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常见病讲座二第四节糖尿病一、概述: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综合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二、临床表现(1)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3)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4)消瘦(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三、病因1、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关: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异常的自身抗体损伤人体胰岛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2、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遗传因素: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肥胖:中心型肥胖病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年龄: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四、诊断糖尿病、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血糖浓度单位:mmol/l)诊断条件静脉(全血)毛细血管静脉(血浆)糖尿病空腹≥6.1≥6.1≥7.0服糖后2小时≥10.0≥11.1≥11.1糖耐量受损空腹6.16.17.0服糖后2小时6.7~10.07.8~11.17.8~11.1空腹血糖受损空腹5.6~6.15.6~6.16.1~7.0服糖后2小时6.77.87.8诊断要求的几点说明(一)确诊为糖尿病: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二)可排除糖尿病:1、如糖耐量2小时血糖7.8-11.1mmol/l之间,为糖耐量受损;如空腹血糖6.1-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均不诊断为糖尿病。2、若餐后血糖7.8mmol/l及空腹血糖5.6mmol/l可以排除糖尿病。五、治疗(一)、饮食治疗:在保证能量的供应的前提下要注意以下11点:饮食原则1、避免肥胖,维持理想且合适的体重。2、定时定量,每餐饮食按照计划份量进食,不可任意增减。3、少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4、烹调多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等方式。不可太咸,食盐摄入量6克以下为宜5、饮食不可太咸,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例如腰花、肝、肾等动物内脏类食物。6、烹调宜用植物性油脂。7、配合长期性且适当的运动、药物控制。8、经常食用含纤维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9、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份量食用,不可随意吃,以免过量吸取。10、少吃精制糖类的食物,如炼乳、蜜饯。11、增加粗粮的摄取量。(二)、体育锻炼:降低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三)、病情监测:学会自测血糖。(四)、口服药物治疗:适合轻、中症病人。(五)、胰岛素治疗:适用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晚期病人。六、预防1、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对保护胰腺功能有帮助,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一定要记住!2、防止感染性疾病;不要吃过量的抗生素。3、糖耐量不正常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可以在最大限度内防止糖尿病的发生:每年吃三个月的烟酰胺、Vb1、Vb6、甲基Vb12(弥可保)增强胰腺功能;在季节更替时吃半个月的Vc、Ve,剂量要大,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清除自由基。4、多加锻炼身体,少熬夜。第五节慢性支气管炎一、概述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出现有连续两年以上,每次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气喘等症状。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晚期炎症加重,症状长年存在,不分季节。二、病因(一)大气污染化学气体如氯、氧化氮、二氧化硫等烟雾,对支气管粘膜有刺激和细胞毒性作用。空气中的烟尘或二氧化硫超过1000µg/m3时,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就显著增多。其他粉尘如二氧化硅、煤尘、棉屑、蔗尘等也刺激支气管粘膜,并引起肺纤维组织增生,使肺清除功能遭受损害,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二)吸烟现今公认吸烟为慢性支气管炎最主要的发病因素,吸烟能使支气管上皮纤毛变短,不规则,纤毛运动发生障碍,降低局部抵抗力,削弱肺泡吞噬细胞的吞噬、灭菌作用,又能引起支气管痉挛,增加气道阻力。上海市防治慢性气管炎协作组于1972年普查了339名50岁以上者,其中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的患病率为不吸烟的2倍,前者为20.9%,后者为9.7%。另用配对方法以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和正常人各303名作吸烟习惯对比调查,慢性支气管炎组吸烟的人数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三)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病和加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据国内外研究,目前认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可能为本病急性发作的最主要病原菌。病毒对本病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分离出的病毒有鼻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粘液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感染造成呼吸道上皮损害,有利于细菌感染,引起本病的发生和反复发作。