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微观经济学-第七章分配理论
第七章:分配理论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第二节:工资、利率、地租和利润理论第三节:社会收入分配第四节:收入分配政策第七章:分配理论•生产要素是有主的,要素收入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在生产要素市场解决分配问题。•原始生产要素分为:①劳动力。②资本,③土地,④企业管理才能。•所有生产要素有这四种要素衍生而来。•生产要素所有者收入(报酬、分配)为:①工资和薪金,②利息,③地租,④利润(平均利润)•要素所有者的收入由要素价格决定。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一、生产要素的需求及特点(一)生产要素的需求特点1、要素需求是派生的需求(引致需求)2、要素之间有两种以下关系:①替代关系,②互补关系。3、某种要素需求的变化由以下三个因素引起:①产品需求的变化,②其他因素价格的变化,③技术进步。(二)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需求1、企业使用要素的原则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要素收入=边际要素成本(要素价格)即:Q′(x)P=C′(x),或:MRP=pQ′(x)P:边际要素(产量)收入(边际收益产品,MRP,边际产品价值,VMP)C′(x):边际要素成本(投入要素的边际成本)即要素价格p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有:MRP=p时,利润最大,达到最优投入量。MRP﹤p时,减少要素x投入量。MRP﹥p时,增加要素x投入量。(见生产理论例1:表1)Q′(x)P:边际要素(产量)收入(边际收益产品,MRP,边际产品价值,VMP。投入要素的边际收入)。意义:增加(减少)一单位要素所增加(减少)的收入。C′(x):边际要素成本(投入要素的边际成本)即要素价格p意义:增加(减少)一单位要素所增加(减少)的成本。2、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需求曲线①要素价格越低MRP﹥p,要素需求越大,(满足需求原理)②要素价格越高MRP﹤p,要素需求越小。(满足需求原理)(图示见黑板)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三)非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需求1、买方垄断条件下的要素需求2、卖方垄断条件下的要素需求3、双边垄断条件下的要素需求二、生产要素的供给1、无生产成本的供给(原始生产要素)①劳动力,②资本,③土地,④企业管理才能。2、有生产成本的供给(各种衍生要素)①机器,②设备,③厂房,④原料等。(一)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图示见黑板)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1、劳动供给的特殊规律一般来说,当工资(劳动价格)增加时劳动供给会增加,但工资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再继续增加,劳动供给不但不会增加,反而减少。这是因为货币工资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不足以抵消增加劳动的负效用,从而劳动供给减少。2、也有人认为:短期看,劳动供给曲线会向后弯曲。但从长期看,由于青年人逐步加入劳动行业,以及工资收入较低的工人总是愿意调整职业,用更高的工资来替代闲暇时间,所以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只适用于高度发达和高度富裕的国家。在低收入工人占多数的国家是不会出现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替代效应:减少闲暇时间,用工资来替代。闲暇变得“昂贵”。△收入效应:工资上升后减少工作时间,增加闲暇时间。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二)资本的供给(曲线)(图示见黑板)(利率越高,供给量越大,反之,供给量越少)资本分为资本品和货币资本,1、资本品作为生产要素,其本身就是产出,他包括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其供给曲线与一般产品的供给曲线一样。是向右上方倾向的。