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求职简历 > 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的困境及对策
1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的困境及对策摘要:一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程度如何,决定着其上课的程度。教师文本解读的高度,也会影响其引领学生达到怎样的高度。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们面对教学文本,在语文文本解读中会遇到困惑,需要摆脱困惑。文本解读的方法探究、原因解析俯首皆是,但是以师范生这个群体作为切入点的研究却是甚少的。本论文以师范生为对象,通过对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的困境及对策,以期对师范生有帮助。关键词: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困境;对策文本解读,是语文素养、审美标准、知识和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推理等综合素质的体现。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1]“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文本解读这一语文课堂之“根”是不能被抛弃的,文本解读对于中学语文课堂具有重要意义。反思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史,比照各种阅读教学后,笔者发现,阅读教学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上存在着极大的困惑,而这些困惑恰恰就是语文文本解读的困境。阅读教学占语文课堂的大多数课时,可是阅读的低效与无效,时至今日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课文感到“一望而知”,教师却在学生已知的话语上纠缠不休,甚至人为制造混乱,教者殚精竭虑,学者费神无补,积弊之深,百年未变。虽然多年来教学改革五花八门,花样翻新,然未能改变“语文课上和不上一个样”的普遍抱怨。[3]这就迫使我们由根部,从哲学上、从思维模式上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语文文本解读方法的探究、原因解析俯首皆是,但是以师范生这个群体作为切入点的研究却是甚少的。本论文以师范生为对象,通过对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状况的调查和分析,笔者期望师范生能够重视语文文本解读中遇到的困境,也希望对今后师范生的培养有所建议或帮助。一、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现状2本调查针对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现状进行调查,以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10级(包括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文秘教育)为对象。为了保证调查信息的真实性,此问卷为匿名调查,在此基础上要求对象真实记录自己语文文本解读的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0份,有效问卷89份,回收率90%。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进行整合以及结合相关研究,发现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着诸多困境。下面做出具体分析。在调查中发现53.9%的师范生都明确知道语文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但是出于各种因素的阻碍,师范生文本解读的情况不容乐观。影响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的因素有:表一: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影响因素及情况反映表情况反映影响因素一般较好语文素养74.2%24.7%阅读量76.4%23.6%课标熟悉度76.8%23.2%解读方法88.9%11.1%多角度解读98.4%1.6%独立解读89.7%10.3%文体意识78.7%21.3%文体知识56.8%43.2%语文形式关注度61.8%38.2%由表格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师范生对语文文本解读的实践受制于语文素养、专业知识、阅读数量、课标熟悉度、文本解读方法掌握量、文体意识、文体知识等因素。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师范生目前的语文素养偏低,不能更好的进行文本解读;师范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低下,自身的知识储备大大影响了其文本解读能力;阅读量方面师范生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课标,76.8%的师范生也只是粗略浏览过,23.2%的师范生也只达到熟悉(多看了几遍)的程度,透彻理解完全达不到;90%师范生对文本解读的方法是空白的,只是凭借已有经验在进行解读,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对于文本,师范生们都可以进行多角度的解读,但3是81.6%的师范生忽视了编者这个角度,没能充分注意到教材编排的用意,没有站在未来教师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解读过程中,师范生很少能够做到独立解读文本,对教学参考资料或网络的依赖性强;语文文本解读中还存在这样一种误区,师范生对自己熟悉的课文直接不做阅读就进行授课,对文本的阅读平均少于3遍,由此看来师范生在文本解读中有轻视文本的情况;语文教学因不同的文体而有不同的教学内容,78.7%的师范生文体意识薄弱,21.3%的师范生文体意识较强,但是对各种文体知识的熟悉度却令人担忧,56.8%的师范生对文体没能透彻的了解,只是“一般”。在文本解读中61.8%的师范生侧重于对文本内容、思想的解读,仅38.2%的师范生在解读语文文本的形式(结构、句式、标点等)。除了问卷调查得到的信息外,笔者还通过其他手段了解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的现状,如参阅文献资料、回顾自身经历以及同其他师范生交流等。二、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一)轻视语文文本解读师范生对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着轻视。熟悉的课文篇目不做任何解读,凭借原有印象和已有经验直接讲解,如朱自清的《春》,一上来就是五幅春景图的解读模式,禁锢在了权威、印象、经验中。师范生所谓的文本解读就是研究教学参考书、查阅网络资料、观看教学视频等。“架空”文本的解读,师范生在教学中更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华丽,各种课件、影片、音乐在课堂上层出不穷,创造了让学生应接不暇的课堂,却忽略了与文本的接触。师范生对文本解读的轻视成为其在语文文本解读中最典型最普通的情况。一个理科老师如果不能很好地解答一道题,那么他算不上一个合格的理科老师。因为解题是一个理科教师的基本功。同理,一个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解读一个文本,那也不能算是个称职的语文教师。相比之下,语文教师要比理科教师更为艰难,任务更为艰巨。理科教师的权威是建立在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他们的解释与认识往往是现成的、公认的、唯一的、客观的。