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我国城乡关系的研究动向及其地理视角
我国城乡关系研究动向及其地理视角•一、城乡关系的内涵•改革以来,国内各学科、各领域对城乡关系日益重视,研究成果和研究视角不断增多,但对于城乡关系的内涵,尚无普遍接受的、权威的概念。城乡关系的内涵•“城乡关系是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两者关系的集中反映。”•城乡关系分为以下内涵层次:•一是地理学意义上的城市乡村区位关系;•二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工业与农业关系;•三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市民与农民关系;•四是生态学意义上的斑块与基质关系。二、城乡关系理论•城乡协调发展论•城乡一体化论、城乡融合论•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国外城乡关系的相关理论•参考叶超、陈明星.国外城乡关系理论演变及其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三、我国城乡关系的演变•(一)以农促城阶段(1949-1978)•农民和乡村对工业化和城市的支持,主要是通过提供农产品剩余(农业税、通过统购统销和剪刀差形式来提供的低价的农副产品)提供积累和降低成本;•为提高农业积累而实行的农村经济体制;在1953到1978年的25年里,国家通过严格的户籍管理、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和单一公有制下的计划招工,基本杜绝了城乡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城市化的缓慢推进•数据:1978年以前中国城市化的缓慢推进•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改革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特点: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二)城乡竞争阶段(1979-1997)•乡镇企业的发展•(三)重城轻乡阶段(1998-2003)•1978年以后,乡村支持城市的内容发生了转变:通过农民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和乡村资源(资金和土地等)来支持工业化越来越成为主体。乡镇企业的缺陷与城乡差距的扩大•乡镇企业92%分布在自然村,使我国城市化水平并未因乡镇企业发展有大的提高,相反由于布局分散,乡镇企业缺乏聚集效应,社会成本极高,企业效益下降。从1998年后,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国家绝大多数大型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都紧紧围绕城市中心展开。城乡之间的差距趋向于逐渐扩大。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发展快于城市。1978-1984年的6年间,农民每年人均收入增长16.4%,而城市每年人均收入增长8%,城乡差距缩小。但此后情况逆转,1985-2003年的18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3%,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7%,城乡差距快速扩大。从横向比,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二者是3.2:1,加上各种福利差距,实际上是6:1的关系。从纵向比,以2003年为基期,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若以平均每年6%的速度增长,要赶上目前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还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城乡差距的扩大数据数据:城乡差距扩大•1997-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695.9元,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20%;年均增长速度不到城镇居民的一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85年的1.8:1,1990年代中后期的2.5:1,扩大到2003年的3.2:1。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在住房、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教育等方面享有国家的补贴,而按照现行统计口径,农民家庭收入包括要交纳的税费以及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约为5:1或6:1.从城乡发展关系实践层面看,中国城乡呈现三种发展阶段:•一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都很高,即较高水平的城乡均衡发展阶段;•二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即城乡非均衡极化发展阶段;•三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都很低,即城乡低水平均衡发展阶段。四、城乡二元结构的建构•城乡二元结构指当今中国的社会结构存在两种对立结构,一个是由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一个是由农民构成的农村社会,而判断处于哪种结构的依据在于持有户口的类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财产、户籍、就业、福利保障、教育、住宅、粮食供给、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医疗、养老、劳动保险、劳动保护、婚姻、征兵等14种制度组成。这些制度是判断农民和市民阶层的依据,两个阶层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比较尖锐的矛盾。五、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包涵“五个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城乡布局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分工一体化;•统筹城乡基础建设,实现城乡功能服务一体化;•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实现城乡就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社会进步一体化。我国城乡关系研究内容•相关学科的城乡关系研究•城乡相互作用的研究•制度对城乡关系的影响研究相关学科的城乡关系研究•(1)在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背景下,研究城乡自然生态关系尤为重要。城乡自然生态关系是个复合概念,人类应从自然生态视角看待城乡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关系包括城乡之间的自然资源结构、自然要素组成、自然要素感知等多方面。•(2)城乡经济关系研究是重点,但研究集中在城乡差距的形成和劳动力转移的机制上,对农业发展研究不够,也没有好的思路。•(3)城乡社会、文化关系研究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大量的研究是在城乡问题凸现,特别是“民工潮”出现之后。城乡相互作用的研究•(1)城乡作用的动力机制研究较多,但从作用主体看,绝大多数局限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框架,在这个大框架下有一些细的分类。•(2)关于城乡相互作用通道研究的文献甚少,一般只在城市化、城乡规划等文献中有零星涉及。•(3)目前国内对城乡关系的演进阶段有两类划分方法。第一类从城乡作用、城市化、工农作用等角度进行理论划分,大多数倾向于三阶段,即乡村孕育城市、城乡平等发展、城市反哺农村,争论的焦点是•在第二阶段城市有没有剥削农村(笔者认为存在农村被极化这个过程,但用..剥削..未必妥当)。制度对城乡关系的影响研究•为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政策,但这种长期的不平等发展政策却违背了城乡关系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今天的“二元”结构问题。有学者认为,我国城乡不平等的深层根源在于制度层面,现有的许多制度都具有城市偏向特征。二元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以及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财政体制是我国城乡不平等的制度根源。此外,还有不平等的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等。城乡关系的地理学研究•城乡相互作用流•城乡关系的区域影响•城乡相互作用的空间模式我国城乡关系研究评述•我国城乡关系研究的贡献在于:1)各时期城乡关系研究的重点顺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总体上针对我国的二元结构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城乡发展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2)研究的重点区域顺应我国经济建设与区域开发进程,相应地从国家层面的理论研究转向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应用研究;3)多学科交叉研究(从经济学为主转向社会学、地理学、人口学、规划学等广泛参与)大大拓展了城乡关系研究的内容,也加深了城乡问题研究的深度;4)将城市和乡村研究纳入区域整体背景中,加强了研究的系统性,扩大了研究视野;5)广泛开展以城市为主体的个案研究,支持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模式,活跃了研究氛围。研究的不足之处:•1)研究尺度多限于中观层面,缺乏全球尺度和微观尺度研究;2)虽然提出了许多城乡建设的模式,但理论建树甚少,多数理论与模式具有区域特点,重复验证力不强;3)许多概念界定不清,概念的混淆带来研究的混乱,特别是在政策传达与执行中容易变形;4)城乡建设的制度问题研究重在对已有不平等制度的批判,制度建设及创新不够,缺乏操作性;5)研究多基于对统计数据的分析(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动和统计数据的缺乏,使很多研究受到限制),缺少实地调查,缺乏GIS、RS、地学分析、定量化手段支持,研究结论主观性较强;6)城乡关系的地理研究滞后于经济学、社会学研究今后的研究方向:•1)加强新技术的运用和量化研究,城乡关系的动态研究与各要素流之间的响应研究以及城乡关系监测与预警研究将成为热点;2)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内容将更多地转向社会地理学,更关注微观个人行为层面研究;3)根据我国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大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处在不同的阶段,应继续加强城乡发展模式的地域性与阶段性研究,按照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城乡关系建设模式依然是重点;4)近期应用性研究将是重点,特别是要进行新农村建设模式的试点与跟踪研究,研究的重点区域将从以城市为主转向城乡并重;5)地理学研究将在城乡关系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地理学者需要更多地分析城乡平衡发展和城镇化中的各种紧密关联因素及其本质。
本文标题:我国城乡关系的研究动向及其地理视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1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