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干旱区资源与评价复习资料
资源:指环境中能为人类直接利用,并带来物质财富的部分。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人力、资金、技术等).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称为自然资源。热量资源:热量是指地表或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后所产生的能量。热量资源主要是指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热量,通常以温度表示。晴天总辐射:晴天总辐射是指天空晴朗无云时到达地表的太阳总辐射。天文辐射:天文辐射是指完全由地球的天文位置,如日地距离、太阳高度、白昼长度等决定的太阳辐射,即到达大气顶界的太阳辐射。土地: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范围的地段,包括垂直于它上下的生物圈的所有属性,是由近地表气候、地貌、表层地质、水文、土壤、动植物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结果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物质系统。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现在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用的那部分土地,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水资源:广义的水资源是地球水圈内水的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大气降水参与水循环过程剩下来的陆地产水量,人们经常利用并且可以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量矿产资源:是指经过一定地质过程形成的,赋存于地壳内或地壳上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就其形态和数量而言,在当前或可以预见的将来,它们能成为经济上可以开采、提取和利用的矿产品。自然资源概念的共同点:①自然资源不是脱离生产应用而对客观物质的抽象研究的对象,而是在不同的时空组合范围内有可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②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理解不断加深,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范围不断扩大;③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所有的外界客观存在物,自然资源则是从人类的需用角度来理解这些因素存在的价值,因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密不可分,但两者的概念又互有差异。自然资源的类型地理分类:气候、水、生物、土地、矿产和海洋资源。可更新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耗竭性资源特征分类不可更新资源:如矿产资源。恒定性资源:气候资源、潮汐能、原子能等非耗竭性资源易误用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利用分类:农业资源、工业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医疗卫生资源等。2、自然资源的特点1)、可塑性和演变的不可逆性2)、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3)、自然资源的综合性和整体性4)、时空变化的不平衡性与节律性5)、自然资源的多层次性与多功能性值得注意:并非自然资源所有的功能及用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自然资源的评价原则1、以人类的利用为核心2、遵循经济规律3、遵循自然规律4、遵循区域综合性规律5、评价结果应以实用性为目标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1、我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是人口众多,最大的劣势是资源不足。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3、中国草地可利用面积比例较低,优良草地面积小,草地品质偏低;天然草地面积大,人工草地比例过小,天然草地面积逐年缩减,质量不断下降。草地载畜量减少,普遍超载过牧,草地“三化”不断扩展。4、矿产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同时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支柱性矿产(如石油、天然气、富铁矿等)后备储量不足,而储量较多的则是部分用量不大的矿产(如钨、锡、钼等);二是小矿床多、大型特大型矿床少,支柱性矿产贫矿和难选冶矿多、富矿少,开采利用难度很大;三是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5、淡水资源储备是指储存于地表和地下的可利用水量,也就是所谓的可更新水资源量。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但由于人多地广,人均占有量很少。6、自然条件优越,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起步较晚,开发能力较低。海上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难以从根本上缓解我国现阶段资源短缺的状况。7、生物资源总量大,但质量普遍较低;资源结构不尽协调;生物生产力年际变化大,季节性明显;区域分布不平衡。8、我国自然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点: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地域差异显著;受季节影响大;一些高质量的自然旅游资源往往地域偏远,开发难度大。干旱半干旱区界定将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称为干旱区,年降水量200~500毫米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干燥度大于2.0的地区称为干旱区,干燥度1.5~2.0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干旱指数P/ETP来确定干旱区界线。P表示降水,ETP表示蒸散,蒸散是用彭曼方法计算的,考虑了大气温度、风和太阳辐射。P/ETP0.03的地区为极端干旱区,0.03P/ETP0.2的地区为干旱区,0.20P/ETP0.5的地区为半干旱区。中国干旱区形成的古地理过程一、森林化(过程)时期——早第三纪湿润期二、草原化(过程)时期——晚第三纪与早更新世半干旱期三、荒漠化(过程)时期——中更新世以后干旱期古地理过程对现代环境特征的影响(1)古地理过程的进行,为现代地貌特征奠定了基本轮廊(2)第四纪以来所形成的季风环流的格局,成为控制本区气候的主要因素,现代土地干旱,降水量少,气候温和,河流稀少,地面总蒸发量大,这些特征,基本上是古气侯特征的延续。(3)由于长期干旱环境的深刻影响,植被类型较少,覆盖度很低,尤其是贺兰山以西,现代的荒漠特征与晚更新世后期保持了明显的一致性。4)由于土地的诸要素明显地受古地理过程的深刻影响,因此,土地本身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古地理过程的烙印,这主要表现在土地的一些基本特征上,如土壤中含C、N量较低,钙化现象十分突出,盐渍化普遍,地面组成物质粗粒化明显等,这些不仅是现代地理过程的产物,同时也是古地理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太阳辐射资源特点1.太阳以电磁波形式不断向外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2.太阳辐射资源主要指被地表吸收的太阳总辐射,约占到达大气顶界辐射量的51%。3.太阳辐射资源的多寡主要由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两个因素决定。