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巢湖水污染状况及原因调查论文(总)
巢湖水污染状况及原因调查绪论:巢湖不仅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同时又是安徽境内最大的湖泊,近年来,其污染防治问题备受人们关注。每年都有大量含有氮、磷的废水排入巢湖,加上农业的面源污染,致使氮、磷等营养性物质在湖中富集。到80年代,巢湖水质不断恶化,成为典型的富营养化湖泊。至2015年,巢湖呈中度富营养状态,其中,西半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东半湖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巢湖水质的严重污染已给巢湖流域区域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严重地影响了流域地区的人居环境,制约了该地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5月,巢湖再度爆发蓝藻,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本次调研包含内容有巢湖的简要概况,巢湖水污染现状与地理环境差异,巢湖水污染原因分析。关键词:巢湖;水污染;富营养状态;防治对策。本论:一、巢湖地理环境巢湖是中国的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位于安徽省境内,是安徽省境内最大的湖泊,湖区横跨合肥、巢湖两市,属长江下游左岸水系,巢湖流域总面积133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27万亩,主要包括了巢湖市、合肥市、肥西县、肥东县、无为县、庐江县、舒城县、和县等辖区。巢湖水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入湖河流有杭埠河、南淝河、丰乐河、白山石河、派河、裕溪河等35条河流,出湖河流仅有裕溪河与长江相连,湖口距长江60.4公里。其上海口水位8.3米,湖面积达700多平方公里,湖容积为20亿立方米左右,平均水深2.9米,最大水深6.8米。1960年前巢湖没有水闸,之后在60年代,兆河闸、巢湖闸和裕溪闸相继建成,使巢湖由过水性河流型浅水吞吐湖变为人工控制水位的水库型湖泊。巢湖是流域工农业用水和生活饮用水的主要水源地,同时也是沿岸工农业排水和生活的主要纳污水体,是省会合肥市、巢湖市及沿湖各乡镇的主要饮用水源,具有蓄洪、灌溉、航运、渔业、城市供水及旅游观光等多方面功能,是沿湖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二、巢湖水质现状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目前我国的水质状况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到、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劣V类不适合饮用,基本丧失其功能性。巢湖区水质状况:巢湖水质受氮、磷营养盐与耗氧有机物的污染,全湖综合水质劣于地面V类水标准,主要是总氮、总磷超标,全湖呈富营养化状态,其中合肥市饮用水源所在地的塘西水域尤为严重。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巢湖耗氧量为18mg/L。据悉今年4月份巢湖再度爆发蓝藻,塘西水域是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据该局长介绍,超湖水的循环周期为四个月,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mm,其中5~9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5%,巢湖日排水量1000吨,耗氧量(COD)为18mg/L。由于水质的富营养化,导致湖内藻类的大量滋生,而藻类生长速度快,生命周期短。大量藻类死亡后腐烂发臭,并漂浮于湖面,遮挡阳光,是水中藻类的光合作用减弱,水中含氧量下降,从而造成大量鱼虾死亡,也给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巢湖入湖河道水质状况:据悉市环境监测部门4月份对巢湖区和9条主要环湖河流出、入湖水质进行了监测,其结果显示,在主要环湖河流中,巢湖境内的柘皋河水质优,白石天河、兆河和裕溪河水质良好。此外,杭埠河水质轻度污染,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双桥河水质污染较重。在巢湖水之中,东半湖区水质中度污染,水体呈轻度富营养状态;西半湖区水质污染较为严重,水体呈中度富营养状态。杭埠河是巢湖第一大入水河,其入湖水量占总入湖水量的55.5%,耗氧量高达12.8mg/L。南淝河是巢湖第二大如水河,也是入湖河道污染最为严重的河道之一,非离子氨超地面水III类标准13倍。三、巢湖污染原因一是大量工业废水排入巢湖,巢湖接废水污水量为五大湖之首,目前巢湖全市有大中型企业54家,有皖维高新、巢东股份、新力药业、华星化工四家上市公司。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大量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巢湖;二是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部分生活污水都是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巢湖,沿湖居民每年向巢湖排放生活污水1亿多吨;三是沿湖农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经地面径流带入巢湖,使得巢湖氮氧元素超标,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含氧量降低,形成面源污染;四是水土流失、湖岸崩塌带入大量泥沙,每年约沉积100余吨,增加了入湖氮、磷。由于泥沙淤积,湖容积逐渐减小;五是巢湖水封闭性大,湖水更新循环较慢,导致大量营养性污染物滞留湖内,生态环境失调,加速了其富营养化进程。突出反映在“迟、断、缺、混”。“迟”,即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次序未落实,城市污水管网及抽排泵站建设相对滞后。“断”,主要是不少地片污水干管未全线贯通,呈现“断头管”。“缺”,不少地方不是缺失污水干管,就是缺少污水支管。此外,缺抽排泵站,部分污水无法接入和排走。“混”,一些小区和单位开发建设时,并未建设雨水、污水两套管系,往往将污水接入城市雨水干管就近入湖,规划及设计不合理。沿湖地区过度开发,加大了对洋澜湖排污的压力。莲花山庄等一些低于城市道路的地区,开发建房后,污水无法接入城市污水干管;滨湖桥污水泵站的出水管为桥下穿湖的倒虹吸管,过水能力严重不足;城区泵站均未设计一定调节容量的前池,废水治理不达标。由于运行成本高及收费低,建成的处理设施没有实现满负荷运行,加之工艺落后,工业废水和医疗废水处理不达标。近几年,环保部门在沿湖地区推广兴建了数十座埋地式污水处理装置,但从实际使用情况看,埋地式治污未达到预期效果。洋澜湖通江出水口五丈港,长期以来河道淤塞、杂草丛生,部分沼泽化,严重影响排水能力,使湖水体丧失了流动减污功能力,成为“死水一潭”。四、巢湖水污染防治对策1.