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投资金融--金融中心建设纵览(PDF 72页)
金融中心建设纵览季刊(试刊)2007年11月第1期总1期编者按:我馆地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我馆准备在开展深层次信息服务方面作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走出传统模式,从被动提供藏书转变为主动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信息需要。考虑到陆家嘴功能区域管委会各领导层面平时工作繁忙,我们将定时提供必需的信息服务,供有关领导参阅,为他们的决策,提供参考和辅助的依据。我们从本功能区区域和本馆的实际出发,在前一段摸索的基础上,准备采取以下做法:一、方式:以《金融中心建设纵览》(暂定名)内部刊物方式,内容包含国内外金融中心、中央商务区建设的有关资料;二、编辑周期:暂定为每季度一期;三、服务对象:功能区域管委会机关主要领导层面、功能区域管委会机关相关处室领导层面、并面向社会特定需求用户及相关内外资企业;四、推送手段:除采用纸版信息刊物外,下一步还准备将相关信息资源推送到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方面,并制成相关的多媒体资料,通过网上传送,使读者能更直观的阅读。刊物的主要栏目暂设为:《要点视角》、《理论动态》、《实例分析》、《比较研究》、《新闻热点》、《金融专题》等。请将使用后的意见及时反馈给我们,进一步提高我们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图书馆二OO七年十一月来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指标体系研究(P1)l《金融市场功能与金融中心建设》国际研讨会综述(P5)l理论动态l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程及对上海的启示(P10)l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判断——基于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分析(P14)实例分析l纽约是怎样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P22)l构建南昌区域金融中心促进江西经济崛起新跨越(P24)l以创新型产权市场推动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的对策探讨(P28)l新加坡政府推动型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因素及启示(P33)l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青岛发展(P36)比较研究l大连、沈阳谁能成为东北金融中心?(P41)l区域金融中心:来自杭州的竞争与宁波的对策(P43)新闻热点l网上理财效能落后有损金融中心令誉(P48)l上海初步奠定国内金融中心地位(P49)l郑海泉:可容多个金融中心(P50)l发挥上海金融中心辐射作用中国国际金融论坛在沪开幕李蒙刘仲藜蒋以任致辞(P51)l区域金融中心500强看好成都(P52)l港力争成金融中心前三大(P53)l借力香港深圳谋划国家级金融中心(P55)金融专题lPPI、CPI走势背离或进一步提升消费、金融业(P59)l易宪容:房贷新政将改变投资者市场预期(P61)l天津人均GDP超5000美元后若干问题研究(P63)来自要点视角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指标体系研究(聂峰,《商业时代》,2007年第15期)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现状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的理论研究最早是从美国经济学家帕得森将纽约作为金融中心,研究纽约金融中心在美国和世界的影响和重要位置开始的。根据金德尔伯革关于金融中心的定义,金融中心不仅仅可以平衡私人企业储蓄和投资以及将金融资本从存款人转向投资者,而且也影响支付和地区之间存款转移。银行与金融服务中心充当了空间价值转移和交易的媒介与桥梁。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专业化的国际借贷和国家之间支付服务。金德尔伯革认为银行和高度专业化的金融中介的集聚,形成了今天的金融服务中心。欧伯瑞、戈林等从地理位置和城市发展的角度对金融中心进行研究。欧伯瑞认为,地理和时区并不是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而戈林认为,国际金融中心(IFCs)的产生源于金融中心的重要角色与金融活动的性质。国内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的大规模研究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开始的,理论界比较有影响的有黄达(金融中心功能研究)、曾康林(金融中心发展模式研究)、姚念慈(金融中心业务研究)、谢平(国际金融中心类别研究)、张幼文(国际金融中心历史研究)、干杏娣(国际金融中心环境研究)、杜洵诚(国际金融中心制度研究)等。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性体系综合指标体系: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GDP增长率/人均GDP)、贸易密度(进口占GDP比重)、投资密度(FDI流入流出占GDP比重)、经济政策环境(经济稳定性/国家信用评级/政府支出)等。企业环境指标体系:金融市场聚集度、商务成本、金融服务、法律法规、基础设施、政府经济政策、高素质管理人才、高层生活质量等。来自金融环境指标体系:金融中介及配套机构、货币可兑换与国际化程度、金融价格的国际影响力、金融市场准入与自由度、金融监管水平、金融信息透明度、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等。风险预警与防范指标体系:分析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成因及对策。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相对滞后,形成的隐患造成了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上海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最根本原因是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风险,既有政府的道德风险,也有个人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各种担保形成的道德风险。维护上海金融体系安全在于制度建设,在于防范各级各类道德风险,要对金融危机预警体系模型可信度的理论分析。金融生态体系是个仿生概念,经济学辞典中很难找到类似术语。平常所称生态环境,主要是生物学上的概念,系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并间接地、潜在地、长期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依照这样的表述,一般事物的生态包含了系统内以及系统间各种关系的总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有机链。如果把金融看作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子系统,那么,金融生态就是由金融子系统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系统所组成的生态链,这个生态链与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发展模式分析众所周知,世界三大国际金融中心是纽约、伦敦和东京。二战后,美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作为美国国内金融中心的纽约自然地成为了资本输出地;美国经济超过了英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对外交易在全球国际性交易中居首位,而美国对外交易占其本国经济的比例并不高,这就为美国对外开放金融市场提供了前提条件,作为美国国内金融中心的纽约就自然地成为金融开放的重镇;美元也在二战结束后成为了最主要的国际清偿手段,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特殊,这决定了美国必须向非居民提供一个可以用美元投资的金融市场,纽约金融市场恰好符合条件,该市场的主要品种则为美国国债。