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扬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4月阶段测试历史选修试题
2014.04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00分钟,总分为120分。答题时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务必填涂在答题卡上。第Ⅰ卷(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某学者指出:“中国史上秦以前的所谓封建,乃属一种政治制度,与秦以后的郡县制度相针对。在西洋历史中古时期有一段所谓Feudalism的时期,Feudalism则并不是一种制度,而是他们的一种社会形态。现在把中国史上封建二字来翻译西洋史上之Feudalism,便犯了名词纠缠之病。”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史秦朝以前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B.西洋历史中的封建是指一种思想潮流C.中国秦以后的社会是真正的封建社会D.中国史与西洋史没必要进行比较研究2.许倬云《西周史》记载:“西周分封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故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注:是族群间关系的重新组合),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西周分封伴随着殖民和扩张B.授民授土是西周分封的基本内容C.西周分封制推动了族群交融D.西周分封制的运作单纯依恃武力3.在一般公共场合常出现“同胞们”、“父老兄弟们”、“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用语,又如常常借用亲属称谓词来称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为“叔叔”、“伯伯”、“阿姨”等等。这些所反映现象的是A.血缘团体内部的凝聚力强固B.血缘意识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C.宗法血缘组织是生命共同体D.血缘组织与政治组织间的互动4.周代宗法制情形可从古代经典中约略窥见,如《仪礼·丧服·传》:“大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收族(按,指团结族人)者也,不可以绝”,“异居而同财,有馀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又如《礼记·曲礼》:“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材料主要表明周代早期A.血缘凝聚力受到地缘成分的影响而崩解B.宗法制的特色是父系与嫡长子继承制C.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受宗法力量支配D.丧服制度和行为规范弱化了血缘认同5.周天子掌有统治天下的权力,分封诸侯;诸侯掌有统治封国的权力,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掌有统治封邑的权力,又分封士。天子、诸侯与卿大夫的继承办法以及宗人之间的关系,周人有一套制度加以规范。对该制度评述不正确的是A.该制度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B.该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度为内核C.该制度保障了贵族权力的垄断D.该制度体现了宗统与君统的合一6.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记载:“古人言周制尚文者,盖兼综数义而不专主一义之谓……周人以尊尊之义经亲亲之义而立嫡庶之制,又以亲亲之义经尊尊之义而立庙制,此其所以为文也。”引文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江苏省扬州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测试试卷高二历史选修A.西周制度崇尚文化气息B.嫡庶之制是西周政治制度内核C.宗庙之制维系亲缘政治D.尊尊、亲亲为西周诸制之精义7.皇帝制度影响中国二千年的历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①此制度初创时用儒学神化皇权②此名词为秦始皇所创③此制度运作需有官僚制度辅佐④此制度人治色彩浓厚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8.帝国体制的顶端是皇帝,号称奉天承运,统有万民,其居住的宫室、出巡的仪卫、平时的衣着、饮食都极为讲究,在生之时还要为死后修筑规模宏大的陵墓。这里主要表明A.帝位尊崇B.帝位终身C.皇位世袭D.君权神授9.有学者认为秦代君相关系复杂,设丞相管理政务的同时,为缩小相权,立太尉以分军事于相权之外,以御史大夫来牵制相权;但秦代议事采“集议制”,丞相、公卿与博士皆可与会,又可从某种程度上限制君权。对此,下列叙述准确且全面的是A.皇权旁落,皇权运作受官僚牵制B.君臣共治,丞相权力尚能抗衡君权C.制度初创,君相之间相反又相成D.约制相权,公卿博士兼掌丞相之责10.《史记·陈丞相世家》:“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材料说明宰相A.职责明确,相权独断B.佐理国政,位尊权重C.百官之首,君相平行D.君尊臣卑,形同虚设11.钱穆称许秦代某一制度是“一种极纯洁伟大之理想,所谓平天下是也。”该制度是A.三公九卿B.皇帝制度C.郡县制度D.宗法制度12.台湾学者管东贵评价秦朝郡县制时说:“在封建制解体的过程中,一种新的‘政体细胞’开始在几个大诸侯国滋生,那就是‘县’制。循此发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终至成为推行于全国的一种新的政治制度---由皇帝专制的‘郡县制’”。这一观点认为A.县制推行延缓了封建制解体B.秦始皇顺应了制度更替的历史潮流C.县制在秦统一六国后才出现D.秦统一后封建制完全退出历史舞台13.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14.据欧阳修《新唐书·宗室列传赞》记载:“然建侯、置守……不可一概责也。救土崩之难,莫如建诸侯;削尾大之势,莫如置守宰……故王者视所救为之,勿及于敝则善矣。”这段话反映的政治主张主要是A.君王应发挥诸侯与守宰各自效能B.郡国并行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单一郡县比封建郡县更有优越性D.行省置守可以防范诸侯势力膨胀15.东汉后期,民间流传着有关察举制的歌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反映当时A.察举制正在向科举制转变B.