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程介绍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临床医学的一部分,是认识和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学科。本课程着重从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它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等多方面对疾病进行阐述,并简明的了解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并发症,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了解常见疾病,并对其做出初步的判断及简单的治疗。学习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一些常见的、慢性的,演变较为复杂的疾病进行适时的监控及正确的处理。同时,本课程还收集和整理了一些常见症状的处理及紧急和危重病理的简单救护原则。随着社会及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了解这些正确的救护知识及常见病简单的诊治原则已经成为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他对增进全民健康、提高全民素质具有深刻而广泛的意义。常见症状的诊疗要点第一节发热正常人体温为37℃左右(36-37℃,系指口腔温度;肛温高0.3-0.5℃;腋温低0.5℃);昼夜差别不超过1℃。凡体温高于37.6℃或日差>1℃者称发热。发热在38℃以内为低热;38℃-39℃为中等度发热;39℃以上为高热。热程在2周以内为短期发热,2周以上为长期发热。一.病因:临床上分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1.感染性发热:占首位,约近半数。各种病原体都能引起感染性发热,如病毒、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常发生于感染性疾病——·结核病:引起长期发热的结核病主要是粟粒性结核。是由肺结核病灶经血道扩散形成,可累及肝、脾、骨、肾、脑膜、腹膜、心包等。表现为粟粒大小的多发病灶。·伤寒、副伤寒:国内仍可见到,临床表现多典型,确诊要靠伤寒血清凝集反应和血培养发现伤寒杆菌。·感染性心内膜炎:原先有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突然出现长期发热,白细胞增多,进行性贫血,心脏杂音等,反复血培养可确诊。·败血症:是由于某一感染灶的病原体入血而形成的一种严重感染性病变,有时除了发热没有其它症状。病原体不同发热的热型也不同。·疟疾:由疟原虫引起,可呈长期持续发热,但有其特殊的伴随症状,确诊可作骨髓穿刺,也可作抗疟治疗观察。·腹腔内脓肿:以肝脓肿与膈下脓肿为多见,伴有其它感染症状,确诊可作穿刺或超声波检查。·胆道感染:常见胆囊炎、胆石症,可有持续性发热,伴有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同时有白细胞和碱性磷酸酶升高。·泌尿道感染:多见于已婚女性、老年前列腺肥大或有血尿病史者,常有腰部不适,尿常规异常。2.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下列几种疾病——·肿瘤性发热(约占20%):是肿瘤细胞刺激机体引起的发热。如淋巴瘤,发热是首发症状:肝癌,发热是早期的主要表现(甲胎蛋白测定);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也可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其它肿瘤都可引起长期发热。·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约占20%):是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的发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热是首发症状,后期可有关节痛及多器官功能损害;类风涅性关节炎,关节表现轻微,但有高热、复发性皮疹、淋巴结肿大、心肌炎、虹膜睫状体炎等;药物热,用药时发热,停药后热退。·其它(占10%):如甲亢、水肿是有产热增多和散热减少所引起;中暑、安眠药、中毒等是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引起;还有一些原因不明的发热。二.诊断要点:1.病史:注意发热的规律和热型,详细了解伴随症状,了解预防接种史和传染病接触史。2.体查:注意测量体温,观察皮肤色泽,有无皮疹及紫斑,检查有无心、肺、腹、肝、胆、神经系统体征。