵哲学一直是英美分析哲学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尤其是最近一、二十年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变得异乎寻常地活跃和丰富。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哲学理论上人们发现了心灵哲学中的问题和语言哲学、形而上学等其它领域的问题之间的深层次的内在关系,另一方面对心灵各方面的认知科学研究(包括心理学、语言学、脑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心灵哲学的繁荣。本文的任务是以心灵哲学中的核心课题为线索,对当前心灵哲学的研究状况作一个俯瞰式的介绍和讨论。我将围绕意识、心灵内容、心灵形而上学、认知科学这四个主题来展开,对每一个主题,我在评介各种重要课题的同时,也在正文或注释中给出这一方向的代表性著作的文献出处。【1】一、意识在当前分析哲学追求自然主义化的大环境中,意识在自然世界或者说是物理世界中的地位问题就成了心灵哲学中至关重要的课题,其中意识的现象感受特性(qualia)在物理世界中的本体论地位问题又是当前心灵哲学中的重中之重的焦点课题。意识的现象感受特性是指我们在诸如看到红色时、尝到苦味时、感到疼痛时的意识感受的那种特定的现象感觉特征。我们知道在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中,意识的感受特性和其相应的大脑的物理特性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比如疼痛这一意识感受特性就总是由大脑的C-纤维肿胀这一物理特性所引起的。但是我们通常的理解是这种关系只是由我们现实世界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一种因果关系,而不是一种逻辑上的必然关系,也就是说,在另一个可能世界中,一方面大脑C-纤维肿胀可能并不引起疼痛的感觉,而另一方面疼痛的感觉可能会被C-纤维肿胀以外的完全不同的大脑物理特性所引起。因此我们通常的直觉是意识的感受特性和其在现实世界中相应的大脑物理特性在本体论上是相对独立的两种存在,尽管在现实世界中它们由这里的自然法则在因果上联系起来。这种直觉上的理解和分析哲学的自然主义化进程是相冲突的,因为自然主义化的中心思想是认为每一种事物在本体论上都是自然世界/物理世界的一部分,在认识论上都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解释。在将意识感受特性自然主义化的努力中,物理主义哲学家们大体上提出了三种类型的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取消论(eliminativism),它的要点是强调在成熟的科学理论概念框架中,象红色的视觉感受、苦的味道感受、疼痛的感受等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众心理学概念都将被弃之不用,从而作为它们指称的意识感受特性的本体论地位也将随之消亡。这种版本的物理主义当然是极端和彻底的,但是辩护起来也很困难,因为在直觉上和道理上我们都很难理解为什么成熟的科学理论框架会和我们的常识心理概念如此格格不入。第二种方案是还原论(reductionism),它的策略是将意识感受特性还原为各种物理世界中的存在物,例如:言行(随之产生的理论是行为主义)、特定因果链中的因果角色(随之产生的理论是功能主义)、以及大脑的神经状态(随之产生的理论是同一论)。以同一论为例,根据这种理论,意识感受特性与其在现实世界中相对应的大脑神经状态/特性在本体论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说疼痛就是大脑肿胀的C-纤维,即它们在本体论上是同一样东西。这种版本的物理主义若是对的,那么自然主义化的努力在本体论意义上就完全成功了。然而这种方案在认知上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概念上我们觉得意识感受特性和言行、因果角色、及神经状态是属于不同范畴的东西,硬是把概念上属于不同范畴的存在物说成在本体论上是同一样东西似乎是缺乏足够的道理和证据。以上的两种方案我们在本文的第三节中还会作进一步的探讨,下面让我们集中讨论第三种方案,伴随论(superveniencethesis),这种理论的主要思想可以用下列这个命题来表达:关于意识的物理主义伴随性命题:只有物理学中基础的、物质的特性是以一种基本的、独立的方式在自然世界中存在的,其它所有的特性,特别是意识的特性,都是以被物理特性的存在所实现(beingrealized)的方式而存在的。