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我国若干经济增长分析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其数据表现
我国若干经济增长分析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其数据表现许宪春内容提要在经济增长分析中,人们常常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产业部门贡献及贡献率、需求拉动及拉动率、地区贡献及贡献率,因而往往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介绍这些经济增长分析指标的标准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采用其他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同时,利用本文介绍的方法计算了这些指标在我国90年代的数据结果,并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发表在《统计研究》1999年第1期)产业部门贡献及贡献率、需求拉动及拉动率、地区贡献及贡献率是经济增长分析经常用到的指标,本文介绍这些指标的基本计算方法并描述它们在我国九十年代的数据表现。一、产业部门贡献和贡献率从生产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之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等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增量之和。产业部门贡献指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长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的增加额,产业部门贡献率指在经济增长率中各产业部门的贡献所占的份额。(一)计算方法用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t代表年度,,则t年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rt=(yt-yt-1)/yt-1(1)假设整个国民经济活动被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用yi表示产业部门i增加值,则(1)式变为rt=(yt1-yt-11)/yt-1+(yt2-yt-12)/yt-1+…+(ytn-yt-1n)/yt-1(2)其中rti=(yti-yt-1i)/yt-1(3)就是产业部门i对经济增长率rt的贡献,简称为产业部门i的贡献。它是t年产业部门i增加值增量与t-1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将(2)式两端同时除以rt,则有1=[(yt1-yt-11)/yt-1]/rt+[(yt2-yt-12)/yt-1]/rt+…+[(ytn-yt-1n)/yt-1]/rt(4)其中pti=[(yti-yt-1i)/yt-1]/rt=rti/rt(5)就是产业部门i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简称为产业部门i贡献率。它是产业部门i的贡献与经济增长率之比。将(1)式代入(5)式,则产业部门i贡献率也可用以下公式表示:pti=(yti-yt-1i)/(yt-yt-1)(6)即产业部门i的贡献率等于产业部门i增加值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国内生产总值有现价和不变价(名义值和实际值)之分,所以,经济增长率,从而产业部门的贡献和贡献率也有现价和不变价(名义值和实际值)之分。不过,在我国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中,经济增长率仅指不变价增长率,从而产业部门的贡献和贡献率也仅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指标,因此也可称为产业部门的实际贡献和贡献率。请注意,国内生产总值的现价和不变价往往是不同的,各产业部门增加值价格变化的比例也往往是不同的,从计算公式(3)、(5)和(6)可以看出,产业部门的现价贡献和贡献率与产业部门的实际贡献和贡献率往往是不同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二)应用举例及有关说明表1和表2分别为我国某连续两年按当年价格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分产业部门国内生产总值:表1: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分产业部门国内生产总值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其他服务业t-18964254234494184078781270t10202276439675264769431526表2: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分产业部门国内生产总值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其他服务业t-17595204932353313355741071t8267211735473833786351207根据表2计算,t年经济增长率为rt=(yt-yt-1)/yt-1=(8267-7595)÷7595=8.8%根据表2及公式(3)和(5),各产业部门的贡献和贡献率如下表:表3:各产业部门的贡献和贡献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其他服务业各产业部门的贡献(%)8.80.94.10.70.50.81.8各产业部门的贡献100.010.246.67.95.79.120.5率(%)根据表1计算,t年现价经济增长率为rt=(yt-yt-1)/yt-1=(10202-8964)÷8964=13.8%根据表1及公式(3)和(5),各产业部门的现价贡献和贡献率如下:表4:各产业部门的现价贡献和贡献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其他服务业各产业部门的现价贡献(%)13.82.55.81.20.80.72.8各产业部门的现价贡献率(%)100.018.142.08.75.85.120.3显然,各产业部门的实际贡献和贡献率与相应的现价指标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在经济增长分析中,由于受资料来源的限制,常常有人利用现价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部门现价增加值计算各产业部门的贡献和贡献率,即用现价贡献和贡献率代替实际贡献和贡献率。由以上实例可以看出,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在实践中,也有人利用上年各产业部门现价增加值的比重代替当年相应产业部门的贡献率,以上述比重乘以经济增长率作为各产业部门的贡献。这种做法显然也是不合适的。例如,根据表2计算,t-1年各产业部门现价增加值占现价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情况如下表:表5:各产业部门现价增加值占现价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其他服务业t-1100.028.338.54.74.59.814.2按此比重计算的各产业部门的贡献情况如下表:表6:按各产业部门现价增加值比重计算的各产业部门的贡献(%)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其他服务业t-18.82.53.40.40.40.91.2将表5、表6与表3相比可知,这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在实践中应当避免采用。以上所讲的产业部门贡献和贡献率的计算方法适用于产业部门的不同分类层次,部门分类的粗细可根据经济增长分析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我国目前经济增长分析中经常用的是三次产业和其中主要产业部门的贡献和贡献率指标。