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市扶贫办扶贫开发专题综述
1改革开放十年·扶贫开发中卫市扶贫开发办公室2014年6月18日一、发展历程(一)、“三西”农业开发建设(1983-1993年)1983年,为了解决“贫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甘肃河西、定西地区的贫困问题,中央财政每年拨出2亿元专项资金,开创了我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先河。“三西”建设,按照“有水路走水路,水路不通走旱路,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思维。“水路”指兴修水利工程,发展灌溉农业;“旱路”指兴修梯田、压砂地、沟坝地、旱作农业;“另找出路”则是移民和劳务输出。“三西”建设时期,我市建设了固海水利工程,实施了吊庄移民,形成了以工代赈、积极扶贫、打井窖、铺地膜、修梯田等,共投入资金5600万元,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6.6元提高到356元。(二)、“双百”扶贫开发计划(1994-2000年)1994年,国务院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此为标志,中国扶贫开始进入攻坚阶段。中央决定“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七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落实中央精神,宁夏出台了“宁夏双百扶贫攻坚计划”,核心是解决南部山区近100个贫困乡镇,100万人贫困2问题。双百扶贫阶段,中卫市实施了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劳务输出、农田建设、闽宁协作。七年攻坚,国家共向中卫市贫困地区投入资金4.8亿元,实施了固海扬水,打井窖3.8万眼,造林80万亩,修建高标准农田60万亩,修路580公里。世纪之交,中卫市提前一年实现了整体解决温饱的目标。全市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面由69.9%下降到13.9%。(三)、新世纪千村扶贫(2001-2010年)2001年,中央召开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卫市扶贫开发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根据《宁夏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我市列入自治区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的贫困村146个,其中海原县115个、中宁县13个、市城区18个。自2000年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以来,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二县一区累计投入各类扶贫项目资金8.36亿元。通过坚持开发式扶贫,提高贫困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截止2006年底,全市贫困人口由2000年底的28.22万人减少到16.17万人。全市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794.90元(中宁山区546元、海原县877元、中卫市城区784元),增加到2005年底的1493元,年均增幅17.6%.(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时期(2010-2020年)建市以来,是中卫市贫困地区发生巨大变化、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中卫市在全市252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3产业扶贫、劳动力中长期培训、互助资金、生态移民、社会帮扶工作。重点解决全市22.26万人(海原171110人,中宁24892人、沙坡头区26638人)的贫困问题。其中,生态移民6.2万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中卫市贫困地区GDP达到42.7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0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长16.9%。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9亿元,是“十五”时期投资总和的2.5倍,年均增长20%。工业经济起步良好。工业经济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开工建设了一批新型工业项目,以新能源、冶金、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格局初步形成。工业园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建成占地3.5平方公里的海原工业物流园区。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6.8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08%。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了枸杞、硒砂瓜、苹果、马铃薯、小茴香、小杂粮、饲草等种植业和以清真牛羊肉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2010年,中卫市贫困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2.2亿元,基本形成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培育出“中宁枸杞”、“香山硒砂瓜”、“海原小茴香”、“夏华清真牛羊肉”等农副产品知名品牌。现代服务业明显加快。传统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74亿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2.3%,已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沙坡头旅游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海原工业物流园区已成为全区物流节点,兴仁镇物流集散中心已具雏形。民生质量不断提高。扶贫攻坚力度加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10元。通过实施农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三大工程”以及生态移民工程等扶贫项目,使6.3万农户危房危窑得到改造、8941户4.075万人搬入生态移民新村,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地区21.24万人的贫困问题。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计划生育等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加强,教育和文化社会事业取得全面发展。二、主要成就(一)抓移民开发,建成了“一台两区”新灌区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期,中共中卫县委、县人民政府强抓改革开放的机遇,在完善联产承包,企业转轨定制的同时,抓好移民搬迁,农业开发建设,提出开发南山台子和北干渠“两个十万亩新灌区”和开发沙坡头“碱碱湖”的总体思路,制定了“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的十项政策规定,鼓励国家、集体、企业、个人投资四位一体共同开发,并对县内南部山区部分不具备生存条件的村队实施了移民搬迁,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奋斗,南山台子、北干5渠、碱碱湖三个沙漠区开出总面积23万亩,人口8400多户,3.5万人(来自三省—内蒙、甘肃、宁夏十八县的县外移民3000多户,10000多人,其中:西吉移民搬迁6000人),建立行政村28个.