3.化验及特殊检查:需做血、尿、粪常规化验;同时根据初步印象选择特殊检查手段。如怀疑自身免疫病(狼疮、类风湿),作血沉、血清免疫学检查;怀疑肝胆疾病,做肝功能检查;怀疑肿瘤,应做x线检查、超声波、内窥镜、活组织检查等。4.治疗性试验:经多方检查仍不能确诊而疑为某种疾病,可用特效药试验治疗。如疑为结核,可用抗结核药治疗。三.治疗药点(原则):1.积极查明原因,进行病因治疗。为了不干扰热型,体温在38.5oC以上,不必做退热治疗。2.病情严重者,疑有感染而未明确感染部位者,在获得必要的试验室检查和各种采集标本后(血、尿、痰、穿刺液等),可用相关的抗生素治疗,同时也可应用激素治疗,以防止高热抽风,减轻毒血症。3.对紧急情况应给予对症处理,如①中署高热;②术后高热;⑧高热谵妄;④婴幼儿高热等,T>39oC或更高,应予以降温。降温措施包括:①物理降温——用冰水或冷水湿敷前额或大血管处,温水酒精擦浴有较好的效果,可望短期内降温。②化学降温——可适量选用退热药,如APC、安乃近、布洛芬口服或复方氨基比林、复方奎宁肌注;极度虚弱者为防止虚脱,剂量宜小。第二节头痛头痛为一常见症状,他不仅是某些疾病的主要表现,而且是某些严重疾病或慢性疾病突发的早期症候。在临床上,头痛的类型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偏头痛1.病因:复杂,可能由发作性血管舒缩障碍、生化改变、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变态反应等引起。2.诊断要点:①青春期发病,女性较多,常有家族史。②头痛呈发作性,可有先兆如闪光、暗点、半身麻木。③头痛呈搏动性.每次持续半至数小时,头痛剧时可伴恶心、呕吐。④间歇期病人完全正常。⑤头痛发作初期用麦角胺治疗多数有效。3.处理要点:①一般发作可用各种镇静剂及止痛剂.②头痛发作严重时,于发作初期即服咖啡因麦角胺1片,如无效,半小时后可再腥一片。患有严重高血压症、闭塞性血管疾病及孕妇禁用.③苯噻啶(0.5-lmg,Tid),可预防和减轻偏头痛发作。④复方羊角冲剂,一包,bid.二.血管性头痛由于血管运动失调所引起的头痛。1.病因:可由于全身感染发热、缺氧、一氧化碳中毒、贫血、血红蛋白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低血糖、高血压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引起(可能是血管收缩痉挛所致)。2.诊断要点:①头痛呈胀痛、搏动,跳动性质,无神经系统定其它体征。②根据原发疾病的临床征象作病因诊断。3.处理要点:①病因治疗。②对症治疗:各种止痛镇静剂。三.颅压增高性头痛1.病因:只要能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疾病,均可引起此种头痛,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占位性病变。2.诊断要点:①渐进性、持续性头痛。②头痛剧时可伴有喷射性呕吐,用力时头痛加剧。③可有视乳头水肿及神经系局灶性体征。④其他辅助检查(如腰穿及头颅平片等)发现有颅内压增高征。3.处理要点①病因治疗。②对症治疗:a.50%葡萄糖40-60ml,iv,bid-tid。b.20%甘露醇250ml,iv,gtt,每日1-数次。c.三氨喋啶50-100mg,tid,po。d.双氢克尿塞25mg,tid,po.四.紧张性头痛1.病因:由焦虑、忧郁、精神紧张引起,也可由头、颈、肩部的姿势不正引起这些部位的肌肉持久收缩,产生头痛。2.诊断要点:①长期慢性持续性头痛,位于两侧额部、枕后和颈项部,呈紧箍感;②局部肌肉可有按痛;3.处理要点:①病因治疗;②对症治疗——应用镇静止痛剂;③针灸、理疗。五.五官疾病及牙病引起的头痛常有五官疾病和牙痛的存在(眼部疾病——青光眼、眼眶病;耳源疾患——感染、肿瘤、耳咽管阻塞;鼻及鼻窦疾病——鼻窦炎、鼻咽癌等);处理也是一般处理手段——病因治疗;镇静止痛的对症治疗。第三节腰痛腰痛,又称腰背痛,是一种临床症状,指的是背部、腰部以及臀部的疼痛,有时尚可以放射至大腿后方。一.病因:(一)由于腹部或盆腔内脏的病变所引起——1.消化系疾病,如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及胃后壁溃疡等。2.泌尿系疾病,如肾下垂、肾结核及肾肿瘤等。3.女性生殖系疾病,如盆腔炎,子宫位置不正等。4.其他,如后腹膜肿瘤,腹主动脉瘤等。(二)由于脊柱本身的疾病或附于其上的软组织病变所引起——1.脊柱骨病,如结核,化脓性炎症,肿瘤及强直性脊柱炎等。2.脊柱骨折或附丽其上的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包括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3.脊柱先天性畸形或功能性缺陷,如脊柱侧弯、半椎体畸形。二.