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常宁市农广校田间课堂建设纪实近年来,常宁市为更好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常宁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认真贯彻上级精神,落实“农业专家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活动,着力打造田间课堂,为我市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作出了贡献。一、常宁市慨况常宁市地处我省中南部,湘江中游南岸。全市土地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706个村、4个办事处、73个居委会,总人口96万人,农业人口达到76.4万。是我国有色金属之乡、版画之乡和油茶之乡。二、常宁市农广校简介常宁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一所隶属常宁市教育局管理的副科级农业职业中专学校。学校坐落于繁华市区的常荫路,交通便利、环境幽静、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是一所理想的教学场所。学校占地面积23亩,教学楼、实验楼各一栋,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学生宿舍、食堂、操场、球场、跑道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学校配置了现代化教学设施,实现了网络光纤入校。目前有投影仪、摄像机、照相机、笔记本电脑、音响等培训设施多套,有一间50多台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室。学校设有办公室、教务室、财务室、培训室四个内设机构。现有专任教师49人,其中双师型教师25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12人,研究生1人,专科学历18人,中专学历18人。目前全校有大专、本科班5个,在籍学生300余人。学校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办学方针,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育方法,采用部门联合、校企联合、校校联合、校村联合,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模式,为常宁农村培养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三、开展示范样板基地建设常宁市农广校在培训中,根据省、市精神,实行一村一品、就地培训、就地转移的方针,注重实用、实效、方便群众的原则,一是整合培训基地,通过整合职教资源,将全市27个乡镇农校归口农广校统一调配管理,充分发挥乡镇农校培训优势;二是通过培训,创办示范样板基地28处,实习实训基地8个,规模较大的为油茶实训基地、葡萄基地、烟叶基地和茶叶基地。并以点带面,为服务“三农”起了积极作用。1、油茶基地。我市被中国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油茶之乡”,为发展油茶产业,常宁农广校在生产、教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盐湖镇、荫田镇、西岭镇三个乡镇创办油茶示范基地面积达40000亩,分为三园九区,其中换冠改良更新改造区2000亩、油茶低产林抚育区8000亩、油茶幼林抚育区,面积30000亩。2、葡萄基地。葡萄生产实训基地主要分布在宜潭乡塘湾村600亩、邺南村400亩、廻水湾村500亩。常宁市农广校积极引进优良品种,专业人员进村跟踪服务,并多次请湖南省农大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对种植户进行指导,使农户尝到了甜头,如塘湾村种植的九个品种,今年在湖南省农产品展销会上拿了八块金牌,产品远销海外,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先后荣获衡阳市“文明村镇”,湖南省“文明村镇”,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真正达到“家庭富,村庄美,民风淳、村民乐”总体要求。3、茶叶基地。常宁市农广校福塔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5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研发、销售、服务、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茶叶全产业链典范企业。现有固定经营地50000平方米,办公楼、厂房共18000平方米、有机茶基地3800亩,年产茶叶30余吨,茶叶年销售收入1800万元。经过研发加工的“神丝牌”福塔山岚茶、“神丝牌”雁城醉美人红茶两个系列,于2013年8月获衡阳市名牌产品,2013年12月获湖南省国际农博会金奖。为进一步做强做大福塔茶叶产业,公司计划再投资5000万元,建设五大特色产业园:即有机茶叶生产园、茶文化休闲观光园、茶叶深加工产业园、茶叶科技示范园和茶文化产业园。实现公司年产值5000万元,带动当地农户1000余户,为塔山瑶乡人民致富作出自己应尽的力量。4、烟叶基地。四、信息资源建设要想富裕农民,必先培育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培育农民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条件下农广校体系远程教育媒体资源、技术手段等优势,深入研究、努力探索,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手段和方法,整合资源,建立天网(广播、电视、卫星网络等)、地网(教育培训基地、互联网络等)、人网(师资队伍、技术服务队伍)三网合一,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内容丰富的远程教育平台。我市花大力气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打造信息化条件下的农民培育工程,常宁市农广校以此为契机,根据我市农民现状,从实际出发,做了如下工作:1、田间喇叭课堂建设。目前,基层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受基础条件、师资素质和工作经费等因素制约,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教育培训资源进村入户的问题,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运用,存在着与农民之间联系环节的脱离和断裂。大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让农民低成本、方便快捷的获取农民教育培训优质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全程教育培训服务是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关键所在。为此,我校与全市706个村支部合作,精心选择对村民有用的信息,通过各村设置的大喇叭向村民开展惠农政策宣讲,农业经济信息发布和农业技术推广。现在每天早、中、晚“村村响”广播都会按时广播。“如今,在家务农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以前种地养殖全靠传统的口传心授,现在有了广播‘村村响’这个‘万事通’,村民比请个农业技术员管用,什么时令该种什么作物,种什么养什么能赚钱,怎么种怎么样,怎样防治病虫害,他们全都清楚!”兰江乡的一名村支书高兴道。同时,我校与常宁市广播电视台合作,通过电台栏目每年播出节目365小时向全市农民宣讲致富经。。2、信息资源网站建设。2013年起,常宁市农广校与27个乡镇办事处合作开办了常宁农业科技网站。网站以中央农广校丰富的媒体资源为基础,结合我市农村的实际情况,集农业科技信息资讯发布、远程教育培训、媒体资源传播、技术咨询及推广普及等综合服务为一体,开设了农业视频、农事广播、农技文库、农家书屋、网上课堂、专家咨询等十多个栏目。