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成都大学教学院(部):经济政法学院系(教研室):马列教研室授课教师:肖良职称:副教授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学分:3学分总学时:48学时其中:讲课48学时实践学时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学科课()专业课()实践课()全校任选课()授课对象2008级XXXXXX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课程。总成绩:课堂参与占10%;平时作业、小论文占20%;期末考试占70%(闭卷考试:单项题、多项选择题、判断说理题、简述题、综合分析论述题)。教学基本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教材、参考书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3、列宁:《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注:此页针对课程整体内容进行填写成都大学教案总学时第1学时—第6学时授课内容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懂得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重点难点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正确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教学安排(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三个不同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㈠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物质条件㈡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体精神条件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五、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课后思考题】如何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中领会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思考题、课后作业【课后思考题】如何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中领会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主要参考资料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3、列宁:《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课后自我总结分析学生要求尽量理论联系实际讲课,同意教师的严格要求和训练。备注(对本章节的课堂教学需补充说明的内容)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成都大学教案总学时第7学时—第14学时授课内容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重点难点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对立统一规律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难点:1、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教学安排(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意识论㈢马克思主义运动观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㈡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㈠事物的普遍联系㈡事物的永恒发展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四、以辩证否定为特征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二、意识的能动作用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思考题、课后作业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主要参考资料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论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课后自我总结分析学生要求尽量理论联系实际讲课,同意教师的严格要求和训练。备注(对本章节的课堂教学需补充说明的内容)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成都大学教案总学时第15学时—第20学时授课内容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和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及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2、理解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重点难点重点: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难点: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教学安排(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㈠由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㈡由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及其属性㈠真理的客观性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㈢真理和谬误二、真理的检验标准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㈡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思考题、课后作业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相互关系如何?掌握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主要参考资料1、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课后自我总结分析学生要求尽量理论联系实际讲课,同意教师的严格要求和训练。备注(对本章节的课堂教学需补充说明的内容)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成都大学教案总学时第21学时—第26学时授课内容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1、把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意义。2、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3、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向学生讲清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重点难点重点: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难点: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2、“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教学安排(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改革、革命及其社会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思考题、课后作业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结合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主要参考资料1、毛泽东:《人是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课后自我总结分析学生要求尽量理论联系实际讲课,同意教师的严格要求和训练。备注(对本章节的课堂教学需补充说明的内容)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成都大学教案总学时第27学时—第34学时授课内容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重点难点重点: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3、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及本质难点:1、如何深化认识现阶段劳动价值论的新特点2、怎样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论剥削的新变化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及其本质教学安排(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第一节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二、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六、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㈠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及其源泉㈡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㈢资本积累及其后果㈣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㈤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思考题、课后作业1、货币流通与经济的关系如何?如何运用货币流通规律的理论防止通货膨胀?2、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如何运用价值规律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参考资料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商品》,第2117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l年版。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第二十章《简单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课后自我总结分析学生要求尽量理论联系实际讲课,同意教师的严格要求和训练。备注(对本章节的课堂教学需补充说明的内容)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成都大学教案总学时第35学时—第40学时授课内容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本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重点难点重点: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实质2、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难点:1、垄断利润的来源和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调控手段和实质3、如何正确全面地经济全球化的二重作用4、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教学安排(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㈠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㈡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㈢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㈣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㈡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㈢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㈠经济全球化的表现㈡经济全球化的动因㈢经济全球化的后果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㈢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㈠当代
本文标题:成都大学马克思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09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