察举的对象转向贫寒人家C.察举制严重不实、选拔腐败D.察举的对象大多德才兼备16.《宋书》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中的选官制度A.暂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B.选拔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17.《旧唐书·王起传》说:“贡举猥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及元稹、李绅在翰林,深怒其事,故有覆试之科。及起考贡士,奏当司所选进士,据所考杂文,先送中书,令宰臣阅视可否”。材料说明此时的科举A.确立了中书省掌控考试地位B.减少了世家望族的请托风气C.消除了官员结党营私的现象D.残存了豪门把控仕途的特点18.“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这表明黄宗羲A.反对实行君主制度B.指出了废除宰相的弊端C.认为君主不能世袭D.强调宰相职位应该世袭19.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20.史载明代内阁“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①协助皇帝处理国政②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③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来源:Z+xx+k.Com]④扩大了统治基础A.①②B.①③C.①③④D.②③④第Ⅱ卷(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它名。——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材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瞎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材料三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灯,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丛》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4分)(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4分)(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4分)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四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1)据材料一,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结合元朝行省图,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3分)(2)材料二、三反映元朝行省制度有哪些创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6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行省制对于现代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23.(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废除农奴制后,俄国有2250万依附俄国封建农奴主的农民获得了解放,在法律上成为有财产的自由人,同时恢复农村公社(即村社)对农民的管理。沙皇政府声称:“公社是俄国人民的特点,侵犯公社就是侵犯特殊的俄罗斯精神。”从欧俄50个省的统计数字表明:农民土地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了,1861~1870年为每俄亩29普特,1871~1880年为31普特,1881~1890年为34普特。——M·莱文《俄国农民与苏维埃政权》材料二1897年居住在欧俄的47.2%的贵族地主通过出售或出租土地等方式远离农村,移居到城市,但在1858年只有15%~20%。部分贵族通过抵押土地和出卖土地获得的资金用于商业或俄国的新兴产业。1882年在莫斯科大约有500个世袭贵族办企业和234个世袭贵族开工厂。但比较普遍的是贵族把资金投在国家债券或者铁路、银行和其他私人企业的有价证券。据1882年资料统计,正是这类投资的股息或利率成为许多莫斯科贵族大部分收入的来源。——周静《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贵族的经济状况》材料三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离土不离乡”,广泛使用强制劳动,成为俄国工场手工业的一种普遍特征。废除农奴制并不意味着农村封建关系的终结,错综复杂的传统的超经济的剥削方式在俄国庄园里继续盛行。沙皇专制政府成为自上而下的迅速工业化的发动机,使俄国的工业化表现出明显的内在矛盾性:为了募集资金,沉重的赋税负担不得不压在农民身上,而这样又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从而限制了进一步的投资。——张宗华《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历史渊源》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农奴制改革带来的变化及沙皇政府声称“侵犯公社就是侵犯特殊的俄罗斯精神”的主要目的。(4分)(2)据材料二,归纳贵族获取财富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俄国现代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4分)(3)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对农奴制改革的观点及其理由。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俄国农业生产关系变革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是什么。(4分)[来源:学_科_网Z_X_X_K]24.(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本文标题:扬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4月阶段测试历史选修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62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