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绪论1.微生物:一群体形细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微小;(2)结构简单;(3)种类繁多;(4)繁殖迅速;(5)数量巨大;(6)分布广泛;(7)代谢旺盛;(8)营养源多;(9)容易变异;(10)起源很早3.三类微生物的特点比较4.医学微生物学(熟悉):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人体的相互作用、感染与致病机制、抗感染免疫等基础理论和技术,以控制和消灭人类传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5.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及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见书或者见PPT)第二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2.细胞壁的主要组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1).G+菌肽聚糖结构:五肽交联桥——五个甘氨酸(x)(三维结构)四肽侧链——L-丙、D-谷、L-赖、D-丙聚糖骨架——G:N-乙酰葡萄胺M:N-乙酰胞壁酸(2).G-菌肽聚糖结构:无五肽交联桥(二维结构)四肽侧链——L-丙、D-谷、L-赖、D-丙聚糖骨架——G:N-乙酰葡萄胺M:N-乙酰胞壁酸(3).G-的CW:肽聚糖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内毒素周质间隙(periplasmicspace)(4).G+的CW: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称粘肽磷壁酸(teichoicacid):壁磷壁酸;膜磷壁酸(G+菌特有成分)蛋白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SPA,A族链球菌的M蛋白等3.G+菌和G-菌细胞壁的比较:24.G+菌和G-菌细胞壁的医学意义:G+菌与G-菌细胞壁的差异对其染色性、抗原性、致病性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有重要影响5.质粒:染色体外遗传物质,与遗传变异有关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特性。6.细菌的特殊构造:(1)荚膜:细菌胞壁外围绕一层较厚.粘性.胶冻样的物质,其厚度在0.2μm以上,普通染色不宜着色,与四周有明显界限,普通显微镜下可见(2)鞭毛:多种细菌(大多数的杆菌,少数球菌,全部弧菌及螺菌)菌体上具有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3)菌毛:是许多G-菌菌体表面遍布的比鞭毛更为细,短,直,硬,多的丝状蛋白附属物,也称纤毛。(4)芽孢:某些革兰阳性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7.细菌的特殊构造的功能(书p19-p21)8.革兰染色法:(1)、过程:标本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复红复染(2)、结果:紫色者为G+菌,红色者为G—菌(3)、意义:对细菌鉴别、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致病性等有重要意义。(4)、原理:与细菌细胞壁有关,尚未完全阐明。9.细胞基本形态(熟悉)10.细胞的大小、其他结构和功能(了解)第三章细菌的生理1.细菌的营养类型:(1)自养菌: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合成菌体成分,进行新陈代谢的细菌称为自养菌(2)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的细菌称为异养菌2.异养菌的分类:(1)腐生型——利用无生命的有机物(2)寄生型——利用有生命的有机物,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属此3.细菌的生长繁殖(指标):(1)细菌浓度:包括总浓度和活菌浓度(2)细菌的生物量:细菌的重量34.细菌的生长繁殖(生长曲线):5.细菌的代谢:(1)细菌的分解代谢:发酵(糖酵解)呼吸作用(有氧呼吸—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无氧呼吸—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2)细菌的合成代谢(书p32)(3)细菌的代谢产物:a.分解代谢产物和生化反应(根据细菌具有不完全同的酶,分解不同营养物质的特点,用生物化学方法来鉴别)b.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利用分解代谢的产物和能量,合成新的物质)6.细菌的人工培养(熟悉,书p34)7.影响细菌的生长的因素(熟悉,书29)8.细菌的物理化学性状,细菌的分类及命名(了解,书p23)第四章消毒灭菌与实验室生物安全1.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2.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芽胞和其他非病原微生物。3.无菌(asepsis):不存在活菌4.熟悉消毒灭菌的方法(熟悉.书39-44)第五章细菌的遗传和变异1.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遗传物质,存在于大多数细胞的细胞介质中,为环状闭合的dsDNA。2.质粒的意义:质粒虽然不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须的,但它携带的基因决定了细菌的多种重要的生物学特征。43.噬菌体: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在葡萄球菌和志贺菌中首先发现。4.噬菌体的特征: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分布极广5.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称为毒性噬菌体。6.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释放7.基因转移(genetransfer):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8.重组(recombination):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称为重组,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某些特性9.基因的重组与转移(概念):(1).接合(conjugation):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2)转化(transformation):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3)转导(transduction):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4)转座:是通过转座因子实现的。10.基因的重组与转移(意义):(1).接合(conjugation):(2)转化(transformation):(3)转导(transduction):(4)转座:11.基因突变的常见类型:(1)形态突变:指菌落形态,颜色的变化以及菌体形态的变化(2)营养缺陷突变:缺乏合成其生存所必须的营养物,故只有从周围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或其前体物才能生长。(3)耐药性突变:由于基因突变使细菌对某种或者某些抗生素产生抗性。(4)毒力突变:是指导致毒力增强,减弱或完全消失的变异(5)条件致死突变:在某种条件下发生的某种突变后突变子不能存活的突变12.遗传概念(熟悉)遗传使细菌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且代代相传,使其种属得以保存。