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广东省增城市2015届高三11月调研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增城市2015届高三11月调研测试文综历史试题2014.11一、选择题12.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表明当时()A.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C.市民阶层逐步扩大D.商税是宋代的重要财政收入【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政策,只是不同时期抑商程度不同,宋代并没有放弃,故A项错误;从材料“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说明政府减轻商业的税收,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市场税收问题,并没有反映市民阶层逐步扩大,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是以农立国,农业税是古代政府财政主要收入,故D项错误。【答案】B13.山西人士孔祥熙认为,全世界最会理财的是犹太人,英国最会理财的是苏格兰人,而山西人就是中国的犹太人和苏格兰人。其依据最可能是()A.上古三位帝王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南部建立都城B.山西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农业、冶炼业、盐业基地C.山西人经营了数百年的票号,执中国金融之牛耳D.辛亥革命中,山西是北方最早易帜的省份之一【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晋商)【解析】上古三位帝王尧舜禹是都曾在山西南部建立都城,但材料强调的是山西人会理财,与政治中心无关,故A项错误;山西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农业、冶炼业、盐业基地,不能说明山西人会理财,故B项错误;票号是介于钱庄与银行之间的旧式金融组织,因其执事者山西人居多,故称“山西票号”,这说明山西人重视理财,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中,山西是北方最早易帜的省份之一,与理财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14.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是指()A.辛亥革命B.国民大革命C.土地革命D.解放战争【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解析】辛亥革命爆发在武汉,与材料“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以及“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不符,故A项错误;国民大革命时间是1924年到1927年,从广州开始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符合材料内容,故B项正确;土地革命、解放战争与材料中“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不符,故C、D项错误。【答案】B15.这条道路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这条道路是指()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C.城市暴动的革命道路D.改革开放的道路【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工农武装割据)【解析】抓住材料“失败后的退却”、“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予以分析,三大起义失败后,中共革命转向农村,符合中国国情,故A项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与材料革命不符,故B项错误;三大起义走的就是城市暴动的革命道路,但失败了,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涉及更多的是经济建设方面内容,与材料革命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6.1942年10月10日,蒋介石在重庆举行的国庆大会上宣布,美、英等国已“表示愿自动撤销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我国近百年来所受各国不平等条约之束缚,至此已可根本解除。”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美、英等国愿意撤销不平等条约的原因是中国的崛起B.美、英等国愿意撤销不平等条约的目的是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维护反法西斯大局C.至此近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将被彻底废除D.中国至此将成为一个在国际上备受尊重的大国【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解析】抓住材料时间予以分析,1942年中国处于抗战相持阶段,还没有崛起,故A项错误;美、英等国愿意撤销不平等条约是因为中国坚持抗战,有力配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故B项正确;抗战期间主要废除的是治外法权,“至此近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将被彻底废除”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抗战期间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不能说明中国至此将成为一个在国际上备受尊重的大国,故D项错误。【答案】B17.近代上海人的衣着出行有了巨大变化“几至无人不绸,无人不缎”,“不分贵贱,出必乘舆”。据此我们可知()A.近代上海人打破了以往在消费领域中的等级尊卑观念B.近代上海人已无贵贱之分C.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习俗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近代上海人生活富足【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从材料“几至无人不绸,无人不缎”,“不分贵贱,出必乘舆”可以看出,近代上海人在衣着出行消费领域中打破了以往在的等级尊卑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近代上海人的衣着出行变化,不能说明近代上海人已无贵贱之分,故B项错误;近代上海人的衣着出行有了巨大变化,但仍还保留传统特色,发生根本性变化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近代上海人生活富足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答案】A18.开始于1914年的新一轮实业投资热,被史家认为是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以下对这次工业化浪潮出现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的影响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D.五四运动的影响【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解析】辛亥革命后,民国成立,实行鼓励民族工业的措施,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倡导使用国货,抵制洋货,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迎来一个短暂发展的春天,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与材料“1914年”不符,故D项不正确,符合题意。【答案】D19.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历史链条不是光滑平直的,而是有一个一个环节的,这些环节就是产生重大事件或历史转折的年份。