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微免(药剂森哥码字整理版)
仅供参考!欢迎指错!仅供参考!欢迎指错!仅供参考!欢迎指错!仅供参考!欢迎指错!仅供参考!欢迎指错!免疫学的主要内容:共7章,重点在1(抗原)、2(免疫球蛋白)、5(免疫应答)章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抗原,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P5免疫系统功能:免疫防御(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的细胞)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情况:超敏反应、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病、肿瘤、持续的病毒感染P5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14抗原的基本特性:1、免疫原性2、抗原性P14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的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抗原性:是指抗原分子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半抗原或不完全抗原:仅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蛋白质载体:当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可具有免疫原性,即成为完全抗原.抗原的异物性和特异性异物性:(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过的物质)P14特异性:是指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特异性以及与应答产物结合发生反应的专一性P16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与TCR/BCR及抗体结合的基本单位。简称表位.P16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P14-16(1)异物性(2)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3)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4)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的影响(剂量、途径、次数、佐剂)抗原的种类(不同研究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与佐剂根据产生抗体是否需Th细胞辅助分:TD-Ag(胸腺依赖抗原)TI-Ag(胸腺非依赖抗原)P12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需在辅助性T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绝大多数蛋白质类物质属于此类抗原,其特点是相对分子质量大,表面抗原决定簇多,既有T细胞抗原决定簇,也有B细胞抗原决定簇.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无需Th细胞的协助,因其分子表面只含有B细胞抗原表位.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异嗜性抗原:是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不同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P20异种抗原(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动物免疫血清)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所存在的抗原,如HLA、血型抗原)自身抗原(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改变或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独特型抗原:TCR、BCR或Ig的V区具有抗原特异性所形成的自身抗原,在同一个体内引起免疫应答,在免疫网络调节中起重要作用。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为:内源性抗原:与MHC-Ⅰ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被CD8+T细胞识别外源性抗原:与MHC-Ⅱ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被CD4+T细胞识别P22(表1-5)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指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功能与控制免疫应答和移植排斥有关。P21MHC的生物学功能:(1)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MHC限制性的解释(2)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超抗原:是一类由细菌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抗原性物质,该类抗原能与多数T细胞结合并为T细胞活化提供信号,极微量抗原可活化多克隆T细胞,产生极强的刺激效果,故称为超抗原。P24佐剂:当其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入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P24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关概念适应性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免疫应答场所)P57其中骨髓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胸腺是培育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器官.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定居增殖的场所、免疫应答的场所)P57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1、吞噬和杀伤作用2、递呈抗原作用3、免疫调节4、免疫病理作用P52-54CD:分化群的意思。将单克隆抗体检测鉴定的白细胞分化抗原称为CD抗原或CD分子。T细胞亚群及功能P62-63CD4+T细胞:TH(辅助性T细胞)、TD(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CD8+T细胞:TS(抑制性T细胞)、TC(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指具有提取、消化、加工与提呈抗原功能的一群细胞。P65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P26-29基本结构:4条肽链组成的单体(由2条相同的重链和2条相同的轻链,以二硫健连接呈Y字形)包括:重链和轻链、V区和C区、功能区、铰链区重链:由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据重链的不同可分为5种类型的Ig轻链:约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据轻链的不同可分为2型V区:结合抗原C区:结合细胞、激活补体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功能区:由1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球形区域,有多个不同的功能区(VH、CH、VL、CL)铰链区:富含脯氨酸,易导致构型变化免疫球蛋白的功能(Ig的生物学作用):P30-32(1)特异性结合抗原(2)激活补体(3)结合细胞(通过各类细胞表面的Fc受体发挥调理作用、ADCC、介导Ⅰ型超敏反应)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的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抗体包围的靶细胞。(4)穿过胎盘和粘膜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P32(选择题)IgG:单体、血清主要抗体(抗菌、抗毒素)成分、血清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可和SPA结合(协同凝集反应),用于免疫学检测IgM: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合成最早、是早期感染的重要指标、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类风湿因子、抗菌、抗病毒抗体IgA:单体(血清型)、二聚体(分泌型)(sIgA)、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IgD:mIgD是B淋巴细胞成熟的标志IgE:亲细胞抗体、引起Ⅰ型超敏反应、抗寄生虫感染单克隆抗体:由杂交瘤细胞产生的高度均一的,只针对一个抗原决定基的抗体。