于是,纽约便成为了能够与伦敦并驾齐驱的国际金融中心。日本东京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成为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东京能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由于:日本企业的高效率和高利润吸引了外国投资者对日本股票市场的大量投资,使东京股票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度成为全球市值规模最大的市场:日元的自由化和国际化是东京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动力,并推动了东京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成为全球最为重要的资本输出国,相应地日本于1986年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净债权国,至今仍保持这个地位。考察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过程就可以发现国际金融中心通常具有这样的来自共同特点:各类金融机构齐全、数量众多,几乎每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都是国际著名商业银行、大的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云集的地方;金融业务范围广,金融工具市场化程度高;金融运作电子化程高;资金融通的国际化程度高;金融管理制度健全,规范化程度高。各个国际金融中心通常都有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和良好的金融秩序。上海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不足“软件”基础差、中介服务弱。虽然上海的信用制度、信用意识和法律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仍较大;各种金融服务机构数量多但是质量差。金融市场的广度不够、深度不足。例如,证券交易量、交易品种较少,幅射能力差、资源配置效果不佳。货币与外汇市场也有待进一步改善。金融体制还有待改善,金融法规还不健全。首先,我国的商业金融机构从计划体制转变而来,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形成,商业金融机构仍未按现代商业金融体制建立,仍不是真正的“企业”。其次,中小金融机构比较分散、风险大,需要进一步整合、治理。其三,改革后的央行体制仍不尽如人意之外,分业监管模式中存在“空白点”。从市场参与者方看,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过分注重业务扩张,弱化了功能开发;过分注重争取优惠条件,相对轻视了自身创新能力和内控水平的提高;过分注重办公条件完善等硬件优势,对金融中心软件基础设施的投入明显不足。从市场环境看,上海金融的对外开放度与对内开放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尚待深入;金融同业公会的作用有限;货币市场建设相对滞后,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低、转换力弱;监管人员的素质与监管技术水平需要提高;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不高;金融信息化包括银行IC卡的推广进展不快;金融中介机构明显不足;高素质的金融人才严重缺乏。从政策方面看,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赖于中央政府实施一系列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政策,其中包括宽松稳定的金融政策、人民币外汇率基本稳定、外汇储备充足、外汇管制基本取消、资本允许国际流动以及优惠的税收制度和政策等。同时,我国资本项目下货币自由兑换的进程不会加速。这样,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必将受到限制。此外,按照目前的金融体制,国内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行均设北京,各总行的结算和大宗业务交易也都在北京进行,这种格局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显然是不利的。从组织方面看,金融中心的重要构造之一是有一大批商业化的金融机构。国际金融中心通常是外资银行的云集之地。上海虽然外资银行占银行总数70%左右,但其规模机构均受到很大限制,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参与度仍不高。来自鉴于目前中资金融机构的经营水平、人才、管理等均与外资金融机构有一定差距,竞争中无明显优势,近期内外资机构尚不可能大规模进入上海金融市场,这显然不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着现有金融中心博弈的挑战,客观上与上海形成不同程度的竞争关系,包括争夺资金、争夺市场、争夺人才和争夺客户。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大城市也纷纷计划建立金融中心,其中有的城市如北京本来就是国内金融中心,广州、深圳等地也都具有良好的条件。这不仅会在资金、市场、客户等方面与上海形成竞争格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上海获取金融优先权和特许权变得较为困难。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措施(一)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不仅制约上海金融市场的发展,也限制了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功能拓展。因此,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金融创新,不断推出一些新的金融产品,满足各类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与稳步发展。(二)全力打造人民币金融产品中心依托上海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走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发展之路,在中国入世、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动下,使上海首先成为投资、交易、开发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国际金融中心,并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三)推进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建设金融人才的竞争是金融竞争的核心。上海必须成为我国高级金融人才的培养、锻炼和输送基地。我们必须全面实施金融人才发展战略,加快构建金融人才高地,为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针对目前上海金融行业紧缺高级管理人才、高级资金运作及新产品研发人才的现状,必须要采取多元化、全方位造就人才的模式。既要立足于国内培养,又要适时加以引进。(四)加快金融的市场化改革金融业的发展要特别体现“市场化”,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业务、服务对象差别化定位,支持金融工具多元化、金融产品多样化、金融服务个性化,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营造中外资金融机构生存发展的和谐环境。(五)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以发挥金融中心辐射作用上海要充分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推动服务创新,不断增强对外辐射功能,进一步向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拓展服务空间
本文标题:投资金融--金融中心建设纵览(PDF 72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4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