但语文教师所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知识、情感、思想,有着独特个性创造与个性价值的文本。语文教师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学生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帮助学生获得一个多元的价值与情感的过程,就可能辜负“语文教师”这个称号。[4]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和学识对文本进行独特的领悟、探索与发现,从4而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在解读莫泊桑的《项链》时往往只说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难道“虚荣心”只是小资产阶级有吗?没有对文本做出细致解读就盲目套用已有观念,忽略了路瓦栽夫人身上特有的诚实、坚韧,滑行于文本之外,无法去发现新的知识,不经过阅读体验就妄加评论。所以师范生要充分注意到文本的价值,不要因为这是自己熟悉的文章而忽略它,也不要因为受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而抛弃文本这个根。[5]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读懂文本了吗?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作者怎样写的?等等问题都是需要从解读文本获悉的。如果师范生受已有观念的影响,那么对文本的解读将是千篇一律的。如谈到《荷塘月色》就说是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和矛盾,殊不知已受文学观念和思维方法的桎梏。[6](二)缺乏“裸读”文本的能力造成师范生“裸读”文本的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身因素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能力不强,更重要的是自身意识与素养的欠缺。(1)文体意识的模糊师范生对于文本解读出现一种自我放逐的倾向,在解读文本中过于随意,过于自由,以致语文文本解读混乱,找不到文本核心,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挖掘不够,或是不到位。[7]通过问卷调查发现78.7%的师范生文体知识掌握是薄弱的,师范生对文体的认识是如此模糊,对文体论知识知之甚微,特别是实际运用更是令人担忧。(2)“编者”换位阅读的缺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从调查结果来看,师范生对于语文文本的阅读是多角度的,但是师范生这个未来教师的群体却没有站在编者的角度去解读过,更多的只是将目光投掷于学生、教师身上。大大减弱文本价值的挖掘,换位阅读的缺失也导致了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能力的不够,并将师范生陷入语文文本解读困境之中。(3)失联于课程标准5师范生对于语文文本的解读更多的是受限于现在的身份,他们没有太多的关注语文课程标准,甚至觉得语文课程标准说了一些对的废话,并没有将其看重。所以师范生的语文文本解读中很少关注课标要求,让解读失联于课程标准,让解读排除于教学环节之外。(4)语文素养的不足在文本“重构”的过程中,师范生的语文素养、专业基础知识、阅读量、文本解读观念、知识结构、反思能力等都制约着师范生对文本的解读。在调查中发现师范生的阅读量仅有23.6%是丰富的。可想而知,在科技、网络高速发达的今天,师范生们更多的投注目光于浅阅读(如微信、微博、日志等)中,对于传统阅读越来越少,这直接影响着其对语文文本的解读。从调查结果来看,影响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还有师范生们无法离手的《优秀教案》、《教师教学用书》、《唐诗宋词鉴赏宝典》,离开了这些教学参考资料,离开了网上搜索下载课件和教学设计,师范生们对语文文本的解读就会出现片面、肤浅、错误,缺乏整体性与创造性。师范生独立的解读往往达不到预想的结果,周而复始师范生不再信任自己,他们也不想着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知识结构、阅读体验,而是依赖教参、网络,慢慢丧失掉语文文本“裸读”的能力。2、外部因素(1)师范教育中对文本解读能力的系统培养不足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能力低下跟师范生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作为师范类院校的师范生,在接受培养中缺乏系统的文本解读能力培养和训练。[8]首先,师范生的课程设置与普通中文本科无太大差别,为体现其“师范性”,不过是多开了几门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教学法的课程,而基础性的课程诸如文学概论、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精读、外国文学作品等与普通中文本科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是在这些基础性的课程中也往往侧重于理论和知识的系统讲授,比如在古代文学史的讲授当中,很多教师都侧重演绎式的讲解,把杜甫诗歌的文学特点逐条地告诉学生,然后举个别诗歌进行验证,使学生仅停留在个人印象和审美直觉的描述上,至于为什么与何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不得而知了。而不是通过归纳的形式,先分析杜甫的具体诗歌作品,然后通过分析解读得出杜甫诗歌的艺术特征。这样的教学导致师范生到中学教课时,面对具体的文本不知如何下手。6再者,高校的师范教育中,很少开设语文文本解读课程,引导学生对具体文本进行系统规范的审美解读,即使有所涉及也只是在诸如语文课程教学论的课堂中一带而过,使得一些作品选读教材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形同虚设。如此师范教育培育出来的师范生如何承担培育英才的重任呢?正如袁晓薇所直言:“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势必形成了一种技术性、工具性的僵固模式,根本谈不上什么个性化的审美感受;他们走上中学语文教学岗位后,面对诸多种类的文学作品,又如何去引导自己的学生去‘发现和建构作品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9]这给我们师范生的教育敲了警钟。(2)时代环境的影响21世纪的今天,是科技高速发达的,也是网络极具覆盖的。师范生作为时代的主体避免不了会受到时代环境因素的影响。今天的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浮躁的气息,对于学习、工作都急功近利,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感悟。这样的浮躁让我们的阅读也陷入了浅阅读,人们乐于微博阅读、微信互动、各种聊天,眼睛习惯游离在短段子间,文章稍长就没有读下去的耐心,久而久之“裸读”的能力低下了,也影响了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的能力。(三)语文形式与内容的纠结在问卷调查中发现,61.8%的师范生侧重于对内容的解读和价值判断而忽视形式的分析。侧重于对内容的解读和价值判断而忽视形式的分析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边城》被认为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对于它的价值被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10]莫怀戚的《散步》一看便知是对亲情的赞美,
本文标题:师范生语文文本解读的困境及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99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