推广清洁生产,减少工业污染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及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它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产效益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理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实施清洁生产工艺将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从重点抓末端治理转变成抓源头控制、生产全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并举的道路上来。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开展清洁生产审计,是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解决工业污染的重大举措。它要求企业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的原料,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和设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或余热等进行综合利用或循环使用;采用能够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防治技术。实施清洁生产不但可以解决末端治理资金投入高、运行费用高、治理技术难度大的问题,而且改变了末端治理中环境保护措施消极、被动的局面。它可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生产过程中就可以控制大部分污染,减少污染源,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具有很高的环境效益。推行清洁生产已经成为各大企业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开展清洁生产,才能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减污增效”的“双赢”举措。2.发展生态农业,控制面源污染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针对巢湖的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根据生态农业的原理,因地制宜,科学利用和保护滨湖陆地各类土地资源,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并形成特色规模生态种养业。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与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3.兴建污水处理厂,减少城市生活污水污染污水处理是减少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的必要手段,是污水再生利用的基础,也是实现污水资源化的前提。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不可缺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用水良性循环所必不可少的环节,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开源节流、减轻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②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水环境规划、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等要求,合理确定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设施的布局和设计规模,优先安排城市污水系统的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规划设计,要根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城市地理地质环境、受纳水体功能与交换能力、污水排放量和污水再生利用等因素,选择厂址,确定建设规模、处理程度和工艺流程,力求布点合理、位置适当、规模适度。我们应根据巢湖市水文、地理、社会、经济和污水汇集状况及发展趋势,在巢湖流域总体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出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水质水量管理规划,统一考虑水在工业、农业、城镇、地表地下的输送和分配以及污水的综合利用;全面规划分区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系保护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合理确定各项水资源和水污染治理设施的位置、规划、数量和功能要求,以减少城市生活污水污染。巢湖市自建设处理量6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达到90%以上,2007年和2008年共削减COD2949.7吨。4.实施底泥疏浚,减少内源污染污染底泥疏浚是指通过物理机械运输的方法,将湖泊受污染底泥(正常湖泊沉积的表层泥土)疏挖至原先设置好的堆场(有防渗漏措施),集中堆放,以防止造成二次污染。来自工业、矿业、农业和地表径流等的污染物使巢湖水体沉积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受污染底泥在很大范围内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构成了威胁,在水体污染的外源越来越多地得到控制后,受污染水体沉积物逐渐成为水体不可忽视的重要内源污染。巢湖是一个半封闭老年性湖泊,在出入湖口地带堆积了大量污染底泥,它们不断向水体释放营养物,形成内源污染。由于水体交换不畅,每年都有大量的氮磷滞留于湖内,造成恶性循环。目前巢湖藻类生物现存量达160万吨,其中90%以上是蓝藻(微藻)。蓝藻在其生命周期结束,死亡腐烂后严重污染水体,其污染物富集于湖底表层泥土。对巢湖污染底泥适时进行疏挖,能有效减少水体自身“内源”染,即对巢湖进行清淤减肥,有效减轻富营养化程度。2000年3月-2002年3月实施了为期两年的巢湖污染底疏挖及处置一期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共计去除TN2480吨,TP1550吨,同时还去除一定的有机质和重金属,基本消除了巢湖东端巢湖市水源保护区内的底泥污染物,有效地改善了水质,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巢湖市环境监测站在工程实施期间和工程结束后对工程区水质进行了监测,充分利用历史监测资料对工程区清淤前后水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选择了几个代表性时段的水质监测数据,其中1998年5月、1999年5月和2000年3月为工程实施前监测数据,2000年11月和2001年3月为工程实施期间监测数据,2002年3月为工程结束后的监测数据。一期工程湖区水质监测项目共20项(见附表),根据巢湖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结果,巢湖工程区清淤后主
本文标题:巢湖水污染状况及原因调查论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09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