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成分输血的相关问题成分输血概论全血输注红细胞输注血小板输注粒细胞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输注冷沉淀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输注一、成分输血概论成分输血就是把全血(包括血细胞和血浆)用物理和/或化学方法,分离并制成各种较浓和较纯的制品供临床应用。成分输血的优点:1、提高疗效:对患者进行缺什么成分,补充什么成分,特别是可以将血液成分提纯,得到高浓度、高效价,便于保存,运输的血液制品,把多个献血者的同一血液成分混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效的治疗剂量,输注后显著提高疗效。2、减少反应:避免输入不必要的血液成分所致的输血反应及减少传播性疾病,减少输血容量,降低心血管的负荷。3、合理使用:一份全血中的血细胞可分别制备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中的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进行分离,纯化制备成各种不同成分,供不同用途。4、经济:可一血多用,既节省血源,又减轻社会、个人的经济负担,也对供血者的健康有利。二、全血的输注(一)定义及特征(二)全血输注的适应征(三)全血输注的不良反应(四)输血指征及剂量(一)定义及特征:1、全血是由静脉采出的血液与一定量抗凝保存液混合之后不凝固的血液,须存放在原始容器内2—6℃储存,其中保留着血液中的全部成份,故称全血。2、新鲜全血:在4℃保存下,5天以内的ACD全血或10天以内的CPD全血均可视为新鲜全血。但为了补充血小板,粒细胞或不稳定的凝血因子则以输用当天新鲜全血为合适,为了补充凝血因子Ⅴ则可输用保存5天以内的全血。3、保存全血:全血只要一离开血循环到体外就开始发生变化,称之为“保存损害”,如全血保存1天后,粒细胞即已丧失功能,血小板则保存12小时即丧失大部分活性,第Ⅷ因子保存24小时后,活性下降50%,第Ⅴ因子保存3—5天后也损失50%,因此经保存的全血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红细胞,其次是白蛋白和球蛋白。4、保存期限:使用ACD抗凝保存期限为21天,使用CPD抗凝保存期限为35天。(二)全血输注的适应征1、大出血(如急性失血、产后出血等);大手术或严重创伤时丢失大量血液,缺乏载氧红细胞和血容量明显减少,可输全血。2、体外循环,在进行外科心肺分流手术作体外循环时,体外机容量大,同时红细胞可有机械性损伤,可输全血。3、换血:特别是新生儿溶血病,经过换血可去除胆红质,抗体及补体致敏的红细胞。(三)全血输注的不良反应1、溶血反应:主要是由血液中的红细胞在患者体内被破坏所致。2、输血反应:全血中含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可以使受血者产生抗体,以后再输血时,可发生输血反应。3、循环超负荷:特别是老年人,心功能不全及儿童,可以发生急性肺水肿和心力衰竭。4、因全血中所含白细胞、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量很少,因而企图用输全血来提升白细胞、血小板或凝血因子作用不大。5、输血传播疾病:如乙肝、丙肝、爱滋病、梅毒及巨细胞病毒。1、输全血指征:一般内科患者血红蛋白低于60—70g/L,外科患者低于100g/L,根据贫血病程及个体差异不同。2、输全血剂量:成人输血可按下列公式计算。输全血1升提高血红蛋白数值=若患者体重50㎏,输1升血液可提高血红蛋白30g/L,若患者体重60㎏,血红蛋白60g/L,欲将血红蛋白升至120g/L,需要输血多少升?(四)输血指征及剂量1500体重(㎏)(四)输血指征及剂量3、大量输血:是指24小时内,输入的血量相当于或超过受血者自身血量。大量输血(全血或红细胞)其中新鲜血应占所输血量的50%。因为血液在体外4℃保存时2、3-DPG不断减少,5天或10天后,红细胞中这种成份可减少至较低水平,将这种红细胞输入体内,在循环中需3—24小时才能完全恢复其携氧功能。大量输血不一定必须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应根据患者输血后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及是否有出血倾向而定,若血小板数量下降,应输注血小板,因为储存血中血小板的含量不足。