(四)过敏因素细菌致敏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的一个原因。尤其是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有过敏史的较多,对多种抗原激发的皮肤试验阳性率高于对照组,痰内组胺和嗜酸粒细胞有增高倾向;另一些患者血清中类风湿因子高于正常组,并发现重症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肺组织内IgG含量增加,提示与Ⅲ型变态反应有关系。变态反应使支气管收缩或痉挛、组织损害和炎症反应,继而发生慢支(五)其他气候变化,寒冷空气能引起粘液分泌物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减弱。在冬季,患者的病情波动与温度和温差有明显关系。老年人肾上腺皮质功能衰退,喉头反射减弱,呼吸道防御功能退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机能衰退,也可使慢性支气管炎发病增加。营养对支气管炎也有一定影响,维生素C缺乏,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维生素A缺乏,可使支气管粘膜的柱状上皮细胞及粘膜的修复机能减弱,溶菌酶活力降低,易罹慢性支气管炎。三、病理改变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病理变化如下:1、腺体增生肥大,分泌功能亢进2、纤毛上皮细胞有不等程度损坏,纤毛变短,参差不齐或稀疏脱落。3、支气管壁有各种炎性细胞浸润、充血、水肿和纤维增生。四、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在起病前有急性支气管炎、流感或肺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史。常在寒冷季节发病,出现咳嗽、咯痰,尤以晨起为著,痰呈白色粘液泡沫状,粘稠不易咳出。呼吸道感染时,症状迅速加剧。痰量增多,粘稠度增加或为黄色脓性。慢支反复发作,支气管粘膜的迷走神经感受器反应性增高,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出现过敏现象而发生喘息。随着病情发展,终年咳嗽,咳痰不停,冬秋加剧。X线征象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X线检查阳性,或仅见两肺下部纹理增粗,或呈索条状,这是支气管壁纤维组织增生变厚的征象。若合并支气管周围炎,可有斑点阴影重叠其上。支气管碘油造影,常可见到支气管变形,有的狭窄,有的呈柱状扩张,有的由于痰液潴留,呈截断状。由于周围瘢痕组织收缩,支气管可并拢呈束状。五、并发症(一)阻塞性肺气肿为慢性支气管炎最常见的并发症。(二)支气管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蔓延至支气管周围肺组织中,患有寒战、发热,咳嗽增剧,痰量增加且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X线检查,两下肺野有小斑点状或小片阴影。(三)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形成溃疡,管壁纤维增生,管腔变形。扩张部分多呈柱状变化。六、诊断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症状。在排除其他心、肺疾患(如肺结核、尘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等)后,临床上凡有慢性或反复的咳嗽,咯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至少持续3个月,并连续两年或以上者,诊断即可成立。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三个月,而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等)亦可诊断。七、治疗(一)预防为主(二)缓解期的治疗应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和预防复发为主。采用气管炎菌苗(三)急性发作期及慢性迁延期的治疗应以控制感染和祛痰、镇咳为主;伴发喘息时,加用解痉平喘药物。八、预防(1)戒烟:患者不但要戒烟,还要避免被动吸烟,烟中的化学物质引起支气管的痉挛;损伤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及其纤毛,使支气管粘膜分泌物增多,降低肺的净化功能。(2)注意保暖寒冷一方面可降低支气管的防御功能,另一方面可反射地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粘膜血液循环障碍和分泌物排出受阻,可发生继发性感染。(3)加强锻炼: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缓解期要作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心、肺的贮备能力。(4)预防感冒:有条件者可做耐寒锻炼以预防感冒。(5)做好环境保护: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第六节精神疾病一、概述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精神活动包括:认识活动(由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组成)、情感活动及意志活动这些活动过程相互联系常见的有精神分裂、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抑郁症等二、病因(一)生物因素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决定个体生物学的特征。在某些精神疾病病因中有一定地位。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某些类型等具有明显遗传倾向。遗传性这一因素能否显现,还要了解病人病前和发病时社会环境对病人影响来决定。如良好环境或减少心理因素刺激可以降低或避免发病2、性格:是先天的禀赋素质和后天的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病前性格特征与精神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巴甫洛夫经实验提出四种类型。①弱型,②强不均衡型,③活泼型,④镇静型。他认为弱型易患精神分裂症和癔症;强不均衡型易患躁狂抑郁症和神经衰弱。但他强调弱型和强不均衡型不是发病型,而是正常过度变异。3、性别和发病年龄女性由于性腺内分泌和某些生理过程的特点如月经、妊娠、分娩和产褥的影响,常可出现情感多变、冲动或抑郁、焦虑等。同时女性感
本文标题:常见病讲座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3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