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杜素娟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北师大版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共分3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要素和性质、全等图形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特征,它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方法,是今后进一步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本节课是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第一课时,学好了将为下节课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其他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今后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以及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提供很好的模式和方法。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2)能力目标: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3.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分析与画图验证的过程,能应用“边边边”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的过程。二、学情分析【认知基础】学生在本章前一节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了解了全等三角形基本的图形特点。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对于研究它的全等的判定有着足够的感知经验,但是也存在着如下的困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对于学生的识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此之前学生所接触的逻辑判断中直观多于抽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多于用数学语言表述。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发挥认知和操作方面的经验,为掌握规范和有效的数学思维方式服务将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关键。【活动经验基础】通过本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对三角形的边、角等相关知识进行分类。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重合、度量等手段对两个三角形进行比较,从而得到相等、全等的简单结论。这一些学习的经验将直接决定学生在本节课上的活动效果和掌握新知识的认知水平。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通过问题“至少几个条件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激发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探讨的兴趣。紧接着组织学生利用想象、剪纸、测量等手段进行验证。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合作验证,全班集中展示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可以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保障学生对相应问题的表述规范。由此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体现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的引导作用。2.学生学法:新课改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3.教学用具:刻度尺,细纸条,用细纸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相关多媒体课件。四、设计说明本节课的设计中力求突出以下特点:1.设置问题,引导思维。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既能揭示课堂的教学内容,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设置了一个个的问题,把知识串联起来,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及三角形的稳定性,从而完成了本节的教学目标。2.自主探索,训练思维。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不能把知识的结果强加给学生,而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本节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的特点。尤其在难点的突破过程中,一方面体会分类讨论方法,确定探索的方向,另一方面设计学生动手画图、剪切等活动,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3.合作交流,激活思维。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引导学生交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两次组织学生分组学习,相互交流,使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思维更活。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在全等三角形中,我们可以找到六对相等的对应元素,那么反过来,是否一定要六个条件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条件能不能尽可能的少呢?一个条件行吗?两个条件、三个条件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引课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力求创设一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为疑问是建构教学的起点,它可以提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在问题的情境中发现,有利于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二)实验操作,探索新知探索1:只给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时,大家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下列三角形:只给定一边:只给定一个角:.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得出:只有一个条件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画图验证。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探索2: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两条边、两个角、一边一角)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做一做:①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7cm、9cm。②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60°和50°。③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60°,一条边为7cm。先让学生讨论有几种情况,体会分类讨论的必要性,学生得出有三种情况,然后把学生分为三组,每组分别去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再让各组学生展示学生所画的三角形,并交流解决的方法及获得的结论。小组一:解决问题①、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7cm、69cm,所画出的三角形不全等.小组二:解决问题②,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50°,画的三角形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样.(多媒体演示)结论:这两个三角形不能重合,即不全等.小组三:解决问题③、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60°,一条边为7厘米.画出的三角形几乎都不一样。(多媒体演示)结论:这三个三角形不全等.最后得出结论:有两个条件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感受反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探索3: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三条边、三个角、两边一角和两角一边)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三条边和三个角这两种情况。做一做:①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40°,60°,80°。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②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8cm、12cm和13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引导学生画图、观察,比较各小组的三角形是否全等。在已知三条边画三角形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他们还缺少做出三角形的经验,因此可鼓励他们用相应长度的细纸条来摆出三角形。再把所摆的三角形画在硬纸板上,剪下来,全部摞在讲台上,全班几十个三角形形成了一个高高的三棱柱。学生看着讲台上的三棱柱,心中充满了自豪。引导学生看着我们的成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这些三角形全等。接着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得出结论: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就是判别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之一,可简写为“边边边”或“SSS”如图在△ABC和△DEF中∵∴△ABC≌△DEF.(SSS)教学说明:本章作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章节,证明有其重要作用。虽然在初二有《证明二》继续完善学生使用几何符号进行全等三角形判定的表述内容,但是对初一学生来讲进行最基本的证明叙述的训练还是有必要的。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思想,通过画图、观察、比较这些动手实践的活动中进行推理、交流,在条件由少到多的过程中逐步自主探索出最后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体会了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三)应用知识、体验成功1、例1如图,当AB=CD,BC=DA时,图中的△ABC与△CDA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答:△ABC与△CDA是全等三角形。证明:在△ABC与△CDA中∵AB=CD(已知)BC=DA(已知)AC=CA(公共边)DCBA∴△ABC≌△CDA(SSS)举一反三:你能说明AB与CD、AD与BC的位置关系吗?为什么?2.已知:AC、BD相交于点O,且AB=DC,AC=DB,那么∠A=∠D吗?为什么?答:我认为:∠A=∠D证明:在△ABC和△DCB中:∵∴△ABC≌△DCB(SSS)∴∠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ODCBA)()()(公共边已知已知CBBCDBACDCAB角2.已知:如图,A、D、B、E在同一直线上,AD=BE,AC=DF,BC=EF,那么△ABC≌△DEF吗?∠C与∠F有什么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你能说明BC与EF的位置关系吗?并证明你的结论。证明:∵AD=BE(已知)∴AD+BD=BE+BD(等式的性质)即AB=DE在△ABC和△DEF中∵)()()(已知已知已证EFBCDFACDEAB∴△ABC≌△DEF(SSS)∴∠C=∠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E=∠A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BE∥C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FEDCBA设计意图:练习1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边边边”这一全等条件的判别,同时需要归纳;求一组相等的角我们可以转化为求它们所在的三角形全等,这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四)感受生活,拓宽知识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问题:取三根长度适当的细纸条,用图钉钉成一个三角形的框架,你所得到的框架的形状固定吗?用四根纸条钉成的框架的形状固定吗?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展示成果并交流自己的收获。得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1)你能说说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2)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例子吗?(3)图(2)的形状是可以改变的,它不具有稳定性.,你如何才能使图(2)的框架不能活动,也具有稳定性?教学说明:问题(1)是借助“边边边”条件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来解释的。因为三边长度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就被固定了,因此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问题(2)可用多媒体展示三角形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例子。要解决问题(3),只需要在四边形中构建出三角形结构,这样就可以帮助其稳定。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三角形稳定性及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感受数学美。(五)总结反思,情意发展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多媒体演示:(1)知识方面:①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②三角形具有稳定性。(2)技能方面:说明三角形全等时要注意公共边的应用。(3)思想方法方面:①画图、剪切、重叠等动手操作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②分类讨论,是复杂问题明确化,简单化;③说明线段的相等、角的相等,可转化为说明三角形的全等。设计意图: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交流,由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从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加以归纳,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运用知识,积累解题经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图,为以后继续学习服务。(五)达标检测:1.已知:如图,AB=DE,BC=EF,AF=CD.(1)△ABC与△DEF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2)求证:∠A=∠D证明:(SSS)∴∠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答:我认为:△ABC≌△DEF∵AF=DC(已知)∴AF+FC=DC+FC(等式的性质)在△ABC和△DEF中∵AB=DE(已知)BC=EF(已知)AC=DF(已证)∴△ABC≌△DEF即AC=DFFEDCBA设计意图:对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对下一节课的授课及时作出调整。(七)布置作业1.课本P160数学理解1,2。2.课本P183知识技能6。设计意图:通过作业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惑的地方。板书设计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1.只给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两三角形全等。2.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3.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等,简写为“
本文标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杜素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23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