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高一地理复习材料——第二册(详)第三部分人文地理环境一、人口与环境人口容量知识点水平解析1人口增长的量化公式(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1000‰=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率=×1000‰某一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动状况,取决于人口在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衡量人口自然变动的三个基本指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世界人口发展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特征(书P3“人口发展模式”图)理解根据人口自然变动的特征,可将人口发展的一般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阶段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工业化以前(低增长阶段)高高低小工业化初期(高增长阶段)高急剧下降上升迅速扩大工业化中后期(中国)(增长率下降阶段)快速下降缓慢下降下降扩大速度趋缓后工业化时期(低增长阶段)低低低趋于稳定或略有缩小3人口构成理解1.年龄构成:少年儿童人口(0~14岁)、劳动人口(15~64岁)、老年人口(≥65岁)2.性别构成:通常以每100个女性对应的男性数表示。正常情况下,人口出生的性别比约为103~107。3.职业构成: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4.文化构成: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人口金字塔】(图,书P6,表示人口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增长型:底座宽、塔顶窄,说明少年儿童和青年比重大、人口高增长。稳定型:除塔顶人口逐步缩减外,其余各年龄段的数值相近。缩减型:底座收缩,说明少年儿童比重下降、人口规模趋向缩减。发展中国家:增长型;发达国家:稳定型or缩减型(书P7德国人口金字塔;P9肯尼亚人口金字塔)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口口总人口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24“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问题理解老龄化:≥65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等于或大于7%严重老龄化:…………………………………………………10%导致发达国家老龄化的和主要原因:①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较高,人均寿命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②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生育观念发生改变,出生率低,青少年人口比重下降。主要人口问题(典型举例)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人口政策与措施发达国家和地区1.老龄化(瑞典)2.人口负增长,总人口数持续减少(德国)1.劳动力不足,影响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2.青壮年负担过重,赡养过多孤寡病残老人3.人口负增长4.总人口持续减少鼓励生育;接纳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肯尼亚;孟加拉国)2.人口自然增长率高1.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生育高峰迭起2.给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带来压力3.社会积累减少,影响经济发展速度4.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甚至造成超载、破坏控制人口数量5我国人口国情与政策识记1.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2.妥善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3.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4.目前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①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②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③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④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住房、教育、就业、治安、医疗、社会保障……)6世界人口分布识记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世界人口分布四稀疏地区(书P16“世界人口分布”图,基本要求P66表格两个)*【简单应用】阐明某人口稠密区或稀疏区的形成原因7我国人口分布理解1.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黑龙江的黑河,云南的腾冲)2.我国人口分布特征:极不平衡。①东部多,西部少;②平原盆地多,高原山地少;③湿润地区多,干旱地区少;④农业地区多,林牧地区少;⑤交通发达地区多,交通闭塞地区少。(书P19“中国人口分布”图)8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理解1.自然条件:①气候:温带、亚热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②地形:平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有利经济发展③水资源:沿河、沿湖地区往往人口稠密2.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快、生活水平高、就业环境好的地区,人口密度往往较大。(工业、农业、第三产业、交通、商业经济活动等)3.历史、政治、宗教等因素39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与影响因素理解1.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劳务迁移、难民迁移、智力迁移、资源开发吸引的移民(大庆油田)、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所引起的迁移(三峡建设)。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变迁、社会经济变化、政治文化因素、(宗教因素、生态环境因素)3.人口迁移对移出、移入地区的不同影响对移出地区:可以减轻环境的压力,但可能引起劳动力短缺和人才的流失;对移入地区: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和人才资源,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但会增加环境的压力并有可能引起就业压力。10人口容量理解1.概念: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2.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①自然资源与环境(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影响最明显)②科学技术水平③地区开放程度④人均资源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小)二、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水平解析1城市的基本特征理解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城市的基本特征:①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②产业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③教育、可以、文化事业发达。2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圆结构识记(书P35“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圆结构”示意图)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分别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3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中的一些影响因素理解1.形成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土地价格2.影响地价的最主要因素: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交通是否便捷(总体上土地价格是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递减)3.除了城市公共事业用地必须在确定的位置外,土地属于哪种使用方式,取决于:这种使用方式所能产生的效益和地租支付能力。*【简单应用】商业用地为什么布局在城市中心?答:商业用地能够创造高额利润,能够支付高额地租,所以布局在城市中心。4城市功能分区理解(基本要求P71表格)城市功能分区有: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等。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①历史原因;②经济因素;③社会因素5城市空间结构的差异识记(书P39~41,文字和图示)城市职能(我国鞍山以钢铁工业为主;香港几乎都是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基本没有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三亚为风景旅游城市,工业用地较少。)