我们称特性A的存在被特性B的存在所实现,如果仅特性B的存在本身就必然地构成特性A的存在。换句话说,在任何一个可能世界中,一旦特性B存在,那么特性A就必定伴随着B的存在而产生和存在,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称特性A伴随于(superveneon)特性B。如果上述的伴随性命题是正确的,那么在本体论上意识的感受特性就是被其现实世界中相应的物理特性所必然地决定的,这就意味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识感受特性在本体论上成了物理世界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这也可视为是自然主义化的一种成就。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前两种方案而言,第三种方案中的伴随性版本的物理主义是最温和的,因此也应该最容易被辩护。但是即使是这种最温和版的物理主义,也是和我们通常的直觉相冲突的,前面提到我们通常的直觉是意识的感受特性不是被其相应的物理特性所必然地决定的,从而在本体论上意识感受特性不是物理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物理主义的哲学家们将我们上述的原始直觉发展成各种各样反物理主义的哲学论证,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五个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反物理主义论证。第一,模态论证:模态论证来源于克里普克(SaulKripke)的工作。在《命名与必然性》中,克里普克首先辩论说专名是固定指示词(rigiddesignator),即一个专名在任何一个它的指称存在的可能世界中都固定地指称那同一个对象。克里普克接着将他的专名理论延拓到象水、金、热等自然种类词上。例如,水在任何一个可能世界中都固定地指称H2O这同一种物质,作为推论,“水是H2O”这个陈述在本体论上是必然真的,尽管它在认知上是后天真的。根据克里普克的工作,存在后天必然真的命题,这一点让心灵哲学中的物理主义者很兴奋,他们意识到这个语言哲学和形而上学中的结果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他们宣称:就象“水是H2O”这个陈述一样,“疼痛是肿胀的C—纤维”或“肿胀的C—纤维引起疼痛”这些陈述在本体论上是必然真的(尽管在认知上它们只是后天真的),因为这些陈述在每个可能世界中都是真的,所以物理主义命题(同一论、伴随论)就是正确的。但是克里普克自己却反对物理主义者这样运用他的结果。他以热这个自然种类词为例:“热是分子的运动”是后天必然真的,它是后天真的,因为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可能世界中存在同一种分子运动,可是却有人感觉不到热。但是克里普克说这没有关系,我们可以说在那个可能世界中,热仍然是存在的,只是有人感受不到热的感觉,就象生病发烧时常常有人感觉不到热。再来看看“疼痛是肿胀的C-纤维”或“肿胀的C-纤维引起疼痛”,它们也是后天真的,因为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可能世界中某人的大脑中的C-纤维肿胀,可是她却一点都不感觉疼痛。克里普克强调指出,和热的情形截然不同的是,在这个可能世界中,我们不能坚持说疼痛仍然存在,只是此人感觉不到疼痛。因为疼痛的本质就是感觉疼痛,她感觉不到疼痛,那就没有疼痛。【2】第二,知识论证:杰克逊(FrankJackson)的知识论证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思想实验上的:假设玛丽是一个天才科学家,但是她从小到大都一直呆在一间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的房间里,通过黑白电视和书籍,她学会了关于物理世界的所有知识。但是当她第一次走出黑白房间看到一只熟透的西红柿时,杰克逊宣称玛丽学到了一种新的东西。杰克逊因此断言说这个例子显示关于意识的事实中含有非物理的事实,从而物理主义是错误的。【3】第三,解释空缺论证:解释空缺(explanatorygap)这一概念和术语来自列文(JosephLevine)的工作。物理主义者声称通过对大脑的特性和状态的详细描述就可以解释意识的现象,但是列文指出不管我们将来知道多少关于大脑的事实,在概念上我们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一种复杂的大脑状态或过程会让人感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感受特性,如疼痛。