若凝血时间延长,应补充凝血因子,如新鲜冰冻血浆、第Ⅷ因子、第ⅴ因子及冷沉淀,因大量输血,体内凝血因子被稀释,会造成边输血边出血。三、红细胞输注(一)定义及其特征(二)红细胞输注的适应征(三)下列情况不宜输注红细胞(四)不良反应(五)洗涤红细胞的输注(一)定义及其特征红细胞指抗凝全血中除血浆部分所剩余的细胞成分,浓度相对高于全血称浓缩红细胞,血细胞比积通常不高于80%,必须在2—6℃储存,其有效期与全血相同。采血200ml可分得大约100ml红细胞,称1单位浓缩红细胞,有少量的血浆,加入一定比例的保存液,以营养红细胞。(二)红细胞输注的适应征1、严重贫血,因为患者血容量正常,不需要补充血浆。2、高血钾的烧伤患者,因为储存血中,随保存期的延长血钾不断提高,输入含钾的血浆会影响患者的心功能。3、癌症患者的恶病质状态,可使贫血症状尽快纠正。4、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有贫血患者,输入全血增加心脏负荷而导致心力衰竭加重。5、老年人贫血患者。6、肾功能衰竭伴有贫血者,减少血浆蛋白输入,降低肾脏负担,以利于尿毒症的缓解。7、消化道出血者。8、外科手术及中等量失血者。(三)下列情况不宜输注红细胞1、以扩充血容量为目的的输血,因为可增加血液粘度。2、以补铁为目的的输血,因为可通过消化道补铁。3、以促进伤口愈合为目的的输血。4、以营养为目的的输血。5、以增加患者血小板和粒细胞为目的者。(四)不良反应溶血反应、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及输血传播疾病。(五)洗涤红细胞的输注洗涤红细胞即浓缩红细胞经生理盐水洗涤,去除大部分血浆、白细胞及血小板。由于在洗涤过程中破坏原来的密闭系统,故应在4℃下保存,必须在24小时内输注。适用于有输血过敏反应,发热反应的患者,以及缺乏IgA的患者及宫内输血。四、血小板输注一般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每200ml全血分离出1单位血小板。(一)血小板输注的适应征(二)禁忌症(三)血小板的保存(四)冰冻血小板(五)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价及影响疗效因素(六)不良反应血小板输注的适应症预防或控制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所致出血。血小板<10×109/L或血小板﹤30×109/L,临床有出血倾向时应输注,若血小板数量不同程度降低应根据临床治疗需要输注血小板。(二)禁忌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三)血小板的保存1、温度22±2℃保存为佳。2、PH值:6.5~7.23、摇荡:保持轻轻地摇荡,使氧气和二氧化碳容易通过贮存容器表面,有利于PH值的维持。4、保存期:3—5天。(四)冰冻血小板-80℃冰冻,因血小板大部分被活化,输注后不能提高血小板数量,但可达到止血目的。使用二甲基亚砜作防冻液,故解冻后应尽快输入,且输注后患者呼气有特殊腥臭味。(五)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价及影响疗效因素1、采用纠正计数指数(CCI)CCI=若输后1小时CCI﹤10000示有同种免疫或无效。2、影响疗效因素:(1)非免疫因素:脾脏肿大,感染发热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噬血细胞综合症,恶性组织细胞病(2)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血小板等血细胞抗体产生。3、输注无效的处理(1)尽量输注同一献血者的血小板,HLA配型相符者最佳。(2)输注前血小板过滤及照射。(3)应用激素抑制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输血小板前应用地塞米松等皮质激素。(4)输注丙种球蛋白阻断血小板被破坏。(5)脾切除。输后血小板计数-输前血小板计数×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数u/m2(六)不良反应1、循环超负荷,诱发心力衰竭。2、感染。3、粒细胞减少。4、同种免疫:发生发热反应及产生无效性血小板输注。五、粒细胞输注由血细胞分离机单采粒细胞,保存于22±2℃,不振荡,24小时内输注。