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沿江狭长布局:兰州、宜昌;4沿山谷绵延扩展的山区城市:十堰;沿海城市多以港口为中心向腹地扩展:大连;平原地区的城市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向四周均匀扩展:保定。)6城市体系识记城市体系:在一定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的城市密切联系、相互依存所形成的城市集合。世界城市体系:①世界城市:纽约、东京、伦敦②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巴黎、布鲁塞尔(比利时)、香港、苏黎世(瑞士)、法兰克福(德国)、多伦多、新加坡我国的城市体系:①全国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全国第一大城市)②跨省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华南的广州、深圳,华中的武汉,西南的重庆,华北的天津,东北的沈阳和大连,西北的西安和兰州③省会城市和省区主要城市:(双核城市)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和包头,山东的济南和青岛,吉林的长春和吉林④省内区域中心城市:浙江的温州、宁波,江苏的苏州、无锡⑤县级中心城市⑥县以下中心镇城市体系中不同城市的等级低位是与城市规模基本对应的。我国用城市中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数量来划分城市的规模(超大城市人口>500万,特大城市>100万,大城市50万~100万,中等城市20万~50万,小城市<20万)按城市的职能又可以将城市划分为综合性城市和专业性城市。7城市群具备的特征及其形成条件理解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后,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的一种城市集聚现象。城市群具备的特征:①具有一定数量、高度密集、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城市;②以一个或若干个特大城市为核心;③城市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城市群形成的条件: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②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③交通通讯发达,对外联系便捷。8世界六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名称与位置识记①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②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沿岸城市群③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④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⑥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9我国四大城市群识记①辽中南城市群;②京津唐城市群;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④珠江三角洲城市群510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区位优势简单应用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形成了一个等级鲜明的有机整体,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其中心城市上海更是建设为“四个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分析其区位优势:(自然)①沿江靠海,集“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于一身;②地处平坦肥沃的冲积平原,气候湿润,是我国的富庶的鱼米之乡;(社会)③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11城市化理解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识记】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2城市化过程识记(基本要求P72表格)工业革命前,世界上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只有北京。13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理解(书P51“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和百万人口意思的城市”图表和“1850年、1900年与2005年世界10大城市排序”可分析得出)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②城市规模不断扩大;③出现城市群;④世界城市化的主流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14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理解①城市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②城市是区域服务中心;③城市化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现代化;(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越大)④城市化带动农村现代化;(有利于缩小工农业差距和城乡差距)⑤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15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及城市化进程的差异理解(基本要求P73表格)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于发展中国家;②现阶段的城市化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③现阶段的城市化速度慢于发展中国家。16城市问题的主要表现极其产生原因【简单应用】分析某地城市化进程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解决措施)理解1.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城市人口和经济的迅速增长,给资源与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导致了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当前最主要的四类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解决措施:①转变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方式,积极发展“绿色GDP”。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对污染企业实行“关、停、转”,改善城市环境。②积极发展卫星城镇,将过于密集的城区人口向大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疏散。2.交通问题产生原因:城市交通道路条件的改善始终跟不上车辆的增长,车流量过大,使道路不堪重负。(主要表现:城市交通繁忙,许多城市交通堵塞严重,交通事故频发,降低了经济效率,影响了城市发展。)解决措施: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公众对私人汽车的依赖。(上海: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和快捷大容量的轨道交通,有效地缓解城市交通6压力,促进城市发展。)3.居住问题产生原因及主要表现: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城市中生活的各种成本逐渐上升,是城市中的低收入者和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恶化。解决措施:①多建房、建好房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要求。②在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的同时,通过建设平价商品房、廉租房,解决城市低收入者的居住问题。4.社会问题产生原因及主要表现:①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时,就会出现失业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社会动荡。②庞大的人口也给社会治安带来挑战。③城市中激烈的竞争会造成贫富分化,扩大社会不公,导致阶级隔阂,不利于社会稳定。(在发达国家的城市还存在种族隔离现象)解决措施:提高城市居民就业率,完善社会保障,通过税收等经济手段缩小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城市问题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各种问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给解决城市问题增长了难度。解决城市问题的措施(泛义):发展经济、政策调控、合理规划、完善法律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问题。17郊区化识记理解郊区化:中心城区人口向城
本文标题:总复习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79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