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已看宋作艳2013形名搭配中一价名词的隐含,《励耘学刊》
1形名搭配中一价名词的隐含①◇宋作艳②摘要:本文以部分颜色形容词为例,考察了形名搭配中的一价名词隐含现象,找出了其中的规律,并利用生成词库理论中的类型强迫机制对这一现象做出了新的解释。关键词:一价名词;隐含;扩散性激活理论;生成词库理论;类型强迫一引言袁毓林(1994)[1]指出,一价名词是指句法和语义上有配价要求的名词,包括亲属名词(kinshipnoun)、属性名词(propertynoun)和部件名词(partitivenoun),如“爸爸”、“妻子”、“性格”、“颜色”、“头”、“尾巴”等。其共同语法特点是当它们在句法组合中出现时,通常要求另一个名词与之共现。从语义上来说,这些名词所表示的事物不能独立存在,总是依附于其它事物。比如“爸爸”总是某人的爸爸,“性格”是人的一种属性,“头”是人体的一部分,要确定其所指,必须出现另一个指人的名词。一价名词的还有一个特点是可以缺省,不出现在句法表层却不影响语义,如例(1)中的“性格”可以不出现:1.李伟性格很开朗。因为“性格”的语义已经包含在形容词“开朗”的选择特征中,而“性格”又是人的一种属性,可以由表人的“李伟”来扩散激活。这种缺省或者说隐含不限于主谓结构,定中结构也可以,即“开朗的李伟”。本文认为,从语义层面看,这类现象是一价名词的隐含;从句法表层看,是搭配的可传递性,表现在“开朗”可以与“性格”搭配,进而可以与“性格”依附的主体“李伟”搭配,一价名词是其中的桥梁,如(2)所示:2.开朗→性格→李伟是不是形容词语义里包含的所有一价名词都能隐含呢?袁文指出,形容词的选择特征有强弱之分,强特征比弱特征更容易隐含,而强弱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般来说,整体属性强于局部属性,心理属性强于物理属性,如例(3)中隐含的一般是“心里”,而不是“肚子”,因为相比之下前者是强特征:3.他非常难受。①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句法语义接口研究”(项目编号:10CYY032)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资助。②宋作艳(1978—),女,山东淄博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句法语义。2那么,这种强弱之分是否有更直观的标准呢?搭配的传递是否有层级限制呢?换句话说,是否只限于隐含一个名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选取了一个饰“雪”颜色形容词、一对饰“发”颜色形容词和一组饰“脸”颜色形容词,首先考察了这些形容词在跟名词搭配时一价名词的隐含情况,找出了其中的规律,然后从认知角度做了解释,最后利用生成词库理论中的类型强迫机制对这一现象做了全新的解释。二皑皑笔者一共找到132例①“皑皑”,从表1可以看出,与“皑皑”搭配的词语中,含语素“雪”的词语最多,占90%以上;其中“白雪”就占了67%,而“白雪皑皑”则是比较固定的搭配,有54例之多,占了40%以上;其次是与“冰”有关的;与“霜”有关的只有1例。表1:与“皑皑”搭配的词语搭配词语搭配次数百分比白雪8867%雪山86%冰雪75%积雪65%冰峰54%雪峰43%雪地22%冬雪22%雪巅11%雪装11%雪帽11%冰川11%塞野的雪11%山峰11%雪光11%早霜11%白骨11%巨石11%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2005)[2]对“皑皑”的释义:【皑皑】形形容霜、雪洁白,多用于雪:白雪~“雪”和“霜”都包含在“皑皑”的释义中。但是,只有与之搭配频率最高的“雪”才能被隐含,直接与“山峰”搭配,例如:4.这里风光旖旎,森林茂密,四周为皑皑山峰环抱,村庄银装素裹,一片洁白,环境太优美了。5.红其拉甫山口由白雪皑皑的山峰环绕,中间是一大片开阔地,喀喇昆仑公路穿行其间,一直通往中国境内。①本文的统计数据和例句都来自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3比较例(4)和例(5),一个是“皑皑山峰”,一个是“白雪皑皑的山峰”,“白雪”一隐一现,很有意思。