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幼儿园观察研究方法与技术教育科学学院黄娅2013.11“如果你想要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一、观察法的含义与特点二、观察法的基本原则和类型三、观察的策略(如何对幼儿进行观察)一、观察法的含义与特点(一)什么是观察法1、观察法的含义及其要素(1)什么是观察?观察是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和手段。“观”是看,“察”是分析研究,即审查、思考。观察不仅仅是我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过程,还是我们大脑积累思维的过程。(2)什么是观察法?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为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两种观察方式:直接观察——借助感官间接观察——借助仪器直接观察的优点在于没有中间环节,可以避免仪器等中介造成的误差;局限是由于感觉器官的生理功能有极限,观察能力会受到限制,另外人的感官还会产生错觉。间接观察的优点在于扩大了人的观察能力,在观察的精度、速度、范围等具有优越性。局限性是仪器并不是万无一失的,也会产生误差,从而影响观察的效果和精确度。日常观察与科学观察日常观察:每个人,只要处于清醒状态,都会时刻运用耳朵、眼睛等感觉器官接受外界信息,认识事物的特征,这就是日常观察。日常观察是对自然存在的现象的随机的、自发的感知,无一定目的和计划,也不要求严格的记录。其收集到的信息往往具有主观性、偶然性和零碎性,不能系统地说明某个问题。科学观察是有目的的对直接处于自然条件下的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搜集事实材料并加以分析从而获得对问题的较深入的认识。科学观察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具有客观性、可靠性、系统性等特点,以此区别于随意的日常观察。在自然条件下感知对象是科学观察与自然观察在方法应用上共同之处。但科学观察法与日观察法存在几点不同之处。科学观察法日常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无目的、自发进行选择特定观察对象不选择观察对象要作严格详细的观察记录不要求作严格详细的观察记录自然条件所谓“自然条件”,即对所观察的现象或行为不加以人为的控制,使它们以本来面目客观地呈现出来。教育研究中的观察属于科学观察。(3)观察的要素第一,观察者敏锐仔细准确。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宽的视野,能够从多角度看问题。第二,观察手段不再局限于肉眼观察、耳听手记,还可以通过各种摄影摄像等多种观察工具进行。第三,观察对象——人和活动应获得以下信息:环境信息——物理环境及其结构。人的信息——人的组织结构,被观察者的特征。相互关系信息——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各种相互作用关系。教育环境信息——教育的资源与组织、教学风格、课程设置等。第四,观察对象的状态应该维持在一种“真实状态”,不会因为受到外界的影响、干预或控制,而处于一种特殊的身心状态。观察者要保持真实状态下的过程结果。2.观察法最适合于幼儿,是幼教科研的最基本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研究中运用最广泛、最经常、最直接的一种研究方法。特别适用于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研究。可以单独设计运用,也可以配合其他研究方法运用。观察法尤其适用于对儿童行为反应与表现的研究,在学前教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1)观察法最尊重幼儿,不需要幼儿做出超出自身水平的反应。幼儿本身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会对一些研究方法的使用具有制约性。采用观察法,可弥补幼儿理解能力和反应方式等的局限,能观测许多用其他方法无法测量的行为。(2)幼儿不会掩饰自己,观察结果真实自然一是观察法是直接了解并客观记录幼儿的行为,所得资料较少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与成人和年龄较大的儿童比较,幼儿更少受到观察过程的影响,一般在稍经熟识的观察者(有时甚至在不相识观察者)面前仍能表现自然行为,显得旁若无人,我行我素,因而观察结果更真实自然。二是幼儿一般不像成人那样把测试看作一件严肃的事,他们还不理解在测量中需要认真作出反应的重要性,而往往是像玩游戏一样,不是把它当成正事去认真对待,故不易造成反应的不稳定或不可靠现象。(3)观察法不仅是对行为结果的考察,还可以了解行为的过程。观察法可以捕捉发展中的过程,并考察幼儿与周围事物的相互作用,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对其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此外,观察法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进一步发展有关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方面的理论观点。3.幼儿观察的意义(1)儿童自己:满足个体需要儿童希望能与周围的成人分享自己的成绩,体验他们积极地情感。(2)幼教工作者:了解儿童采取何种行为并作出决策儿童身体发育和动作发展、语言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日常生活、游戏、交往等身日了解儿童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情绪发展,发现其兴趣、动机、个性和性格等。(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专业水平观察可以加深我们对儿童发展阶段理解。(二)观察法的特点1、优点:第一,获得认识事物的真实、客观的事实材料“第一手资料”(直观、可靠、广泛)如:非语言行为;天然环境第二,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观点是否正确的重要途经“理论之所以能够成立,其根源就在于它同大量的单个观察关联着,而理论的‘真理性’也正在于此”。——爱因斯坦观察是假设、观点和理论产生的手段。第三,有助于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形成总而言之,观察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选题,对搜集客观资料,对客观的教育现象与事实作出判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此,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如卢梭、马卡连柯、陈鹤琴等研究时无不重视观察法的应用,正如巴甫洛夫所说,从事科研,要观察,观察,再观察。观察法的局限性第一,难以用数量表示(不能判断“为什么”只能说明“有什么”和“是什么”)“单凭观察所获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必然性的证明是在人类活动中,在实验中,在劳动中”最后的资料不是数字,而是引语和回忆:“玲玲是个迷人的、多愁善感的人。