,为用户提供农业惠民政策新闻,各类养殖技术、种植技术,农民致富经验视频及蔬菜水果每日价格行情,帮助农民提升综合竞争力,使农民走上适合自己发展的致富路。3、电视远程教育建设。2013年,我校在常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专门的农业科技讲师团,在常宁市电视台八点黄金时段开设15分钟的农业科技讲座,针对我市农业实际情况,搭建专家与农民互动交流的平台。在讲座内容确定方面,坚持“农民点单,专家配餐”思路,通过网络发布信息、下乡培训当面征集等方式,根据农民需求设计主题、选聘专家,使培训内容更贴近农民生产实际。三、乡村教学班建设。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的办学宗旨,充分发挥农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的优势,积极探索教育培训工作服务于建设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办法、新模式。我校建立健全办学规章制度,认真组织教学。同时完善了中专、高等教育、农民培训、财务管理等一整套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工作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其次对各层次各班次的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学员自学、面授辅导、考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保证了教学计划的顺利开展。我校做了以下工作:一是严格学员考勤制度;对学员到课情况采取课前登记,课后点名的方式,严格考勤登记。二是严格执行第一堂课制度;每期开班第一堂课我们都邀请上级领导亲自到场授课,做好引导性培训。讲述培训的意义,培训对象、培训专业、培训方法,收费标准、财政补助标准等各项政策。让学员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三是严格执行“三堂课”登记制度;为了加强培训管理,每一期培训班都确定由学校教师担任本期班的班主任,负责学员登记、台账表册的建立等各项工作,组建班委会,选出班长和班干部成员。制订《班主任职责》和《班委会职责》,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四建立公示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布培训村的名称、培训人员、培训专业、培训人数、培训时间及补助标准,真实反映受训农民的补贴标准和就业去向。五是建立培训档案制度;每一期培训都进行了正确、全面、真实地建立学员培训档案,包括培训计划、学习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教材、教学安排、授课教案、考核成绩、培训台帐等资料。六是建立跟踪回访制度;学校本着求真务实,注重后期服务的宗旨,积极开展了跟踪回访工作。通过公开培训专业教师的电话,不定期地对学员进行电话回访,和组织教师走村入户等方法,及时了解学员结业后的从业情况,收入状况,对新知识、新技术的需求意向,以及对学校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四、“三进村”工作。为满足农民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需要,达到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我校结合我市实际,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了以农业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积极推进培训教师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地与农民沟通交流,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为农民就近接受教育培训提供便利,努力帮助农民提升科技素质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了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做了以下工作:1、培训教师进村。全体教师分赴全市706个村,大力开展农民科技服务,针对各村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计划及生产中急需解决的一些技术问题,举办多种类型的新技术培训班。近年来,培训教师进村达到2000人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媒体资源进村。为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更快的踏上致富之路。我们多年来与市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部门结合,把有关的农业知识教学光盘和自开的实用技术光盘,通过制作技术转换成普通的DVD光盘6000余份,发放到农户手中,农民在空闲时间在家就可以收听、收看学习。当然通过远程教育、网络、电视、广播、光盘等媒体能学到许多知识,但平常在家自学还是主要靠课本。所以,我校在各乡镇政府的支持下,新建科技书屋560个,送科技图书118000册。丰富了农民掌握农技的途径。在农业广播、电视、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通过收听收看获取信息、知识和技术的重要途径。我们非常重视利用这一媒体促进农民学习的重要作用,每年都根据中央校和省校农业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和内容安排,及时印发通知及宣传资料,通过各种培训会、村播音室大喇叭宣传到群众,最大限度地让广大农民群众知道,并按时收听收看。3、人才培养进村。伴随着我国现代新农村建设加速以及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市农村的实用人才存在着学历总体水平偏低,结构不合理以及总量不足等问题,这已经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能够尽快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多年来,我校在人才的培养上下足了功夫。一是在重点村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中专学历教育,办中专班108个,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活动,确保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现培养的5000余人以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骨干。二是进村开办针对性的培训班,向广大群众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并根据各村不同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办法,减灾增产,助农增收。同时老师学员之间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促进,,通过这种互动参与的教授形式,启发农民,能让他们更易吸收和理解,他们记得住,才做得到,效果就好得多。现在,农民都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比以前高了。多年来,我校已在全市范围内开办这样的短期培训班306个,培养农民15000余人。五、组织保障。
本文标题:常宁市田间课堂纪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08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