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1.微生物: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2.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人和动物植物发病的微生物。3.细菌: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型微生物。4.芽孢体:有芽孢的菌体繁殖体:未形成芽孢的菌体。5.细菌的酶:细菌新陈代谢过程的各种生化反应都需酶来催化,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功能蛋白质,具有高度的特异性6.细菌的呼吸:细菌借助于菌体呼吸酶从物质的氧化过程中获得能量的过程称为细菌的呼吸。7.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与抗生素作用相似,但作用范围狭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产生抑制作用。8.毒素: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和释放具有损害宿主组织,器官并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的毒性成分。9.热源质:主要是指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一种多糖物质,将其注入人和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10.培养基:把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合理地配合在一起,制成的营养基质。11.病毒:一类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12.类病毒:缺乏蛋白质和类脂成分,只有裸露的侵染性核酸。13.干扰现象:当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的现象。14.噬菌体:一些专门寄生于细菌,放线菌,真菌,支原体等细胞中的病毒。15.血凝现象:病毒表面有血凝素,能与鸡、豚鼠、人等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从而出现细胞凝集现象。16.血凝抑制现象:血凝现象是非特异性的,当病毒与相应的抗病毒抗体结合后,能使红细胞的凝集现象受到抑制。17.干扰素:机体活细胞受病毒感染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小分子糖蛋白。18.假菌丝:酵母菌的母细胞与子细胞相连成串而不脱离,似丝状。19.消毒:应用理化方法杀灭物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20.消毒剂:用于消毒的化学物品。21.灭菌:利用理化方法杀灭物体的所有微生物的过程。22.无菌:指环境或物品中没有活的微生物存在的状态。23.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方法。24.防腐: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过程。25.防腐剂:用于防腐的化学药物。26.质壁分离:细胞浆因高度脱水而出现的现象。27.嗜高渗液:能在高浓度的溶液中生长繁殖的微生物28.光感作用:某些染料加入培养基中,能增强可见光的杀菌作用的现象。29.光复活现象:细菌受致死量的紫外线照射后,3h以内若再用可见光照射,则部分细菌又可恢复活力的现象。30.超声波:频率在20000~200000Hz的声波。31.防腐剂:用于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化学药物。32.消毒剂:用于杀灭动物体外病原微生物的化学制剂。33.化学治疗剂:用于消灭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的化学制剂。34.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获取其所需的营养,赖以为生,并对后者呈现伤害作用的现象。35.共生:两种或多种生物活在一起时,彼此并不相互损害而是互为有利的现象。36.拮抗:当两种微生物生活在一起时,一种微生物能产生对另一种微生物有毒害作用的物质,从而抑制或杀灭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37.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38.遗传性变异:由于微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改变,可以遗传给后代的变异。39.非遗传性变异: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一般不遗传给后代的变异。40.飞沫传播:在医院,兽医院以及畜禽厩舍附近的空气中,常常漂浮有病原微生物的气溶胶。41.尘埃传播:带有病原菌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干燥后随尘埃进入空气中,健康人或动物往往因吸入而感染。42.正常菌群:在正常动物体表或与外界相同的腔道存在的对宿主无害且有益和必需的微生物。43.无菌动物:用无菌操作方法从母体取出正常健康的胎儿,在无菌环境中,采用一切杜绝微生物传入的手段进行饲养培育而成的动物。44.无特定病原动物:在胎儿取出的最初两周,饲养方法同无菌动物,以后饲养于有屏障系统的室内,严格防止特定病原体感染,但可能自然感染除特定病原体以外的一般微生物。45.灭绝原虫反刍动物:用降低瘤胃内PH或在其出生后与其他动物隔离等,出去动物体内原虫的动物。46.非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无害,甚至有益的微生物,称非病原微生物。47.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病害的微生物。48.最小致死量(MLD):指使特定实验动物感染后一定时间内死亡所需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49.半数致死量(LD50):使接种的实验动物感染后一定时间内死亡一半所需的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50.最小感染量(MID):指引起试验对象发生感染的最小病原微生物的量。51.半数感染量(ID50):指使半数试验对象发生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的量。52.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的过程。53.免疫:机体对自身与非自身物质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学反应。54.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防御机能,是个体生下来就有的,具有遗传性。55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动物出生前经被动或出生后经被动或主动方式获得的免疫力。56.免疫系统:动物在种系发生和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进化和完善起来的,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机构,是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57.腔上囊(法氏囊):鸟类特有的盲囊状淋巴器官,位于泄殖腔背侧,以短管与其相连。58.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细胞的统称。59.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60.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的抗原。61.半抗原:只有反应抗原而没有免疫原性的抗原。62.免疫原:在具体免疫应答的机体中,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63.免疫应答: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特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64.抗体(Ab):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Ig)。65.克隆:指一个细胞经无性增殖而形成的一个细胞群体。66.多克隆抗体:由一个B细胞增殖而来的B细胞群体。67.单克隆抗体:有一个B细胞克隆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产生的抗体。