4.太阳总辐射变化是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主要由太阳高度角变化决定。5.我国太阳辐射年总量,总的是东部小西部大。年内月总辐射量最低值在12月份,最大值出现在6月份。太阳辐射资源的利用: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光化转换三、太阳辐射资源的计算(一)太阳总辐射的计算主要采用经验公式:Q=Qi•F1(p)•F2(s,n)式中Q:太阳总辐射;Qi:理论太阳辐射,一般可通过天文计算公式获得或查表获得,主要包括天文辐射、晴天总辐射和理想大气总辐射三种;F1(p):大气透明度的影响函数;F2(s,n):天空晴朗程度的影响函数,其中s是日照百分率,n是云量。1、利用天文辐射计算太阳总辐射天文辐射是指完全由地球的天文位置,如日地距离、太阳高度、白昼长度等决定的太阳辐射,即到达大气顶界的太阳辐射。Q=QA(a+bs)夏半年a值的分布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减小,b值在西部地区变化不大,在东部地区自南向北增大。冬半年a值由南向北增加,b值在西部地区变化不大,在东部地区由南向北增大。2、利用晴天辐射计算太阳总辐射晴天总辐射是指天空晴朗无云时到达地表的太阳总辐射。3、利用理想大气总辐射计算太阳总辐射理想大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不含水汽、液态和固态杂质的混合气体。通过理想大气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被称为理想大气总辐射。(二)太阳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的计算翁笃鸣S′=QA(as+bs2)D=QA(an+b)式中:S′:直接辐射;s:日照百分率;D;散射辐射;n:平均云量。太阳直接辐射主要与大气透明状况有关,散射辐射主要与天空云量有关。公式中的系数a、b因地区而异,见表。太阳辐射资源的评价的指标:1、光合有效辐射(PAR)光合有效辐射是指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被叶绿素吸收并参与光化学反应的那部分太阳辐射能2、光能利用率光能利用率是指植物光合产物中贮存的能量与其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的百分比。它反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3、光合生产潜力在光、热、水、二氧化碳等外界环境条件和作物的群体结构、长势及农业技术措施等都处于最适宜状态时,由作物的光合效率所形成的群体最高产量称为光合生产潜力,亦称作物产量的理论上限。提高光能利用率:目前实际光能利用率与理论光能利用率相差很大,主要受其他环境因素(如CO2浓度,温度等)的影响。此外太阳辐射资源丰富地区往往干旱少雨。1、改善微观环境条件:调整农作物种植方式、种植密度等,改善微观环境条件,使农作物群体能够充分利用投射的太阳辐射,减少漏射、反射等损失。2、改善宏观环境条件:通过适当的人工措施,改进其它环境因子的适宜程度,如CO2含量正常,气温适宜,水分供给充足等,还可以通过培育新品种提高农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三基点温度是植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三基点温度的高低还与所处环境有关:热量资源丰富地区的三基点温度较高,反之则低。最低致死温度与最高致死温度: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则会引起植株死亡,此时温度称为最低致死温度,所造成的危害称为低温害。使植物受害致死的最高温度成为最高致死温度,此时造成的危害称为热害。热量累计指标:1.界限温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终止或转折点的温度。如日平均气温。2.生长期和无霜冻期:生长期分为气候生长期和实际生长期。气候生长期是指植物可能生长的时期,根据农事活动、农业类型等不同要求,常用界限温度期间的日数表示。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点。实际生长期是指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日期,或多年生植物从返青到枯黄之间的日期。它因作物种类、品种而异,并受环境条件如日照、温度、水分等影响。无霜冻期是指一年内终霜冻日至初霜冻日之间的持续日数。3.积温是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大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实际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与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活动积温是指生物某发育期内或生命周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有效积温是指生物某发育期内或生命周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光温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是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水分、二氧化碳供应充足,其它环境条件适宜情况下,理想群体在当地光、温资源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它实质是光合生产潜力受到地区温度条件限制后的产量。农业气象灾害:1、低温害:包括冷害、热带作物寒害和冻害。冷害是指在作物生长季出现零度以上低温时对作物的损害。热带作物寒害是指热带作物受低温侵袭,导致损伤或死亡,多发生在秋冬季节,与强烈的冷空气活动有关。冻害是指植株体温降至零度以下,受冻损伤或死亡。2、热害:包括高温逼熟和日烧。高温逼熟是指出现高温而使作物早熟,品质受到影响并减产。日烧是指强烈太阳辐射引起增温,致使植物表皮灼伤,最终因干旱缺水而死亡。气候资源特征:1、无限性与有限性。2、随时间变化的相对稳定性和波动性。3、空间分布上的有规律性和区域差异性。4、气候资源各要素之间、气候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不可替代性。气候资源评价原则:1、确定总体目标,即整体性原则。光、热、水、气四个子系统。2、因地制宜,明确优劣,即生产性原则。确定指标要有生产的针对性和实用性。3、因时制宜,减轻灾害,即主导因素原则。空气随时间空间变化量小,由此产生的生物产量差异不大,可以暂时不考虑。4、最佳综合效益,即最优化原则。评价过程在自然、技术、社会三方面达到最优化。干旱区气候资源特点:1、日照长、辐射强、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2、日温差大,热量资源独特。3、水资源极端缺乏。4、风能资源丰富。土地和土地资源的特性:(1)是自然综合体(自然n),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的地段。(2)是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时间t)(3)具有社会经济属性(制度s)(4)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经济e)(5)位置的相对不可移动性(6)面积的有限性(7)土地的永续利用性(合理利用)土地评价的概念及特点土地评价的概念:土地评价土地评价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估价土地潜力、土地适宜性、土地经济价值;最终成果通常是进行土地分等,又叫土地分等。实质: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土地评价的特点:(1)必须有特定的目的(2)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3)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4)必须综合
本文标题:干旱区资源与评价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50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