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振兴计划招考公共基础知识试题
第一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哲学概述1.哲学概念哲学: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就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意识是物质派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就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表格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派别观点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意识是世界的本源,意识决定物质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即使承认变化,也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辩证法承认矛盾,并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并把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外力的作用。表格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一分歧二分歧三根本观点根本分歧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静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否认矛盾5.哲学和具体学科的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同、揭示的规律不同。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科学是以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哲学研究并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存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揭示的是某一领域、某一局部存在的特殊规律。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是: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表格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哲学具体科学研究对象整个世界某一具体领域、某一局部问题揭示的规律整个世界存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某一领域、某一局部存在的特殊规律联系1.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2.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当时社会实践发展、认识水平提高的必然产物,也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无产阶级逐步壮大起来,先后爆发了三次大的工人运动,这一系列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前人的思想成果进行了积极的批判总结。全部哲学史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学说,都未马克思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营养和素材,而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批判地汲取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辩证法、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实践,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是自然科学飞跃发展的结果。细胞学说的创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的自然科学前提,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问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证。(学生版)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特征。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引入并科学地论证了实践的观点,阐明了在实践基础上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强调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武器。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把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那种企图包括一切科学并凌驾于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的统治,把唯物主义辩证法或辩证唯物主义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五、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内涵1.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独创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从而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即中国化的哲学思想体系;2.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或基本观点同中国哲学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或基本观点为主导,以中国国情,特别是现实国情为依据,把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融为一体,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形成了一个指导中国实践活动的哲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就是一个指导中国实践活动的哲学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实践的智慧结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作用,其精华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毛泽东哲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矛盾学说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突出代表。邓小平哲学思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说实践是检验一切工作好坏的标准”和“发展是硬道理”为核心,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根本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重大发挥,是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高度发挥,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统领中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一、物质和意识(一)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即事物的一般变化。运动包含了宇宙中各种各样的变化,从简单的位置移动到人的思维活动都是运动的具体形式。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三)运动的绝对性质和相对形式从整个物质世界来看,一切都处于运动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物质运动有“静止”的状态。静止主要是指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统一的,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也是不存在的。(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马哲的基石,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①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列宁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运动观,深刻地阐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我们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六)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事物之间、事务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既是多样的又是具体的,任何一种具体联系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发展;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七)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大致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无生命的物质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的心理到人类意识。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更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产生之后,它的发展,既依赖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也依赖于它自身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意识的发展,既表现出其自身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也表现出对社会物质条件的积极的反作用。但是,它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它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反作用,仍然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制约下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反作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一切意识活动都是以人脑为载体的,是以人脑神经细胞活动的生理过程为基础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只有当客观事物的信息通过感觉器官传递到人脑中,经过人脑的加工改造以后,才会产生意识。(八)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即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人的意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开始,进而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人的意识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九)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一)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概念:质:事物成为他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质量互变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量变:表现为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加和减少,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突变。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创造条件,又开始新的量变。(二)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变化的方向和道路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其自身的辩证
本文标题:振兴计划招考公共基础知识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11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