她能体谅别人,她没有非常多的朋友,因为她是个羞怯而且具有内向性格的人。她独自消磨大部分时间。她的主要活动是阅读。她幻想尤其丰富。”第二,观察研究有限制。由于观察时间和情境的限制,在研究对象人数多并且分散的情况下应用较困难第三,缺乏控制(常会因观察者介入而影响被观察者行为)第四,样本小,结论的信度有限观察研究往往取样小,观察的资料琐碎不易系统化,普遍性的程度不高。观察所得来的只是表面的、感性的材料,带有片面性和偶然性。《吕氏春秋》颜回索米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起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媒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第五,须获准进入研究人员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进行观察有时在获准上存在困难。二、观察法的基本原则和类型(一)观察法的基本原则观察的原则是指研究者在进行有价值的观察活动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观察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尽可能地驾驭或控制观察过程,从而提高观察的质量及其科研水平。客观性原则是指观察所获得的现象和过程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正所谓“眼见为实”。1、观察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2、观察要在重复出现的情况下进行3、要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和观察条件4、观察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经验和科学理论知识愈丰富,对事物的认识愈客观、深刻。”5、要全面地观察事物:多方面、连续、完整6、防止主观性,观察中常会因为一些主观因素影响观察的客观性,如:1)先入为主的偏见(让我们的愿望符合事实而不是试图让事实符合我们的愿望。)如:儿童的语言、身体外表等会影响我们观察的客观性。说方言的孩子可能会不受欢迎健康、整洁、机灵的儿童往往比不健康、不整洁、缺乏生气、木讷的儿童更讨人喜欢。如看到一个小孩站在椅子上拿着剪刀剪花盆的花,你会怎样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一个快乐的儿童在玩游戏一个危险的场景——孩子会跌倒,受伤一个要搞破坏的儿童2)无意过失:注意两种现象“观察者放任”现象和“观察反应性”现象无意过失是指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无意识地渗透某种主观因素,使观察记录没有如实反映客观情况。“观察者放任”现象是来自观察者本身的干扰。是指观察者记录了部分行为后,觉得对幼儿的反应已经“心中有数”了,其行为不外乎是这般,于是产生不耐烦的情绪。这样就会有意无意地凭着前面的印象来判断幼儿的行为,从而使后续的观察记录丧失真实性。例:一位英国医生让他的学生们亲口尝一尝糖尿病人尿的味道,并当场做了示范:他当众用手指蘸了一下尿,舌头舔了一下手指,然后要求学生完全按照他的样子重复这一个过程。学生们都极不情愿做这种事,但是又不得不做。于是勉强地尝了一点,都说糖尿病人的尿是甜的。这时医生笑着对他们的学生说:“我让你们完全按照我的样子重复我的动作,可是你们谁也没有仔细观察我是怎样做的。我伸到尿里去的是中指,而用舌头舔的是食指。好了,现在你们真的知道了糖尿病人的尿是甜的,这很好。但你们更应该要记住的是忽视观察细节的教训。”只有当经验事实十分丰富且事实足以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时候我们才能去建立这种联系,切不可用过去的经验和以往的知识去填补观察事物的空白。否则将得出错误的结论。“观察反应性”现象是来自观察对象的影响客观性的因素。是指当观察对象知道有人在观察他时,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作出不正常、不自在的反应。消除:观察者预先熟悉被试,预先来到现场,持续观察一段时间,使被试不再感到陌生,并对观察者在场感到习以为常。3)不受假象迷惑假象是事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又歪曲了事物本质的一种客观现象。如海市蜃楼、筷子在水中变弯等。如果我们不能借助理论思维,不用实践去正面,就会把假象当真相。4)防止产生错觉错觉的产生和人的器官和心理因素有关。如当一个人把左手放进热水而把右手放进冷水中浸泡一会儿,然后把两只手同时放进温水中时···二、目的性原则(选择性)观察始终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感知活动。它始终是和有意注意结合在一起,因而观察具有选择性。科学观察的目的性,表现在对某次观察所要解决的问题,所要获取的资料,有预先明确的决定,并对所要观察的问题或变量作出明确的操作定义。明确观察的目的,是科学研究中运用观察法的基本要求。观察目的的明确不仅指明确地提出问题,而且要求详细规定所要观察的具体的行为。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典型的研究对象,环境条件和工具,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研究人员必须运用其绝大部分的知识和相当部分的才华,才能正确选出值得观察的对象,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选择,往往决定几个月工作的成败,并往往能把一个卓越的发明家同···一个只是老实肯干的人区别开来。”实践证明,观察目的、任务越明确,对观察对象的反映就越清晰、越完善,观察的效果就越好。有时候观察结果可能是意外的发现。称为“随机观察”。这里的观察目的体现在观察者能随时抓住这个意外的决断与动机之中。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明察秋毫”,还要有“远见卓识”,应建立起多级的观察目的。三、自觉性原则指在观察时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收集事实材料的可靠性观察结果的科学解释观察由感觉、注意力、理解力三部分组成。研究者要在观察研究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理性思维的能力。要当科学的教育家,首先要当观察家,通过不断磨练形成良好的研究品质。(二)观察法的类型1)根据观察情境条件分: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实地观察)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观察对象不加变革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观察。能够收集到客观真是的资料,但材料往往是观察对象的外表行为表现。实验观察法(控制观察)是在人工环境中实验室场所里,有一种控制情形下进行的。有利于探讨视物内在的因果联系,但是观察对象行为表现的真实性不确定。2)根据观察者参加到被观察的活动情形中的程度: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是观察者
本文标题:幼儿园观察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63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