在“皑皑山峰”中,尽管没有出现“雪”,但人们可以推断出山峰上必然覆盖着白雪,而不会认为山峰上覆盖的是霜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这是常规推理,或者说是默认推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推理,是因为“皑皑”与“雪”的搭配最多,共现频率最高,在语义上有很强的关联性,是强特征。“雪”虽然不是常规的一价名词,但与“山”、“峰”的关联也很强,表现它们的搭配在已经凝固成词——“雪山”、“雪峰”,它们之间有一种近乎“部分-整体”的关系,“雪”表现得像一价名词中的部件名词。“皑皑”与“雪”搭配,而“雪”与“山峰”搭配,所以“皑皑”可以直接与“山峰”搭配。“皑皑”与“雪山”、“雪峰”搭配(如“皑皑雪山”、“皑皑雪峰”),就是一种过渡,“雪”从被“皑皑”修饰的主体降格为“山”、“峰”的修饰成分,进而从字面上消失。而且,随着搭配的传递,搭配频率依次降低。这与扩散激活理论也是一致的,越近的语义节点越容易被激活,搭配频率自然也就越高。“白雪”既是与“皑皑”直接相关的词(以下划线标示),也是突显的语义层级(以着重号标示),搭配频率最高。6.皑皑→白雪..(88)→雪山(8)/雪峰(4)→山峰(1)可见,搭配及其出现频率会影响人们对词义的理解,影响强特征的选择以及一价名词的隐含。三饰“发”形容词:斑白与花白表2:“斑白”与“花白”搭配信息比较出现频率搭配词语头发胡子鬓头其它斑白941231;33%1;1%55;59%0;07;7%花白18222118;65%35;19%7;4%6;3%16;9%“斑白”和“花白”都能修饰“头发”,但具体的搭配不尽相同。如表2所示,与“斑白”搭配最多的是含语素“鬓”的词语,如“两鬓”、“鬓发”、“双鬓”等,有55例之多,其中“两鬓斑白”是比较凝固的结构,有29例之多,占了近三分之一,其次是与“头发”的搭配,而与“胡子”的搭配只有1例;“花白”与“头发”的搭配最多,有118例,占近三分之二,其次是“胡子”类,有30多例,占五分之一左右,与带“鬓”的词语的搭配只有7例。简单的说,“斑白”主要用来修饰“鬓发”和“头发”,“花白”主要用来修饰“头发”和“胡子”。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中,“斑白”和“花白”除了前者用于书面语外,释义完全一样,显然不够准确。【斑白】<书>形(须发)花白:两鬓~。【花白】形状态词(须发)黑白混杂:~胡须∣才四十岁的人头发都~了。“头发”是“头”的一部分,因此,“花白”可以与“头发”搭配,进而可以与“头”搭配,“头发”隐含。如:7.暮色中,母亲花白的头在微微抖动,她再也承受不了这沉重的生命的负荷了。8.传说中的黄河船工二缠子——周延才,站在她身后,中山装敞着怀,花白的平头,一手叉在4腰里,很有男子气。同样的,随着搭配的传递,搭配频率依次降低。如(9)所示:9.斑白→鬓.(55)→头*斑白的头花白→头发..(118)→头(6)花白的头“斑白”和“花白”都可以形容头发,前者却没有找到与“头”搭配的用例。因为“头发”不是“斑白”的强特征,不能隐含;却是“花白”的强特征,可以隐含。“斑白”的强特征是“鬓发”,“鬓发”首先是“头发”的一部分,然后才是“头”的一部分,说明搭配的传递受辖域(scope)(Langacker1987)[3]的限制,只有直接辖域内的词才具有搭配的传递性,“头”与“鬓发”之间已经隔了一级,因此没有“斑白的头”①这样的搭配。四饰“脸”形容词本文选取了可以与“脸”搭配的7个颜色词——“煞白”、“铁青”、“蜡黄”、“苍白”、“惨白”、“白净”和“黝黑”,从语料库中穷尽搜集了包含这些词的句子,并对这些词与名词的搭配信息进行了统计。表3:饰“脸”形容词搭配信息比较出现次数脸②脸色皮肤肤色人面色煞白6938;55%26;38%0002铁青17182;48%68;40%0006蜡黄6226;42%24;39%1005苍白996③329;33%235;24%2451173惨白22549;22%72;32%0208白净10041;41%0;0163161黝黑22843;19%15;7%3920411如表3所示,虽然这些颜色词都可以与“脸”搭配,但具体的搭配分布和频率很不相同:“煞白、铁青、蜡黄、惨白”只能与“脸”搭配,搭配频率依次降低;“苍白”、“黝黑”不仅能与“脸”搭配,而且能与“皮肤”、“肤色”搭配,尤其是“黝黑”,与“皮肤”、“肤色”的搭配与“脸”一般多;“白净”一般不与带“色”的词搭配,多与“皮肤”搭配,因为它不只表颜色,还有“洁净”的意思。