(一)适应征(二)不良反应(三)注意事项(一)适应征1、粒细胞缺乏伴有严重的细菌或真菌感染。2、新生儿败血症及儿童严重粒细胞功能不良。(二)不良反应1、畏寒、发热反应,有时血压下降,应减慢输注速度,严重者停止输注。2、呼吸窘迫症(休克肺)可能与输入白细胞凝集颗粒有关。3、传播疾病:如巨细胞病毒,成人T细胞病毒,肝炎病毒及爱滋病病毒。4、输血相关移植物抗缩主病,因粒细胞中混有一定数量淋巴细胞。5、同种免疫反应。(三)注意事项1、输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及肌肉注射异丙嗪。2、输前经照射,以防发生输血相关性GVHD,并宜尽快输入,因室温中放置24小时其功能就要损伤。3、每次输入粒细胞数应大于1010/㎡,因血液中其半寿期为6—7小时,故须每天输1次,连续3—4天。4、粒细胞悬液中常有凝块,输时应加滤过器。5、输注速度不宜过快,至少1小时以上,密切观察反应,如呼吸困难、肺水肿、休克等,若有发生,应立即停止输注。六、新鲜冰冻血浆(一)定义及其特性(二)输注的适应症(三)下列情况慎用新鲜冰冻血浆(四)不良反应(五)注意事项(一)定义及其特性是指单个献血者血液中分离的血浆,在6~8小时内冻储并在-18℃以下储存,可储存一年。含有较丰富的多种凝血因子,特别是第Ⅴ及Ⅷ因子。(二)输注的适应症1、纯凝血因子缺乏的补充:如甲型血友病轻度出血的患者,第Ⅱ、Ⅴ、Ⅶ、Ⅹ、Ⅺ和Ⅻ因子单独缺乏,目前尚无相应的浓缩型,可选择择FFP输注。2、口服抗凝剂过量引起的出血,如香豆素类药物过量引起的出血补充维生素K以后6~12小时后不能缩短PT或需要迅速纠正PT,可使用FFP治疗。3、肝病患者获得性凝血障碍:肝脏几乎能合成所有的凝血因子,当严重肝病时,这些因子均可减少,主要是Ⅱ、Ⅶ、Ⅸ和Ⅹ因子。4、大量输血伴发的凝血障碍。5、ATⅢ缺乏。6、免疫缺陷综合症因为FFP含有免疫球蛋白。7、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可输注FFP和血浆置换。(三)下列情况慎用新鲜冰冻血浆1、缺乏IgA抗原的患者或已有IgA抗体者禁用,以防出现严重过敏反应。2、以补充血容量为目的时慎用,可输入晶体,胶体溶液和白蛋白。3、以补充营养为目的时慎用,因为200ml血浆中只有12g白蛋白,4g球蛋白,不足以补充营养不足。4、以增加抵抗力,消除水肿为目的时应慎用,不如补充白蛋白及Ig(四)不良反应1、输血传播疾病。2、血浆过敏。3、增加循环血量,超心脏负荷,出现心力衰竭。(五)注意事项1、FFP应用时在37℃水浴中融化,不断轻轻地摇动血袋,不能在室温下放置使之自然融化,以免大量纤维蛋白被析出。2、融化后应尽快输用,以避免血浆蛋白变性和不稳定凝血因子丧失活性。3、FFP一经融化不宜再冰冻保存,如不能及时输注,可在4℃暂时保存,但不能超过24小时。七、冷沉淀(一)定义及特征(二)适应症(三)不良反应(四)注意事项(一)定义及特征是新鲜冰冻血浆在1~5℃条件下不溶解的白色沉淀物,并于制备后1小时内迅速冰冻于-18℃以下,保存期一年。400ml全血分离的血浆制备的冷沉淀为1u,含有第Ⅷ因子及第ⅩⅢ各100u,一定量的VWF及纤维蛋白原。(二)适应症1、儿童及轻型成人血友病甲患者。2、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3、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者。4、术后出血,DIC及严重创伤等患者的替代治疗。(三)不良反应同输全血(四)注意事项1、在37℃水浴中10分钟可完全融化,融化后在4小时内输注。2、输注剂量根据患者病种及病情严重程度。3、通常不要求做血型配合试验,也不要求ABO同型输注。4、融化温度不能超过37℃,因第Ⅷ因子活性会丧失,如37℃加温仍不回融,提示纤维蛋白原已转变为纤维蛋白则不能使用,融化后如因故不能及时输用,不宜再冰冻。5、粘度较大,如静脉推注,在注射器内加入少量枸椽酸钠溶液,以免注射时凝集而堵塞针头。八、凝血酶原复合物(一)定义及特征(二)适应症(三)副作用(四)注意事项(一)定义及特征将去除冷沉淀的血浆与聚乙二醇混合,其上清液用二乙氨乙基树脂吸附,然后洗脱并冻干即制成PCC,含有Ⅸ因子和略低的第Ⅱ、Ⅶ和Ⅹ因子,在2—8℃条件下保存。(二)适应症1、乙型血友病患者。2、先天性第Ⅶ第Ⅹ因子缺乏症患者。3肝病出血和口服华法令过量所致的出
本文标题:成分输血的相关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97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