68.细胞免疫: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69.细胞因子:指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蛋白质多肽分子。70.白细胞介素:把免疫系统分泌的主要在白细胞间起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71.变态反应:指免疫系统对再次进入机体的抗原物质做出的过于强烈或不适当的,并导致组织器官损伤的免疫反应。72.血清学反应:将体外发生的抗原抗体结合反应。73.抗原抗体反应:抗原与相应的抗体之间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74.疫苗:利用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组分或化学产物制成的,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75免疫血清:动物经反复多次注射同一种抗原物质后,机体体液中尤其是血清中存在大量的抗体,由此分离所得的血清。76.灭活:指破坏微生物的生物学活性,繁殖能力和致病性,但尽可能保持其原有免疫原性。二.1.微生物分为:细菌,真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病毒八大类2.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3.微生物特点: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泛4.细菌的大小:以微米作为测量单位,细菌大小以生长在适宜的温度和培养基中的青壮龄培养物为标准,一般球菌为0.8~1.2微米,杆菌长1~10微米,宽1.微米;螺旋菌长1~50微米,宽0.2~1微米5.细菌的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6.球菌包括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猪链球菌),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等7.杆菌:球杆菌(巴氏杆菌,布氏杆菌),棒状杆菌(白喉棒状杆菌),分支杆菌(结核分枝杆菌),链杆菌(炭疽杆菌)8.螺旋菌:弧菌(霍乱弧菌),螺菌(鼠咬热螺菌)9.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和核质10细胞壁特点:坚韧而富有弹性,有微细小孔,具有相对的通透性11.细胞膜主要化学成分:磷脂,蛋白质,少量碳水化合物和其他物质12.细胞浆主要成分:水,蛋白质,脂类,多糖类,核酸及少量无机盐类1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14.荚膜功能: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吞噬体的攻击,保护细胞壁免收损伤,与细菌毒力有关,贮存水分,抗干燥15.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具有抗原性,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16.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菌毛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粘附作用,与毒力密切相关,性菌毛可以基因转移和质粒传递。17.芽孢是细菌的休眠状态,不能分裂繁殖,芽孢耐受高温,辐射,氧化,干燥,杀灭芽孢的方法是干热灭菌法和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法160℃,2~3小时,高压蒸汽灭菌为121.3℃,30分钟18.细菌的营养类型:自养菌(化能自养菌,光能自养菌),异养菌(腐生菌,寄生菌)19.细菌的营养物质:水,含碳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无机盐类(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生长因子(维生素,嘌呤,嘧啶,某些氨基酸等)20.细菌摄取营养的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2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物质,温度,适宜的pH值,渗透压,气体22.根据对温度需求不同分为嗜冷菌,嗜温菌,嗜热菌23.细菌的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24.细菌的生长曲线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老期25.细菌的酶:胞外酶(蛋白酶,脂肪酶,糖酶)胞内酶(呼吸酶,与代谢有关的酶)固有酶(某些脱氢酶),诱导酶(半乳糖酶)26.细菌的呼吸类型: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27.细菌素主要有大肠菌素,绿脓菌素,弧菌素,葡萄球菌素等28细菌产生的毒素有外毒素和内毒素29.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有: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炭疽杆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多杀性巴氏杆菌30外毒素对机体器官具有选择性31.按外毒素对宿主细胞的选择性和作用方式不同分为:神经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细胞毒素(白喉毒素,链球菌制热毒素)肠毒素(霍乱弧菌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32.外毒素不耐热,白喉毒素58~60℃,1~2小时被破坏;破伤风毒素60℃,20分钟被破坏葡萄球菌肠毒素和大肠杆菌肠毒素能耐100℃,30分钟33.内毒素耐热,必须加热到160℃,2~4小时,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煮沸30分钟才能灭活。34.培养基根据物理形态分为: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根据用途分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厌氧培养基35.细菌分离培养方法:平板划线接种法,倾注平板培养法,斜面接种法,穿刺接种法,液体培养基接种法36.细菌的生化试验:糖分解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触酶试验,氧化酶试验,脲酶试验37.鉴定肠道杆菌常用试验为;吲哚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38.病毒的特点:形体微小,无细胞结构,只含有一种核酸,缺乏完整的酶系统,无核糖体,细胞内寄生生活,不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上生长,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39.病毒的增殖方式:复制40.按核酸不同分为DNA病毒,RNA病毒41.朊病毒和类病毒称为亚病毒42.病毒的大小:自然界中最小的微生物,测量单位为纳米,观察方法为电子显微镜观察法43.病毒形态:砖型(痘病毒)子弹型(狂犬病病毒)球形(动物病毒)蝌蚪型(噬菌体)杆型(植物病毒)44.病毒的结构:核酸,衣壳,囊膜,纤突45.病毒的复制过程:吸附,穿入与脱壳,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46.干扰素对胰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敏感。47.病毒的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用于:新城疫,病毒性传染病的诊断,鸡新城疫,禽流感,EDS-76等病的免疫监测48.噬菌体可用于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布鲁氏菌等的分型和鉴定。49.病毒病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涵体检查,病毒的分离培养,病毒的血清学试验,动物接种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50.分子生物学鉴定病毒方法:PCR诊断技术,核酸杂交技
本文标题:微生物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60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