2、货币资本的供给曲线显然与产品供给曲线一样,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三)土地的供给(曲线)△租金:获得资源使用权而支付的价格,是资源所有者的收入(图示见黑板)经济学上的土地,泛指一切自然资源。1、可再生资源:可以使用自然力来保持或增加储量的自然资源。2、不可再生的资源:没有自我增值能力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三、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图示见黑板)p0:均衡要素价格,x0:均衡要素数量。结论:各种要素的需求和供给特征尽管不一样,但要素价格仍然是由要素需求和要素供给双方共同决定的。第二节:工资、利率、地租和利润理论一、工资理论(劳动市场的均衡)△工资或薪金:是劳动者提供劳动(务)后获得的报酬。(一)劳动的供给、需求与工资决定1、劳动的供给(见上节)(图示见黑板)2、劳动的需求(见上节)(图示见黑板)3、劳动市场的均衡(图示见黑板)①W0:均衡工资水平。②L0:均衡劳动供给量和均衡劳动需求量,③失业,④用工荒(劳动供给不足)。第二节:工资、利率、地租和利润理论4、教育程度与工资差别—劳动力质量(图示见黑板)①受教育水平越高,一般工资水平越高。②40岁至50岁之间,一般收入最高。(二)工会与劳动供给1、工会是劳动供给的垄断者(卖方垄断)2、工会影响工资的三种主要方式①增加对劳动的需求:A、限制进口产品,B、鼓励会员对产品的消费等。②减少劳动的供给:A、移民限制,B、非会员受雇限制,C、减少工作时间,D、强制退休等。③支持最低工资法案。(图示见黑板)(注:美国工会成员的工资比非会员高1/3)第二节:工资、利率、地租和利润理论二、利息理论(资本市场的均衡)△利息:是资本使用者支付的价格,是资本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利息率:简称利率,是资本报酬与本金(借用货币额)之比。(一)利息产生的原因1、时间偏好说是将现期消费变成远期消费的一种补偿。2、净产生力说使用资本能获得在未来大于现在资本的数量,即增值。利息是为得到增加值而付出的成本(代价)。(二)资本的供给、需求与利息决定(图示见黑板)1、资本需求原因:投资获取利润。纯利润率e=投资利润率﹣利息率i,i↓e↑→D↑,i↑e↓→D↓利率越高,需求量越少,反之,需求量越大第二节:工资、利率、地租和利润理论2、资本的供给:来自于国民的储蓄。利率越高,供给量越大,反之,供给量越少。3、io:均衡利率,K0:资本均衡供给量和需求量。(三)利息(率)的作用①利息(率)鼓励储蓄,提供资本(一般在国家经济发展期采用高利率政策)②利息(率)调节资本需求(投资需求)。③利息(率)可以优化资源(资本)配置。(统一资本收益标准)。三、地租理论(自然资源市场的均衡)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的资源:(一)地租(租金)的产生第二节:工资、利率、地租和利润理论1、人口稀少:P﹤Cmin土地荒弃(图示见黑板)2、人口增加:P=Cmin土地被利用,无租金。(图示见黑板)3、人口较多:P﹥Cmin土地被利用,产生租金(图示见黑板)(二)土地的供给、需求与地租的决定(图示见黑板)R0:均衡地租,Q0:均衡土地需求量和供给量。注:土地总供给无弹性,对单个企业来说,土地供给有弹性。第二节:工资、利率、地租和利润理论(三)级差地租有甲、乙、丙三块土地,生产成本图示见黑板。1、P=P0时•甲地被使用,生产者没有剩余(经济利润)。而只有平均利润,没有地租。•乙地由于生产成本高而未被使用。•丙地由于生产成本高而未被使用。2、P=P1时•甲地生产者有剩余(经济利润),产生地租。•乙地被使用,由于没有生产者有剩余(经济利润),只有平均利润,乙地没有地租。•丙地由于生产成本高而未被使用。第二节:工资、利率、地租和利润理论3、P=P2时•甲地生产者剩余(经济利润)较多,地租较高。•乙地被使用,生产者剩余(经济利润)较低,地租较低。•丙地被使用,由于没有生产者有剩余(经济利润),只有平均利润,乙地没有地租。结论:形成级差地租,租金(甲)﹥租金(乙)﹥租金(丙)其原因是土地的生产力(产出能力或平均成本)不一样造成的。(四)寻租行为(政府与市场)1、经济租金△超过为得到要素的某种服务而必须支付的最低报酬部分称为经济意义上的租金(超额利润或垄断利润部分)。所以,经济租金是一种要素的实际收入超过其“机会成本”的余额。有时又称为“生产者剩余”。(图示见黑板)第二节:工资、利率、地租和利润理论2、寻租行为△为获得这种利益(经济租金),寻求法规和行政手段阻止要素的自由流动而造成垄断。(图示见黑板)①表现形式:权利干预,例如市场准入、特许经营、钻法律法规“空子”等。②寻租活动的方式:贿赂。例1:团队中的弱者。例2:城市出租汽车公司。例3:小偷强盗的偷抢行为。③“创租”行为:政府“政治创租”、特许经营、财政补贴等。④“抽租”行为:受贿得好处。⑤“租”的消散:寻租行为使经济内耗,资源浪费,经济利润(超额利润或垄断利润)消失的现象。第二节:工资、利率、地租和利润理论四、利润△正常利润(平均利润):指企业管理才能的报酬,是成本。