(三)九十年代我国各产业部门贡献和贡献率根据公式(3)、(5)和我国有关国民经济核算资料计算,九十年代我国各产业部门的贡献和贡献率如表7和表8所示:表7:九十年代我国各产业部门的贡献(%)年度国内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总值(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其他服务业19903.81.61.61.50.10.60.4-0.30.519919.20.65.85.30.52.80.70.41.7199214.21.29.28.21.03.80.71.02.1199313.51.19.18.20.93.30.80.52.0199412.60.98.98.20.72.80.60.61.6199510.51.07.26.60.62.30.60.61.119969.61.06.25.80.42.40.80.11.519978.80.75.85.40.42.30.60.51.2年平均10.21.06.76.10.62.50.60.41.5表8:九十年代我国各产业部门的贡献率(%)年度国内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总值(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其他服务业1990100.042.142.139.52.615.810.5-7.913.21991100.06.563.157.65.530.47.64.318.51992100.08.464.857.77.126.84.97.114.81993100.08.267.460.76.724.45.93.714.81994100.07.270.665.15.522.24.84.812.61995100.09.568.662.95.721.95.75.710.51996100.010.464.660.44.225.08.31.115.61997100.08.065.961.44.526.16.85.713.6年平100.09.865.759.85.924.55.93.914.7均从表7和表8可以看出,在我国九十年代的三次产业中,以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最大,年平均贡献率达65.7%;其次是第三产业,年平均贡献率为24.5%;第一产业的年平均贡献率仅接近10%。在第二产业中,以工业占主导地位,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接近60%,比所有其他产业部门的贡献率之和还超出近20%。二、需求拉动和拉动率需求拉动指各种最终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的增加额,需求拉动率指在经济增长率中各种最终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一)计算方法从理论上讲,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各种最终需求之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等于各种最终需求增量之和。假设有m种最终需求,用di表示第i种最终需求,将(2)式中的n换成m,yi换成di,则(2)式就变为rt=(dt1-dt-11)/yt-1+(dt2-dt-12)/yt-1+…+(dtm-dt-1m)/yt-1(7)相应地,(3)式和(5)式就分别变为第i种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率的拉动和拉动率,简称为第i种最终需求的拉动和拉动率。即第i种最终需求拉动的计算公式为wti=(dti-dt-1i)/yt-1(8)它是t年第i种最终需求增量与t-1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第i种最终需求拉动率的计算公式为qti=wti/rt=[(dti-dt-1i)/yt-1]/rt(9)它是第i种最终需求拉动与经济增长率之比。与(6)式相对应的还有qti=(dti-dt-1i)/(yt-yt-1)(10)即第i种最终需求拉动率等于第i种最终需求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在实践中,从需求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与从生产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和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往往是不同的。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一般以生产法和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为准,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与生产法和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差额记为统计误差。在这种情况下,公式(7),从而公式(8)、(9)、(10)则需要做进一步的修正。用d代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用e代表统计误差,则y=d+e(11)rt=(yt-yt-1)/yt-1=(dt-dt-1)/yt-1+(et-et-1)/yt-1(12)于是,公式(7)变为rt=(dt1-dt-11)/yt-1+(dt2-dt-12)/yt-1+…+(dtm-dt-1m)/yt-1+(et-et-1)/yt-1(13)如果将公式(8)和(9),即wti=(dti-dt-1i)/yt-1和qti=wti/rt=[(dti-\dt-1i)/yt-1]/rt分别作为第i种最终需求的拉动和拉动率,则必须考虑统计误差的拉动和拉动率,因为如果不这样做,各种最终需求的拉动之和与经济增长率不等,各种最终需求的拉动率之和不等于1。但是,这样做又会给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和预测带来麻烦,因为统计误差一项很难把握,同时也造成解释上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和麻烦,我们先考虑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简称支出法增长率)st=(dt-dt-1)/dt-1=(dt1-dt-11)/dt-1+(dt2-dt-12)/dt-1+…+(dtm-dt-1m)/dt-1(14)则sti=(dti-dt-1i)/dt-1(15)是第i种最终需求对支出法增长率的拉动,uti=sti/st=[(dti-dt-1i)/dt-1]/st=(dti-dt-1i)/(dt-dt-1)(16)是第i种最终需求对支出法增长率的拉动率。我们就把uti作为第i种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率的拉动率,把uti与经济增长率rt之积,即vti=rt×uti(17)作为第i种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率的拉动。这种计算方法实际上隐含着一种假定:统计误差全部是由最终需求产生的,各种最终需求所产生的统计误差与它们的数额成正比。采用上述处理方法之后,各种最终需求的拉动之和与经济增长率相等,各种最终需求的拉动率之和恰好等于1,避免了统计误差的影响。上述各项公式中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最终需求都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同产业部门的贡献和贡献率一样,在经济增长分析中,由于受资料来
本文标题:我国若干经济增长分析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其数据表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24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