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岭南文化知识2014-2015学年2学期20150524
1《岭南文化》知识学习要点第一讲:岭南文化的普泛性特征:1、区域原生,传统赓续——原生性2、面向海洋,放眼世界——开放性3、重商求利,实惠为上——重惠实在与求真务实4、善饮头啖汤,敢为天下先——积极进取与开拓精神5、自我反思,破旧创新——批判意识与改革精神6、多元融汇,气象开阔——兼容特性与现代意识(一)岭南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成1、封闭而又开放:岭南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1)何谓岭南?五岭以南,又称岭外、岭海、岭表。《史记·张耳传》:“秦南有五岭之戍。”站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来看岭南:从中原地区看,称为岭外;从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称为领表。九州之外的岭南:1、《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2、位于传统模式之外,特力独行,渐进发展。岭南山海地貌结构:北部——山地:古文化蕴育于石灰岩溶洞;文化屏蔽效应中部——三角洲平原:岭南文化演进的良好舞台(优越农业生态环境、肥沃土壤、动态推进下的土地增生)南部——广阔南海:对外交流的便利海上丝路;开拓精神第二讲:文化板块与岭南文化的特性(一)岭南原始文化特征:1、原生性——原始的岭南文化植根于岭南地域,有其独特的发展序列。2、独立性——原始的岭南文化由于地域的关系,使得其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3、滞后性——与同期的北方中原文化相比,岭南文化有较为明显的发展滞后性。4、差异性——岭南原始文化有别于中原文化,就算在其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二)中国文化的三大板块与岭南文化:1、中国文化三大板块:农耕文化区、草原文化区、海洋文化区(含吴越文化、闽台文化和岭南文化)2、海洋文化的基本要素:A)舟楫之便带来的商业文明;B)开垦与移民:具有包容性的移民族群结构。3、岭南文化:指岭南人在岭南地区创造的风格鲜明的地域文化。(三)地理位置与岭南文化特性:1、岭南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使其既封闭又开放,孕育独特地域文化体系。2、岭南文化特征:移民性、商业性开放性、兼容性、世俗化。2第三讲:岭南民系源流——百越民族与岭南民系(一)纷繁融汇的百越人1、百越又称为百越族,是古代中国南方和古代越人有关的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越)、诸越。古代常泛指南方地区。2、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是“人”的意思。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百越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3、《汉书·地理志》有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二)南越1)南越族是古越族的一支。在中原汉族大量迁移到岭南以前,南越族一直是岭南地区的土著居民和主体民族。“越”是古代江南土著称呼“人”的语音,越与粤通,南越即是“南人”的意思。(2)南越族是一个独具浓厚文化特色的古代民族,聚居于岭南,主要分布于珠江流域和韩江流域。随着中原人的持续大规模南迁,土著的南越族与汉族长期杂居,多数土著居民逐渐与汉族融合,最终被汉化。(3)南越人的特征:(一)习于水性,善于用舟。(二)流行断发文身、拔牙之俗。(三)喜食蛇蚌贝蛤之类。(四)干栏式巢居。(五)越人有猎头,食人之风。(六)南越人有信鬼、鸡卜之俗。(三)西瓯(1)西瓯又叫西越,出现于秦代。(2)《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称:“蛮夷中,西有西瓯,众半羸,南面称王;东有闽粤,其众数千人;亦称王”。这是西瓯一名见于史籍之始。《郡国志》“郁林,西越也”《寰宇记》:“郁林……即古西瓯居”。晋人郭璞注《山海经》说:“瓯在闽海中,郁林郡为西瓯”。《旧唐书·地理志》载:“贵州(今广西贵县)郁平县,古西瓯、骆越所居”。(四)骆越(1)骆越的称谓源于“雒田”(骆田),是因当地土著居民垦食“雒田”和岭南地区多“骆田”而得名。