据此判断下面哪一年份可成为世界现代史线索中的重要环节()A.1500年B.1840年C.1911年D.1917年【考点】俄国十月革命【解析】1500年是新航路开辟,反映的是世界联系加强,属于世界近代史线索中的重要环节,故A项错误;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开端,故B项错误;1911年辛亥革命属于中国近代史范畴,故C项错误;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一事件被看作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故D项正确。【答案】D20.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道:“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托克维尔强调的是()A.美国联邦宪法的积极作用B.美国联邦宪法与国情相适应,具有其独特性C.美国联邦宪法只对美国有益,没有借鉴的价值D.美国联邦宪法对美国而言是完美的【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解析】材料只是讲述宪法的适用范围,并没有提及作用,故A项错误;从材料“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可以看出材料主要讲美国联邦宪法只适合美国,其他国家并不适合,具有独特性,故B项正确;美国联邦宪法对其他国家还是有借鉴价值的,故C项错误;美国联邦宪法对美国而言并不是是完美的,它也有局限性,例如存在种族歧视等,且材料没有提及它使完美的,故D项错误。【答案】B21.根据下图判断下列选项哪个是错误的()A.50年代末人口迁移数量的突增与大跃进有关B.60年代初人口迁移数量的突减与三年经济困难有关C.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人口迁移数量的稳定主要是因为计划经济的限制D.1984年以后人口迁移数量持续迅速增长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解析】大跃进发生在1958年,引发人口迁移,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三年经济困难,人口急剧减少,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主要受计划经济限制,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84年以后人口迁移数量持续迅速增长应与改革开放有关,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是在1992年,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22.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点火”最有可能是指()A.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B.落实对外开放的决策C.贯彻对内改革的决策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解析】抓住材料1978年的时间予以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是1978年12月,故A项正确;落实对外开放的决策、贯彻对内改革的决策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故B、C项错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故D项错误。【答案】A23.对图中所示时间轴解析正确的是()A.地理大发现是全球化的开端,世贸组织的建立是全球化的终点B.完整的展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C.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D.只能体现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考点】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解析】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继续加强,不能说“世贸组织的建立是全球化的终点”,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从经济层面展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不完整,不全部,故B项错误;世贸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已经开始,故C项正确;第三次工业革命时间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因而材料还体现第三次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38.(2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发端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是东方文明的主体,中华文明以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为标志,率先以治理的“高端策略”摆脱了“低端策略”,即以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这是东方文明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第一次赶超西方世界,并最终在隋唐时期领先世界,并为人类文明发展留下了重要的制度创新遗产。材料二以公元11世纪的文艺复兴为标志,西方再次逐步“赶超”中华文明。直到19世纪,西方开始统治世界。西方的优势在于它在长期的赶超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自19世纪开始,西方的治理体系不仅被视为有效的,而且还被视为普适的;不仅被视为富强之理,而且被称为正义之道。材料三西方在21世纪将被中国赶超,西方所面临的危机不仅是经济危机,而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危机。但是,中国也不能因自身经济的增长而沾沾自喜,因为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经济,来自军事、社会和环境生态,而且来自制度。——以上材料均选自韩毓海《中华文明再次走向世界辉煌》(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先秦所谓治理的“低端策略”包涵哪些重要的制度?(2分)从秦到隋唐所谓治理的“高端策略”为人类文明发展留下了哪些重要的制度创新遗产?(4分)(2)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成为那一时期西方文明的主体。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是什么?(2分)这一支柱对近代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4分)(3)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方再次逐步“赶超”中华文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试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列举所谓“普适的”“正义之道”的西方治理体系?(8分)(4)根据材料三回答,西方在21世纪将被中国赶超的理由是什么?(2分)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有哪些?(2分)【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2)罗马法(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工业革命——自由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4)21世纪西方面临危机以及中国挑战【解析】(1)第一小问回答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土地制度;第二小问回答秦到隋唐的主要政治制度、选官制度、土地制度。(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罗马法以及罗马法对近代的影响。(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再次逐步“赶超”中华文明是在公元11世纪
本文标题:广东省增城市2015届高三11月调研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69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