处理原则:对于因腹部或盆腔内脏病变所引起的腰痛,应处理用原因,对于脊柱骨病变或因畸形造成的腰痛,不同病因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未获及时治疗,使损伤未修复或反复多次的轻度损伤都可引起腰肌损伤。一.诊断要点:1.外伤史:急性损伤常有典型的外伤史,而慢性损伤常不能问出,但可能有长期处于固定姿势下工作的病史。2.疼痛的部位在背、腰及臀部,可向下肢放射;腰骶椎棘突上、棘突间、第三腰椎的横突处、骶髂关节处、髂翼下方等特定部位常可扪及压痛点,常伴肌痉挛。3.直腿高举试验大多为阴性,皮肤感觉及腱反射一般无改变。4.X线检查仅可发现脊柱曲度改变,如生理性前突消失,脊柱侧弯等。二.处理原则:治疗方法颇多,但没有一种是特效的。在不同的病人身上或在同一病人的不同阶段需选择不同的方法。1.适当的休息.急性损伤者,常需要卧床休息数天,对于慢性损伤者,可用石膏腰围固定1-2月。2.药物的选择.腰痛部位外敷伤膏;内服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七厘散,伤科七味片,三七片等。3.封闭及针灸治疗.在压痛点可用醋酸氢化考的松0.5ml加1%普鲁卡因3-5ml作封闭;压痛点不明确者,用针灸治疗更好。4.手法、推拿或理疗.适用于疼痛范围广泛者。5.慢性腰痛患者,应作体育疗法、太极拳等,锻炼背部肌肉。·腰椎间盘凸出症一.诊断要点:1.发病年龄以中年人为多见,20岁以下、50岁以上者少见,大多有外伤史。2.往往先腰痛,以后向臀部及下肢放射,在腹内压增高时(咳嗽、排便),疼痛加剧。3.脊柱常有侧弯,腰部活动受限,在L4-5或L5-S1处可有压痛,且向下肢放射,在臀部及腿后方坐骨神经处也有压痛。4.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大多为阳性。图5.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减退。6.x线检查,可见脊柱侧弯、椎间隙狭窄及骨质增生等间接征象。二.处理要点:(一)非手术治疗:1.绝对卧床休息2-4周,常可使症状缓解,以后再用石膏固定;2.骨盆牵引,重量自15Kg开始,可增加到30Kg,视反应而定;3.推拿治疗,大多数患者均可以经推拿而治愈,因此,推拿常可作为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手段。(二)手术治疗1.手术指征:①非手术治疗无效而症状严重者;②非手术治疗虽有效,但经常反复发作者;③有排尿障碍者。2.治疗方法:切除突出的髓核,以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2.骨盆牵引,重量自15Kg开始,可增加到30Kg,视反应而定;3.推拿治疗,大多数患者均可以经推拿而治愈,因此,推拿常可作为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手段。第四节晕厥是一过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短暂性意识丧失。一.病因:1.心源性晕厥:由于急性心脏排血障碍及严重的心律失常所引起。2.血管抑制性晕厥:最常见,主要是因为某些因素的刺激使小血管扩张,造成急性脑缺血所致。3.直立性低血压:由于植物神经系统疾病、手术切除交感神经或应用交感神经阻滞药后、久病虚弱的、晚期妊娠者等。4.颈动脉窦晕厥:即颈动脉窦综合症,由于衣领过紧或快速旋颈时,颈动脉窦受压过大导致。5.脑血管阻塞性晕厥:见于广泛性脑血栓形成等。6.血液或代谢因素所致的晕厥:见于过度换气、低血糖、严重贫血及缺氧。7.神经精神原因所致的晕厥:见于癔病、癫痫等。二.诊断要点:1.急性心力衰竭引起的晕厥常表现为面色苍白、紫绀、气急、颈静脉怒张等;急性血管功能不全引起的晕厥常有面色苍白明显,但无紫绀和气急等;其它心源性晕厥都伴有相对应的异常,如心脏扩大、心脏杂音、心律失常、心电图异常。2.低血压引起的的有血压降低,高血压引起的有血压升高。3.低血糖引起的有血糖的降低。4.血管抑制性常见于青少年,女性多见。发作前有情绪紧张,还伴有全身症状,晕厥数秒或数分后清醒,醒后有乏力、头痛、恶心等症状。5.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发生在突然站起的过程中。6.脑动脉粥样硬化性晕厥多发生在60岁以上老年患者,常有全身动脉硬化的诊断。7.有晕厥现象,排除其它疾病,做摇头试验即摇头运动与颈部过旋运动,若有症状或血压脉搏变化,提示颈动脉窦过敏或脑血管阻塞性病变。三.治疗要点:1.病因处理:根据不同病因进行治疗。①血管抑制性晕厥如果发生频繁,患者应避免劳累和久立。②对频发体位性晕厥可穿弹力长袜、腹带结扎,可给高盐饮食、补中益气汤、麻黄素5mg,tid,氢化可的松0.5-1mg,bid.③对颈动脉窦晕厥可用阿托品注射或服用麻黄素、异丙肾上腺素。④对高血
本文标题: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37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