△超额利润(经济利润):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一)正常利润产生原因1、企业家付出①组织能力,②风险勇气,③不断创新和进取心等。2、创新活动①发现新产品,②应用新技术,③开拓新市场,④获得新原料,⑤运用生产要素新的组合等。所以获得正常利润,短期还可能获得超额利润。(二)超额利润产生原因1、在短期:由①承担风险②创新活动造成暂时的“超额利润”。2、在长期:由垄断造成。是对产品消费者和要素所有者的“剥削”收入。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应该限制和调节。第二节:工资、利率、地租和利润理论(三)利润在经济中的作用利润是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作用如下:1、搞好管理:鼓励企业家更好地管理企业,提高效益。2、投资动力:有投资经济才会增长,消费者和社会利益才能得到满足。3、鼓励创新:(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德1930年提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少数富有冒险精神和用于创造的企业家的创新活动。4、承担风险:由于利润的补偿,鼓励企业家从事有利于社会经济的风险事业。5、有效利用资源:利润影响资源的使用,鼓励降低成本,充分利用资源要素,增加利润。6、合理配置资源:利润决定(影响)资源的配置,可以通过利润,把稀缺的资源配置到盈利行业和盈利企业。第三节:社会收入分配一、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一)洛伦兹曲线△反映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例:(表1,图示见黑板)1、直线OE为“绝对平均线”。2、曲线OE为“洛伦兹曲线”。3、折线OLE为“绝对不平均线”。(二)基尼系数G△衡量一个社会(国家)贫富差距的指标。G=A/(A+B)A:绝对平均线以下与洛伦兹曲线以上之间的面积。B:洛伦兹曲线以下与绝对不平均线以上之间的面积。第三节:社会收入分配1、A=0,G=0:收入分配绝对平均。2、B=0,G=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3、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基尼系数评价标准(国际通用)①0﹤G≦0.2:收入分配绝对平均。②0.2﹤G≦0.3:收入分配比较平均。③0.3﹤G≦0.4:收入分配基本合理。④0.4﹤G≦0.5:收入分配差距较大。⑤0.5﹤G:收入分配差距悬殊。4、世界各国收入分配现状①发达国家基尼系数一般低于发展中国家。②民主国家基尼系数一般低于集权制(专制)国家。第三节:社会收入分配二、收入分配不平均的原因1、库兹浬茨曲线△描述基尼系数G随GDP变化而变动的曲线。表示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分配不平均加剧,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收入分配逐渐平均的一条曲线。(图示见黑板)2、收入不平均的原因①分配制度:如鼓励效率优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制度不公平:歧视。如户籍制度、受教育权利、社会习俗等。③个体差异:个人能力、勤奋努力程度等。④运气与机遇:是否有运气和机遇、能否抓住机遇等。总之,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既有社会原因,又有个人原因。对不同社会和不同阶层人的收入差别及原因要进行具体分析。第四节:收入分配政策一、公平的观点△公平:指用一种较公正(公平)的方式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资源和产品。公平没有统一标准,是一种主观感受,至少有四种观点:1、平均主义:分配时绝对平均。(例1,见黑板)2、功利主义:分配时总效用最大。3、市场主导:分配时按市场竞争结果。4、罗尔斯主义:(妈妈的公平)同情最穷者。只要最穷者的分配(收入)增加就是更公平。(例2,见黑板)二、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1、过程公平论认为:应该用分配的过程、机制或手段来判断是否公平。无论结果如何,只要分配制度、机制和手段是公平的,就实现了公平。在市场经济中,这种
本文标题:微观经济学-第七章分配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64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