由于土地有雒田,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而治理这些骆田的又分别为骆王、骆侯、骆将,因而把垦食雒田的越人称为骆越。“越”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的语音,越与粤通,越是“人”的意思,骆越即“骆人”之意。(2)《交州外域记》记载:“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骆民。设骆王,骆侯、主诸郡县”。三、岭南地缘与岭南民性(一)商业精神与价值取向(二)海洋赋予与开拓精神(三)务实观念与世俗倾向(四)边缘文化与独特个性第四讲:吸纳与渐进——岭南文化的发展脉络岭南文化的内在肌理:1、异质性2、独特性3、边缘性一、宏观视野下的岭南文化:1、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主体的另一面。2、岭南文化在它的渐进发展中,逐渐由弱变强,由隐性文化走向显性文化,对中华整体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要深入理解岭南文化,应从开放、融会的层面去探究,从其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去把握。4、岭南文化善于吸纳融汇新的文化元素,甚至是许多西洋的文化元素,然而,岭南文化却3仍坚持传统中华文化的独立性及其自身海洋文化的独特性。二、缺席的他者——番禺期的岭南文化(一)缺席之域:1、番禺期的岭南是“化外之地”2、番禺期的岭南是蛮夷之地3、番禺期的岭南是不便之地(二)缺席之势:1、中原文化是主流文化,岭南文化是非主流文化2、中原文化是强势文化,岭南文化是非强势文化3、中原文化是显性文化,岭南文化是非显性文化(三)缺席之本:1、岭南文化是海洋文化,有别于中原的农耕文化,在当时仍处于隐性发展状态。2、岭南文化是蓝色块文化,具有异质性、独特性、边缘性等海洋文化特征。三、汉化的定型——广信期的岭南文化(一)汉化之基1、军事之基:汉武帝平定岭南(南越)2、政治之基:岭南治所的北移即:由番禺(今广州)移至广信(今梧州、封开一带)广信:“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此地为贺水、漓江汇合流入西江处。3、思想、文化之基:(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思想。(3)处于强势的中原农耕文化4、生产、科技之基:(1)生产力的高度发达(2)科学技术水平普遍较高(二)汉化之形:1、岭南经学的开创与发展如:三陈祖孙;陈钦、陈元、陈坚卿。陈钦(著)《陈氏春秋》2、士燮游学京师。3、其他文化活动活跃4、丧葬汉化化5、汉越杂合,粤语形成。四、海外的激活——广州期的岭南文化(一)士燮家族与广州之名三国吴王孙权于公元216年,在士燮死后采纳吕岱建议,将交趾(交州)的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置广州。(二)海外文明与岭南文化1、广州海贸与岭南商业文化(1)隋唐贸易与蕃坊商贸(2)广州商贸与“支那”之名。外国人称当时的“长安”为摩柯支那(梵文Mahacina)——即“大中国”之意。称广州为“支那”(Cina),即“中国”。2、佛教东传与岭南文化(1)南朝统治者喜僧信佛。当时的广州,寺院兴盛,僧侣云集。广州四大名寺:光孝寺(三国东吴大儒士虞番死后兴建)、六榕寺(南朝梁武帝时兴建)、海幢寺(五代时称为“千秋寺”)、华林寺(南朝梁武帝时兴建)。Eg:昙摩耶舍、在广州光孝寺开坛讲经。波罗末陀(真谛大师)在光孝寺研究、翻译佛经并传播佛法达12年之久。Eg:达摩菩提从广州登陆,进入中国。有诗为证“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2)盛唐时期,佛教更是进入了中国的普通民众生活,成为盛世太平的一种催化剂。五、身份的正名——国运衰落期的岭南文化(一)珠玑传说与汉民认同观念1、珠玑传说与广府民系的岭南开基42、实用的理性:后儒社会与汉民的文化自尊3、珠玑巷的圣化与广府汉民身份、文化的认同(二)珠玑巷期与汉民色彩的心理强化1、珠玑巷传说与广府谱牒的丰富与再造2、传统的增补:谱系源珠玑,为广府汉民的血统正名六、现代的飞跃——穗港期的岭南文化(一)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重心的南移(二)广府文化:近现代中国当之无愧的主角(三)广府文化中心,穗港两个基本点的确立:(一)广州:文化的积淀,民俗的传承(二)香港:时代的召唤,发展的选择第五、六讲:岭南思想文化的发展一、岭南思想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演进脉络(一)汉越杂处,交汇融合:岭南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1、迥异中原——海洋文化的思想根底2、融汇中原——汉化的思想补充(二)开合、吸纳、变革,成己之风:岭南近现代思想的发展1、开合的思想理念2、吸纳的思想行为3、变革的思想内核二、岭南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内质特征:1、崇尚自然观念。