为什么这种大脑状态或过程不能让人感到其它的意识感受特性,如痒、酸、舒服等?列文的结论是即使物理主义在本体论上是正确的,它在认知上仍然因为上述的解释空缺而令人困惑。列文论证的长处在于他给出了一些自然科学中成功解释的范例,并指出在这些范例中是不存在解释空缺的,因此关于意识的自然主义化至少在认识论上是有严重缺陷的。【4】第四,二维语义学论证:我们在讨论模态论证的过程中看到,物理主义者的主要论证是:象“疼痛是肿胀C-纤维”和“肿胀C-纤维引起疼痛”这样的陈述是必然真的(尽管它们是后天真的),就如同“水是H2O”是后天必然真的一样。查默斯(DavidChalmers)用二维语义学(two-dimensionalsemantics)的理论辩论说:从克里普克开始就是错的,因为即使是“水是H2O”这样的陈述也不是后天必然真的。他的二维语义学论证的中心思想粗略地说是这样的:“水是H2O”这个陈述含有两个语义命题:(i)“象水一样的物质是H2O”,(ii)“H2O是H2O”。前一个命题是后天偶然真的,而后一个命题是先天必然真的,因此根本不存在克里普克所宣称的后天必然真及先天偶然真的语义命题。查默斯进一步地又加上模态理性主义(modalrationalism)的观点来辩论说物理主义在本体论的层面上就是错误的。【5】第五,心灵因果性论证:金在权(JaegwonKim)在这方面做了许多重要的工作。我们通常的直觉是心灵事件是有因果效应的,比如我们的某些欲望、信念等心灵事件都可以在因果上导致做相应行动的心灵事件。但是对持有伴随论观点的、非还原主义的物理主义哲学家来说,却会面临下面这个因果排除性(causalexclusion)难题:假设根据我们通常的理解心灵事件M1在因果上导致心灵事件M2,但是根据伴随论,M1和M2分别由相应的大脑物理事件P1和P2产生。那么既然物理事件P2已经有物理事件P1为原因,心灵事件M1还有什么因果工作可做呢?换句话说,物理事件似乎是有优先权排除任何心灵事件的因果效应,结果是任何心灵事件都没有真正的因果效应,而这和我们通常的直觉和理解是完全冲突的。【6】我们看到以上的反物理论证或是涉及语言哲学和形而上学中的重要问题,或是涉及诸如知识、解释、因果这样一些无论在哲学上还是在自然科学上都是至关重要的概念,因此每一个论证本身都成为在心灵哲学中引起广泛热闹讨论的课题。关于意识的哲学理论中还有两个也是非常重要的热门课题:意识的高阶理论(high-ordertheories)以及意识表征主义(representationalism)。根据阿姆斯特朗(DavidArmstrong)的论述,只有当有一个高阶的知觉(perception)状态感觉到一个心灵状态时,这个心灵状态才是一个意识状态。你沿一条很熟悉的路走回家,边走边想问题,到家后你根本想不起是怎么走回来的。在回家的路上你有各种低阶的感官感觉状态,但是没有一个更高阶的知觉状态去感受这些低阶的心灵状态,这些低阶的心灵状态并不是意识的状态。因此意识的本质是一种高阶的知觉在感受低阶的状态,这就是意识的高阶知觉理论(high-orderperceptiontheory)。罗森索(DavidRosenthal)又另外提出一种意识的高阶思想理论(higher-orderthoughttheory),他认为一个心灵状态变成一个意识状态只有当有一个高阶的思想状态感知到这个心灵状态,因此意识的本质是一种高阶的思想在感知低阶的状态。【7】而意识表征主义的主要思想是:意识感受特性(qualia)只是经验(experience)的表征内容(representationalcontents),也就是说意识感受特性就是被意识所表征的外部对象的性质在意识中被表征的内容。例如在看到一个熟透的西红柿时,你视觉中红色的意识感受特性就是你的视觉意识所表征的西红柿本身的颜色。【8】二、心灵内容我们知道心灵状态都是有内容的:我看到一片云,我的知觉状态就有和一片云相关的内容;我相信泰格·伍兹高尔夫球打得极好,我的信念状态就有和伍兹相关的内容;我想象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我的想象状态就有和一条龙相关的内容。我们看到各种不同的心灵状态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指向某个特定对象或是关于某个特定对象的:一片云、伍兹、一条龙。这个心灵状态的共同特点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
本文标题:当前心灵哲学中的核心课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24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