13.变异概念(熟悉)在一定条件下,子代和亲代之间以及子代和子代之间的差异称为变异。14.基因突变的规律和机制(熟悉,书56)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2.条件致病菌:当正常菌群之间及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转化成条件致病菌。3.★菌群失调:菌群比例失调,指宿主体内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特别是原籍菌的数量和密度下降,外籍菌和环境菌的数量和密度升高。4.细菌的致病机制:(1).侵袭力:(治病俊突破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侵入宿主并在宿主体5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抵抗宿主防御机制:1.抗吞噬和消化作用2.产生IgA蛋白酶3.抗原变异4.干扰补体活性(2).毒素:(细菌产生的毒性物质)a.外毒素: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大多数由细菌合成后分泌至菌体外b.内毒素: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5.内外毒素的区别:6.全身感染的临床类型:(1)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但不侵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损害特定靶器官,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如:破伤风。(2)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革兰阴性菌死亡崩解后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而引起全身中毒症状。(3)菌血症(bacteremia)血中有菌。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液,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一过性或间断性入血,到达其他部位继续繁殖而致病。(4)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血中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5)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所引起的症状。7.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和类型:(1)概念: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主要指患者在医院接受诊断、治疗、护理及其他医疗保健过程中,或在医院逗留期间获得的一切感染。(2)类型:a.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医源性感染b.内源性感染8.抗细菌免疫机制(熟悉,书74)9.条件致病菌的形成条件(熟悉,6第七章细菌感染的诊断与防治原则1.细菌学诊断的基本方法:(1).直接涂片镜检(2).分离培养(3).生化试验(4).血清学试验。2.血清学试验诊断原理:用已知的细菌或其特异性抗原检测患者体液中有无相应特异性抗体和其效价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3.血清学试验诊断的意义:4.标本的采集(熟悉):无菌操作,不同期不同标本,用抗菌素以前,采集病变明显部位,标本必须新鲜,运送注意保存。5分子生物学诊断(了解)第九章球菌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1)凝固酶(coagulase)感染局限化,形成血栓(2)葡萄球菌溶素(staphylolysin):溶血作用(3)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对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有毒性作用(4)肠毒素(enterotoxin):急性胃肠炎即食物中毒(5)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vetoxin,exfoliatin):可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6)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感染产毒菌株后可引起机体高热、低血压、或昏厥、猩红热样皮疹、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2.A群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1)脂磷壁酸:黏附(2)M蛋白:抗吞噬和杀菌作用异嗜性抗原(与心肌、肾小球基底膜等):与超敏反应有关(3)肽聚糖:致热、溶解血小板、提高血管通透性(4)细胞壁受体:黏附(5)侵袭性酶:胶原酶:溶解胶原纤维透明质酸酶和链道酶3.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的鉴别4.肺炎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致病物质:1、荚膜:主要毒力因子2、溶血素等所致疾病:主要引起人类大叶性肺炎;其他化脓性炎症、败血症等;正常菌群,条件致病5.淋球菌的传播途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传播途径:性接触致病物质:脂寡糖IgA1蛋白酶菌毛:粘附因子所致疾病:淋病新生儿脓漏眼6.脑膜炎球菌的传播途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传播途径:空气飞沫致病物质:荚膜、菌毛、内毒素等所致疾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第十章肠杆菌科1.乳糖发酵试验: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肠道非致病菌7肠道致病菌不发酵乳肠道非致病菌多数发酵乳糖2.引起肠道感染的五组大肠杆菌:(1).肠产毒型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E.coli,ETEC)(2).肠侵袭型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E.coli,EIEC)(3).肠致病型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E.coli,EPEC)(4).肠出血型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E.coli,EHEC):又称Vero毒素大肠杆菌.(5)肠集聚型大肠杆菌(enteroaggregativeE.coli,EaggEC)3志贺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1).菌毛——有利于细菌粘附于肠粘膜上皮细胞(2)内毒素:肠壁通透性增加,粘膜炎症、溃疡;内毒素血症(3).外毒素(A群):具有细胞毒素、肠毒素和神经毒素三种活性(4)所致疾病:菌痢(5)人类是唯一的患者和带菌者(6)粪—口途径传播4.沙门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致病物质:O抗原、Vi抗原;内毒素;外毒素——肠毒素所致疾病:胃肠炎:鼠霍乱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败血症:多见于免疫力低下的人;肠热症5.肥达反应原理:用
本文标题:微生物掌握及熟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61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