主张一切顺乎自然,人的发展,也就是历史的发展,是与自然同步的,人作为自然的产物,理应是大自然的一个“自在之物”。顺乎自然之必然,人才能得到个体的自由与发展。由道学所衍生出来的道教,也因为岭南具有适合其生长的土壤,而得以蓬勃发展。葛洪南来到罗浮山修道炼丹,也正是因为岭南有令他赖以生存的人文气候。2、世俗化倾向。岭南的地理与气候环境使得这里物产丰富,动植物生机勃勃,促使人们的感官享受要比理性的思考更强,推进了人们重实际,求实惠心理的发展。3、开放性机制。这里濒临南海,使得岭南具备了直通海外的交通便捷,打开了向外域学习、融会中西、变革发展的通路。最早进入中国的佛教,其初入中国的路线便是经海上丝绸之路在岭南大都会——广州登陆的。惠能对佛教禅宗思想的创新发展与全新思考,推进佛教思想中国化、世俗化的进程。三、葛洪与道教思想在岭南的成熟与定型1、玄”概念的提出与葛洪的道教思想变革提出“玄”的本体概念;在方法上,提出思玄之道和守一之道。他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眇昧乎其深也,故称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光乎日月,迅乎电驰。”2、葛洪的养气、补气说A、何谓“气”?葛洪认为元气为天地万物的最高本原,天地万物由元气而化生。葛洪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者也。”B、何谓“养气”、“补气”?关于“养气”——要求人要保养好所禀得的自然之元气,不要让其受到损耗,这样便可以让生命无限延续下去。因此葛洪说:“养生以不伤为本,要言也。”5关于“补气”——人存活于世间,常常会因为天地万物的变化,而使得人的自然之“气”会受到损害,因而,人要想得以长生,必须“补气”。如何补气,葛洪进一步提出了他的“金丹”论,即炼丹论。3、葛洪炼丹与道教的求仙、修道在《抱朴子内篇》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律融为一体,要求信徒严格遵守。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四、惠能与佛学东传后的中国化演进(一)何谓禅宗?1、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故又称达摩宗;此宗偏重于修心,以心传心,直传佛祖的心印,故又名佛心宗。达摩于北魏末活动于洛阳,倡二入四行之修禅原则,以《楞伽经》授徒。弟子有慧可,僧璨为再传。璨弟子为道信。信弟子弘忍立东山法门,为禅宗五祖。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名重一时。其中有神秀、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玉泉寺,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正宗。2、A北宗主拂尘看净之渐修。拂尘:拂去世俗烦恼,不受客观外界之影响。看净:指认识并保持心性本净。2、B南宗主张顿悟而即身成佛。认为舍离文字,直探心源,闻言当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才是修禅正途。其禅法可概言为无所住而生其心,即由定发慧。(二)惠能的禅宗理论与佛教信仰的俗化1、惠能与“梵我合一”,即“心即真如”的本体论惠能认为“梵我合一”心即是佛(求佛只能向自己的心性中求)。“直指人心,顿悟本性”,是惠能让学人直接就自己的心地上体究自心本性,而不依赖于语言文字,或其它中介性的方法或途径,一针见血,直下承当,自心即佛,这也就是所谓的识心见性,顿悟成佛。2、亲证顿悟与顿悟成佛其禅法以定慧(禅定和智慧)为本,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慧能的顿悟强调刹那间、当下觉悟,一悟即至佛地,而不需要种种繁琐的修行过程或认识手段,这正适合了中国人喜简去繁,追求解脱上的简单、方便、快速、永恒的心理。3、”凡夫即佛”理论与佛教信仰的俗化前念迷,即凡夫;
本文标题:岭南文化知识2014-2015学年2学期2015052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97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