此外,“苍白”、“黝黑”、“白净”还能与表示“人”的词语搭配。如:10.这位纤细苍白的姑娘身上,放射出一种母性的光芒。11.大前年,他背着一屁股债到外头打工,竟然带回个白净水灵的贵州媳妇。①“头发斑白”的意思是“头发花白”,而不是“鬓发斑白”,其中没有隐含“鬓发”,不存在传递。②“脸”指的是含有语素“脸”的词,例如“脸”、“脸庞”、“脸孔”、“脸膛”,不包括“脸色”;“人”指表人的词语。③统计中不包括“苍白无力”。512.李怀清,中等身材,魁梧,白净,憨厚中透着机敏,言谈里流露出书卷气,难怪有人说他是儒商。13.一些魁梧黝黑的大个子军人从礼堂怒气冲冲地出来,边走边吼,纷纷往一辆卡车上爬。这组形容词与各类名词的搭配关系如(14)所示:14.煞白、铁青、蜡黄、惨白→脸色/面色→脸.→人黝黑、苍白→脸色/面色→脸.→肤色→皮.肤.→人白净→皮肤脸.人搭配的传递既涉及“脸色”、“肤色”等属性名词,也涉及“皮肤”、“脸”等部件名词。一般来说,如果直接相关的词是属性名词“脸色”、“肤色”,那么搭配频率最高的词就是与之相关的部件名词“脸”、“皮肤”,说明属性名词比部件名词更倾向于隐含①。如“黝黑”与“脸”的搭配比“脸色”要多,与“皮肤”的搭配也比“肤色”要多。因为形容词不是自主词,要依附于一定的主体,也就是与之搭配的名词性成分。相比之下,属性名词比较抽象,部件名词更具体,像“书”、“人”等物体名词一样,有一定的自主性。颜色形容词离自主名词比较近,可以看成物体的自然属性,是物体的一部分,可以以一种更直接、紧密的方式与名词发生联系(Vendler1967)[4]。有意思的是,“白净”的直接关联词是“皮肤”,已经是个部件名词,但与之搭配频率最高的却是“脸”,大概是因为“脸”是人的突显部位,通常以脸识人,白净与否主要通过看脸上的皮肤来判断。“煞白”类形容词不能与表人的词搭配,而“黝黑”、“白净”、“苍白”能,一方面是因为这三个词(尤其是前两个)形容的是人的一种比较持久的属性,不会发生瞬时变化。而“煞白”、“铁青”等词多是因为恐惧、愤怒等原因造成的脸色突变,部分词后甚至可以带“了”、“着”,如:15.关于孔范文的塑像立碑工程是否应该停工下马时,新任校长就铁青了脸。16.他那宽大的脸突然沉下来,铁青着,又咬着牙,真有几分叫人畏惧。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都可以与“皮肤”搭配,与“脸”相比,作为人的一个部件,“皮肤”的整体性更强,更容易被“人”激活。涉及到属性名词,搭配的传递性可以有三级,如“黝黑”可以与“肤色”、“皮肤”、表人名词的搭配。五从类型强迫看一价名词的隐含虽然一价名词在搭配中可以不出现,但在理解时可以补出。从认知的角度,一般用扩散性激活模型(spreadingactivation)(Collin&Quillian1970)[5]来解释一价名词的隐含。意义是一个概念网络,调用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激活与之相关的其它语义节点。如“花白的头”中“头”可以激活与之相关的“头发”。①“惨白”是个例外,与“脸色”的搭配多于“脸”。6本文尝试从语义生成的角度,利用生成词库理论(GenerativeLexiconTheory)(Pustejovsky1995[6](P111)、2006[7],宋作艳2011[8])中的类型强迫(typecoercion)机制来解释一价名词的隐含。生成词库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词的意义是相对稳定的,到了句子层面,在上下文中,通过一些生成机制可以获得延伸意义。生成词库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词项的词汇语义表达,二是句法层面的语义生成机制。词项的词汇语义表达包括四个层面:论元结构、事件结构、物性结构和词汇类型结构。物性结构(qualiastructure)描写词项所
本文标题:已看宋作艳2013形名搭配中一价名词的隐含,《励耘学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76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