P34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P38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P41激活物:免疫复合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过程: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攻膜阶段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P42激活物: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的IgA和IgG等激活过程:准备阶段,活化阶段,效应扩大阶段.补体的生物学作用:1.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2.调理作用;3.参与炎症反应;4.清除免疫复合物;5.其他.细胞因子的种类:(简要介绍概念)白细胞介素(由白细胞产生且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因子)、干扰素(具有干扰病毒干扰和复发的能力)、肿瘤坏死因子(能使肿瘤发生在出血坏死的物质)、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生长因子(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趋化性因子(招募血液中的细胞进入感染发生的部位)P66-70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活性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被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免疫效应的生理过程。P7225、免疫应答的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按效应机制分为:P72B细胞介导:体液免疫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免疫应答过程的三个阶段:抗原识别阶段(感应阶段)、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P72T细胞活化信号:第一信号(抗原识别信号)、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P74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P81一、初次应答:机体初次接受抗原刺激后,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有如下规律:(1)需经过一段潜伏期才产生抗体。(此期的长短取决于抗原性质、抗原入侵途径、机体状态等因素。)(2)一般先出现IgM类抗体,后出现IgG类抗体。产生的抗体量较低,持续的时间较短。二、二次应答(回忆应答):初次应答产生抗体一定时间后,机体接受相同抗原的再次刺激,少量抗原即可诱发免疫功能较强的二次应答。抗体产生规律如下:(1)潜伏期短。(2)IgG类为主的抗体迅速大量产生,持续时间长。(3)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免疫耐受:是机体接触某一抗原后所呈现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P85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害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答。P89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分为致敏阶段、激发阶段和效应阶段.人工主动免疫(生物制品、用途、作用特点)P101-104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36、人工被动免疫抗毒素人免疫球蛋白制剂新型疫苗的发展:P102-104亚单位疫苗(提取)、结合疫苗(化学连接)、合成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抗原疫苗:体外产抗原重组载体疫苗:体内产抗原(病毒、疫苗株)、DNA疫苗:转染宿主细胞,体内产抗原、转基因植物疫苗微生物学基本理论要点微生物:是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一群微小生物。P1微生物的分类:从细胞水平可将微生物分为三大类P3(1)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类病毒等)(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单细胞藻类、原虫等)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并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120细菌的基本形态:三大类:球菌、杆菌、螺形菌P120细菌的不规则形态:细菌的形态受温度、pH值、培养基、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可出现不规则形态。观察细菌的典型形态通常选用对数期的菌体。P121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P122-129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P129-134细菌的营养物质组成: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P140-141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条件:充足的营养物质、合适的pH值、合适的温度、合适的气体条件P142-144培养基的用途和种类P146培养基:是依据细菌的营养类型,按一定培养目的而人工培植的满足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按用途分:基础,营养,选择,鉴别,特殊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分:液体,固体,半固体培养基;培养方法:一般,CO2,微需氧,厌氧培养法.菌落:单个细菌不停分裂可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成为菌落细菌生长曲线规律:细菌生长曲线体现细菌群体生长的规律。将一定量的细菌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中,以细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绘得一条S形状的曲线叫细菌生长曲线。根据细菌生长曲线课将细菌的批培养分为以下4个时期:P145迟缓期:是细菌适应新环境的时期,代谢活跃但细胞不分裂。制剂等的灭菌应选择在此期进行。对数期:是细菌快速生长的时期,代谢活跃、细胞数目呈对数增长、细胞形态和性状典型。此期的菌体适合用于研究,如观察细菌形态、药物敏感试验应选择此期的菌体。稳定期:是细菌积累大量代谢产物的时期,活菌数大致稳定,发酵工业通常以加糖、补料等方式延长此期以获得较高的发酵产量。衰亡期:是细菌死亡、菌体变形、自溶的时期,此期的菌体一般不适合研究或发酵生产。细菌生化反应:糖发酵实验,甲基红实验,V-P实验,枸橼酸盐利用实验,吲哚实验,硫化氢实验,尿素酶实验.P152正常菌群:在正常人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分布的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拮抗病原微生物营养作用抗衰老作用抗肿瘤作用促进免疫作用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P154要点包括:细菌的感染类型、细菌的毒力细菌的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P161细菌的检查方法:要点包括:革兰染色的方法及其应用意义、病原菌的检验程序革兰染色的方法及其应用意义:方法:结晶紫初染(1分钟)-碘液煤染(1分钟)-95%乙醇脱色(适度)-沙黄复染(1分钟)应用意义:有鉴别细菌、研究细菌致病性、指导临床用药的作用。P137病原菌的检验程序:标本采集-直接镜检-分离培养-纯培养-生物学性状观察、细菌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动物试验、药物敏感试验等P163-164消毒:消毒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灭菌:灭菌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在内.P225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常用于手术室、传染病房、微生物无菌室及细胞工程实验室的空气消毒,可用于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主要的杀菌机理
本文标题:微免(药剂森哥码字整理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53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