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试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特点。试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特点。答:(1)IgG:①血清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分布最广;②能穿过胎盘,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大多为IgG;③与抗原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④IgG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可发挥调理吞噬作用;⑤与NK细胞结合可介导ADCC作用;还可与SPA结合用于检测某些抗原。(2)IgM:①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在种系发育、个体发育及免疫应答中产生最早;②结合抗原、激活补体、调理吞噬的能力比IgG强得多,是高效能的抗体。(3)IgA:①血清型为单体,也可为双体;②分泌型均为双体,且带有分泌片,存在于唾液、泪液、初乳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分泌液中,是发挥局部免疫的重要因素,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毒素作用。(4)IgD:①为单体,血清中含量很少,主要存在于成熟B细胞表面,为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②mIgD是B细胞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5)IgE:为单体,半衰期最短,血清中含量极微,主要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2.接触性皮炎的发生机理如何?答: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单次或多次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甚至以外的部位发生的炎症性反应。表现为红斑、肿胀、丘疹、水疱甚至大疱。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刺激和变态反应两种。①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接触物对皮肤有很强的刺激性,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生皮炎,称为原发性刺激。原发性刺激分为两种,一种刺激性很强,接触后短时间内发病;另一种较弱,较长时间接触后发病,如肥皂、有机溶剂等。②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接触物基本上是无刺激的,少数人接触该物质致敏后,再次接触该物质,经12~48小时在接触部位及其附近发生皮炎。能引起接触性皮炎的物质很多,主要有动物性、植物性和化学性三种。3.试述机体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答:具体过程:1.抗原识别阶段此阶段可包括对抗原的摄取、处理加工、抗原的呈递和对抗原的识别,分别由MΦ、T和B细胞完成.2.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分化阶段此阶段可包括抗原识别细胞膜受体的交联、膜信号的产生与传递、细胞增殖与分化以及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与释放,主要由T和B细胞完成.3.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此阶段主要包括效应分子(体液免疫)和效应细胞(细胞免疫)对非已细胞或分子的清除作用(即排异效应)及其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在此阶段除抗体和效应T细胞参与外,还必须有免疫增强系统参加才能完成排异和免疫调节作用.4、试述革兰染色的原理。主要步骤,结果及其实际意义?答:(1)原理:G+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少,酒精不容易透入并可使细胞壁脱水形成一层屏障,阻止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胞内渗出。(2)革兰染色的方法:细菌标本固定后,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用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然后用95%酒精脱色,最后用稀释的复红复染。可将细菌分成2类,不被酒精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被酒精脱色后复染为红色者是革兰阴性菌。(3)用途:细菌形态鉴定、菌种鉴定(4)意义:鉴别细菌:可分为2类、研究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对结晶紫的敏感性、细菌的等电点、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3.试述机体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答:具体过程:1.抗原识别阶段此阶段可包括对抗原的摄取、处理加工、抗原的呈递和对抗原的识别,分别由MΦ、T和B细胞完成.2.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分化阶段此阶段可包括抗原识别细胞膜受体的交联、膜信号的产生与传递、细胞增殖与分化以及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与释放,主要由T和B细胞完成.3.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此阶段主要包括效应分子(体液免疫)和效应细胞(细胞免疫)对非已细胞或分子的清除作用(即排异效应)及其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在此阶段除抗体和效应T细胞参与外,还必须有免疫增强系统参加才能完成排异和免疫调节作用.4、试述革兰染色的原理。主要步骤,结果及其实际意义?答:(1)原理:G+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少,酒精不容易透入并可使细胞壁脱水形成一层屏障,阻止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胞内渗出。(2)革兰染色的方法:细菌标本固定后,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用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然后用95%酒精脱色,最后用稀释的复红复染。可将细菌分成2类,不被酒精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被酒精脱色后复染为红色者是革兰阴性菌。(3)用途:细菌形态鉴定、菌种鉴定(4)意义:鉴别细菌:可分为2类、研究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对结晶紫的敏感性、细菌的等电点、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5、试述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答:病毒的基本结构是指所有病毒都具有的结构,包括核酸内芯和蛋白衣壳,两者合称衣壳体。在无包膜病毒(裸病毒)衣壳体即为病毒体。病毒的特殊结构是包膜和须触。(1)病毒的核酸内芯:位于病毒体的最内部,是其生命遗传中枢,与其他细胞型微生物不同的是,它仅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据此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病毒核酸分子是病毒的遗传信息载体,它控制和指导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和增殖。(2)蛋白衣壳是包囊或镶嵌在病毒核酸内芯外面的蛋白质结构,由若干个衣壳亚单位即壳粒构成。每个壳粒含有1~数个多肽。(3)包膜或称囊膜:为包膜在某些病毒核衣壳外面的肥厚但较疏松的膜样结构,主要由类脂质和糖蛋白构成。含有包膜结构的病毒称为有包膜病毒。病毒包膜的类脂质是宿主细胞的成分,有些病毒从宿主细胞表面获得,如正粘病毒科、副粘病毒科病毒;有些病毒源于宿主细胞胞质内膜,如虫媒病毒;有些病毒则来源于宿主细胞核膜,如疱疹病毒。病毒包膜中类脂质使其病毒对脂溶性溶剂具有敏感性,并使其病毒对宿主细胞具有“种”特异性以及特定的侵入部位。病毒包膜的粘蛋白,其中蛋白质由病毒自身合成,而碳水化合物成分源于宿主细胞。包膜的表面为粘蛋白或蛋白质构成的包膜子粒称为刺突,镶嵌于包膜的类脂质中。