建成10万亩现代化经果林基地一处,10万亩优质米商品粮基地一处,10000多亩现代化渔业基地一处,新开发区沟渠纵横,林果成行、鲤鲫跳跃,稻麦飘香,已彻底改变了昔日“沙丘遍地,寸草不生,免子不拉粪,野鸟不坐窝”的荒凉状况,人均收入由80年代初不足100元增加到2007年底的2600元。目前“一台两区”人们正乘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没着建设小康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进。(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了贫困地区人居环境。三十多年来按照各个不同时期党和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扶持,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了“四通工程”和“两大提高”,“四通工程”;一是加快了贫困村村道建设步伐。2007年底所有通乡镇公路基本实现了柏油路,山区行政村通等级砂砾公路;二是解决和完成了未通电自然村的通电任务,实现了村村通电、城乡同网同价;三是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07年底,沙坡头区所有行政村、自然村群众接收到广播电视节目;四是加快通讯网络的调整和建设。到2007年底全区所有山区乡村通话率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两大提高”,一是加快集镇建设,提高山区集镇化水平。发展绿色产业型、资源依托型、交通枢纽型等各具特色的小集镇,发挥其对二、三6产业的集聚功能,使商品流通、信息传递等更加快捷。结合种草养畜等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实施加快发展饲草、建筑建材、皮毛和清真牛羊肉、绿色清真食品等开发加工业。到2007年,初步建成以各市区为中心,以兴仁、宣和、永康、大战场、香山乡等集镇为骨干,其它乡镇为基础的区域城镇体系,使山区城市化水平力显著提高;二是搞好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抓好农民增收的同时,依照规划先行、示范引导、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抓好村庄规划和环境整治工作。利用自治区的扶持政策,搞好“塞上农民新居”和山区“危房、危窑改造”工程建设,突出了乡村、地方、民族特色,逐步改善了山区农民人居条件,使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三)实施了“生命工程”,解决了人畜饮水加大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地表水,大量拦蓄天上水,合理开发地下水,改造完善了关键水利设施,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为山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共完成小流域治理12处,通过建集雨场、打井、建窖、截潜引水,基本解决了山区人畜饮水困难。三十年来,沙坡头区山区累计打井62眼,建窖24200眼,做截潜引水工程75处,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工程”,使部分人饮困难的“顽症村”,彻底告别了“车拉驴驮”的状况,永康镇校育川村和常乐镇熊水村是沙坡头区二个“整村推进村”,通过市扶贫办实施截潜引水入户工程,三个自然村实现了“户7户饮用上自来水”的目标。另外,加强了对扬黄和库井灌区的节水改造,推广小畦灌溉、管灌、喷灌等节灌新技术,建设水源工程、抗旱工程和控制性骨干坝工程,形成了库坝联运体系,近三年来又实施了香山地区和香山北麓压砂地补灌工程。更新改造了南山台电灌站和其它小型扬水灌区水利设施,确保了扬灌区正常灌溉和压砂地的正常补灌。另外在加强水利工程的同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三水”,建设好“三田”(水浇地、洪漫坝地、压砂地),在降雨量相对高的乡(镇)大力发展了水平梯田,在环香山地区大力发展了压砂地,使山区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四)实施了“生态工程”,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沙坡头区山区建设上,三十多年来一贯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防治并重,注重实效”的工作方针,强化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意识,抓好生态项目工程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山区扶贫规划上实行了山、水、田、林、草、路统一规划,突出重点,以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为中心,以主要公路沿线、机关、村庄绿化为突破口,以农田防护林建设为纽带,加大了治沙造林,封山育林工作力度。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小流域治理,封(沙)山育林,天然草场改良等一系列措施,对北部风沙干旱丘陵区、中部干旱黄土丘陵区、南部半干旱山地丘陵区进行综合治理。切实保护了草原,加强对天然草场的补播改良,实行封育管理,逐步恢复天然植被。8(五)全面推进了种草养畜,大力发展了草畜产业在沙坡头区建设上,各级组织三十年来如一日始终不渝的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农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调整做为第一要务,把种草养畜作为重点,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以南山台和北干渠吊庄移民区为依托突出发展以肉牛、奶牛、多胎品种羊为主的食草型、节粮型舍饲畜牧业。以宣和镇为依托,大力发展草原牧鸡、壮大鸡产业。利用清真品牌的优势,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在山区草畜产业发展上,重点做了六个方面工作:一是全面实施了退耕还草工程,加强草原围栏封育,推行舍饲栈养,切实缓解天然草场载牧压力,使草原资源得到了休养生息,植被有效的恢复。二是大力培育了草畜产业基地,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逐步建设一批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人工饲草基地,加快天然草原的人工改良(补播)促进恢复草原植被,提高了草原生产能力。三是加快牛、羊品种改良步伐,引进了国内外优良品种,健全了良种繁育体系,提高了生产性能。建立健全了疫病防治体系,加强疫病监测和防治工作。四是积极推广了先进实用的饲养管理和快速育肥技术,大力推广饲草料加工调制利用技术。全面普及秸杆青贮、氨化、微贮饲料喂养技术,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商品率。五是围绕“十万贫困户养殖业工程”,建立规模化、规范化产业体系。努力构筑以千家万户为基础层,以专业大户、养殖园区为骨干层,以规模化、工厂化为尖端层的“畜禽产业金字塔”,把区域性优势发挥到最佳状况。六是加大了草原管护执法力9度,治理了草原“三乱”,确保了草原植被资源及其围栏设施发挥长期效益。(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上,重点建设了五个基地:一是建成了以香山为核心,辐射兴仁、蒿川等乡镇的西甜瓜生产基地,实施无公害化技术标准,打造了“香山西甜瓜”品牌,沙坡头区累计建设高标准的压砂地55.6万亩,为全市实现100万亩做了表率;二是以南山台和碱碱湖为基地发展了以高酸苹果、优质红枣为主,杂果为辅的经果林基地,目前已达到10万亩;三是以北干渠新灌区为基地,建成了十万亩“优质米”基地;四是
本文标题:市扶贫办扶贫开发专题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87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