例如,正粘病毒科病毒包膜上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二种刺突,均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密切相关。(4)须触:病毒的须触是无包膜病毒中的某些病毒表面所特有大头针状结构,例如腺病毒核衣壳20面体12个顶角个长出的细长须触,与该病毒的吸附、侵害其敏感细胞、凝集红细胞及病毒型别分类均有关。6.试述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意义。答:特殊结构有四种:(1)荚膜:具有抗吞噬及抗消化作用,与致病力有关;(2)鞭毛:为细菌的运动器官,有抗原性;(3)菌毛:有黏附于多种细胞受体的作用,与致病力有关,有抗原性;(4)芽胞: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可保护细菌耐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此外,还可根据这些特殊结构的有无及其特点,在实践中可用来鉴定细菌.灭菌时,芽胞是否被杀死可作为判定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7.试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答:(1)细菌致病性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途径及数量密切关系:首先,细菌的毒力取决于它们对机体的侵袭力和产生的毒素;其次,细菌的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侵袭力现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侵袭性酶有关;细菌的毒素分外毒素和内毒素2类。外毒素是由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裂解菌体后在释放出来,可引起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休克、弥漫血管内凝血(DIC)。(2)细菌的侵袭力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构成侵袭力的物质基础是菌体表面菌结构和侵袭性酶。①菌体表面结构:菌毛、膜磷壁酸以及荚膜和微荚膜。其中,菌毛和某些革兰阳性菌的膜壁磷壁酸为具有粘附作用懂的细菌结构;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有抗吞噬细胞吞噬和抗体液中杀菌物质(补体、溶菌酶等)的作用。②侵袭性酶:是指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细胞外酶,它们可协助细菌抗吞噬或有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等,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8.试比较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有哪些主要异同点。答:初次应答,免疫学专业用语,指在初次接受抗原刺激时,机体发生相应反应;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二次应答,或称回忆应答,又称再次免疫应答。与再次应答的区别它与初次应答的不同之处为:1.潜伏期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时间的一半;2.抗体浓度增加快;3.到达平台期快,平台高,时间长;4.下降期持久,因为机体会长时间合成抗体;5.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二次应答;6.二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产生IgM;7.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二次应答的强弱取决于抗原的强弱与两次抗原注射的间隔长短。间隔短则应答弱,因为初次应答后存留的抗体可与注入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而被迅速清除。间隔太长,反应也弱,因为记忆细胞尽管长命,但并非永生。二次应答的能力可持续存在数个月或数年,故机体一旦被感染后可持续相当时间不再感染相同病原体。9.免疫球蛋白有哪些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答:免疫球蛋白一般来说可以理解为抗体,作用如下:1.中和抗原2.调理作用3.激活补体.进而产生:①裂解靶细胞②联合调理作用4.穿过胎盘,参与胎儿被动免疫(特指IgG)10.试述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答:(一)致敏阶段在此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刺激机体特异的B淋巴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产生针对特异变应原的IgE抗体。此抗体吸附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1.变应原:凡经吸入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后能引起IgE类抗体产生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称为变应原。常见的变应原有:鱼虾、蟹贝、牛奶、鸡蛋;花粉、尘螨及其排泄物;动物皮毛或羽毛;真菌或其孢子;昆虫或其毒液;青霉素、磺氨类及化学物品等。2.IgE抗体的产生:正常人血清中IgE含量极低,而变态反应病患者血清中IgE含量较高,特别是特异性IgE含量异常增高。3.IgE吸附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肥大细胞分为两类:结缔组织肥大细胞,分布于皮下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黏膜肥大细胞,分布于黏膜下层。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具有高亲和性IgEFc受体,可与IgE的Fc段结合。(二)发敏阶段当有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致敏靶细胞表面的IgEFab段超变区特异性结合,触发靶细胞的细胞膜活化,使其脱颗粒及合成新的生物活性介质。颗粒中的生物活性介质及新合成的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相应的效应器官,引起效应器官病理改变。1.靶细胞脱颗粒及膜活化2.生物活性介质及其对效应器官的作用11.试述细菌的耐药机制。答:细菌与药物反复接触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就会下降甚至消失,造成抗菌药物对细菌感染的疗效降低或无效,称为耐药性。耐药性的产生机制有:①细菌胞浆膜通透性发生改变;②细菌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③细菌体内抗菌药原始靶位结构改变;④药物主动外排系统活性增强;⑤细菌代谢途径的改变。12.试述湿热灭菌的原理和种类答:1101-3小时。可用于外科器械、注射器、胶管等的消毒。210010-15分钟可杀死细121.05kg/cm2121.3℃15-30分钟。可杀死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该方361.1-68.8℃30分钟或者71.7℃15-3013.简述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答:病毒的基本结构是指所有病毒都具有的结构,包括核酸内芯和蛋白衣壳,两者合称衣壳体。在无包膜病毒(裸病毒)衣壳体即为病毒体。病毒的特殊结构是包膜和须触。(1)病毒的核酸内芯:位于病毒体的最内部,是其生命遗传中枢,与其他细胞型微生物不同的是,它仅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据此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病毒核酸分子是病毒的遗传信息载体,它控制和指导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和增殖。(2)蛋白衣壳是包囊或镶嵌在病毒核酸内芯外面的蛋白质结构,由若干个衣壳亚单位即壳粒构成。每个壳粒含有1~数个多肽。(3)包膜或称囊膜:为包膜在某些病毒核衣壳外面的肥厚但较疏松的膜样结构,主要由类脂质和糖蛋白构成。含有包膜结构的病毒称为有包膜病毒。病毒包膜的类脂质是宿主细胞的成分,有些病毒从宿主细胞表面获得,如正粘病毒科、副粘病毒科病毒;有些病毒源于宿主细胞胞质内膜,如虫媒病毒;有些病毒则来源于宿主细胞
本文标题:微生物免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60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