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广雅陈一鸣高考复习习题教学中创设悬念的策略
1高考复习习题教学中创设悬念的策略广东广雅中学陈一鸣摘要:悬念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感知学习对象。本文从“以疑启思设悬念”、“精思巧问布悬念”、“制错曝错引悬念”、“求变拓宽出悬念”、“构建难题创悬念”几个角度,探讨了如何运用制造悬念的策略,提高高考考复习有效性的一些做法。关键词:习题教学悬念学生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指人对所学(或所见、所听)对象困惑不解而产生的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又急切等待的心理状态,由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积极感知学习对象,增强记忆力,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进而深化思维。由于高考越来越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复习过程中不能再简单地依赖题海,而是要着力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但高三大量的习题课易令学生产生厌倦、畏缩甚至逃避心理,严重影响复习质量。所以在高考复习的习题课教学中,努力寻找设置悬念的契机,是提升物理教学魅力的关键,也是物理习题教学艺术的表现。以下就如何创设悬念,谈几点做法。一、以疑启思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精心设置疑惑,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生疑),从而想突破认知冲突(质疑),进而去发现、研究、探索(释疑)。例一如图1所示,一质量为m的小球,用两根细绳悬挂处于静止,其中AB绳水平,OB与竖直方向成θ角。(1)当剪断水平绳AB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如何?(2)如果将细绳OB换成弹簧,当剪断水平绳AB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又如何?教师在展示题目后马上告诉学生:“(1)和(2)的答案是不同的”,用以设疑,学生必然感到纳闷:“两个问题中小球受的初始约束是相同的,答案怎么会不同呢?”,他们认真阅读题目后,发现是两个相似的情景,只是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模型:绳与弹簧,师则抓住时机:“不同的模型对这类情景的求解会出现什么影响?”,这样提出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令他们迫切想知道模型影响解题的异同。“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样设置悬念,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二、精思巧问布悬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耐人寻味的恰当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精练地、有创造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如在讲解动量与能量的综合题的入门课时,列举如下的一道例AθOB图13题:例二上表面粗糙质量为M的小车B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滑块A(可视为质点)从小车左端以水平速度v0冲上小车,已知A、B间动摩擦因数为μ。问:A若能停在B上,它们一起运动的速度是多少?A在B上滑行的距离是多少?这是高中学物理中的典型题,若能在此基础上作适当改变,精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联的问题,如:通过变换题设条件,改变的条件可以是:1.如果要使A不从B上滑落,小车B长L至少要有多长?2.小车B长L满足什么条件时,系统的动能损耗最大?3.若B长为L,要使A从B上滑出,A的初速度v0应满足什么条件?4.若B长为L,要使A最终停在B上,则动摩擦因数μ至少要为多少?5.若使B以v0的初速度向右运动,将初速为零的A放在B的最右端(如图2),且B足够长,则A在B上滑动的距离是多少?ABv0图246.若在上述题设中A同时以v0的初速度向左运动(Mm),则A、B一起运动的速度多大?7.若在上述题设条件下,B长为L,A恰好没有滑出B,v0未知,则A离出发点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有多大?对一个典型题的一系列提问使得学生思维之弦绷得很紧,回答出了前面的问题,学生对回答后面的问题也就兴趣盎然。这些提问使学生能够了解问题的产生过程,能够摆脱原有思维方式和平时解题所带来的思维定势,提升思维的变通性,提高动量守恒与能量转化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三、制错曝错引悬念,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学生对物理基本规律把握不透,在解题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得出一些错误结论。为了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学时可让他们充分暴露错误,再来分析加深理解;或有意搜集和编制一些学生易犯的错例,和他们一起找出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克服思维定势,深化思维。例三用长L=1.6m的细绳,一端系着质量M=1kg的木块,另一端挂在天花板的固定点上。现有一颗质量m=20g的子弹以v1=500m/s的水平速度射中木块中心,子弹穿出木块后以v2=100m/s的速度前进。问木块最高能摆动到多高?(取g=10m/s2,空气阻力不计)教师展示一位学生的解法:【错解】在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有21mvMvmv①,式①中v为木块5被子弹击中后的速度。木块被子弹击中后便以速度v开始摆动。由于绳子对木块的拉力与木块的位移垂直,对木块不做功,所以木块的机械能守恒,即MghMv221②,h为木块所摆动的高度。解①,②联立方程组得到v=8m/s;h=3.2m。此时,教师引出悬念:“这种解法对吗?”,许多学生觉得解法没有问题,不明白教师为何这样问大家。教师再分析致误原因:“h=3.2m,就是木块摆动到了B点。如图3所示。则它在B点时的速度vB。应满足方程lvMMgB2这时木块的重力提供了木块在B点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解上述方程得m/s4glvB,如果vB<4m/s,则木块不能升到B点,在到达B点之前的某一位置以某一速度开始做斜向上抛运动,显然h=3.2m这个答案错了”。最后,教师再给出正确解法。四、求变拓宽出悬念,锻炼学生正迁移能力求变拓宽是在教学中对典型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适当减弱或加强命题的题设、结论,互换条件与结论等,走的是“开放题教学”路子。鉴此,教学时要设置不断变换的悬念问题,重在锻炼学生的正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例:同样变换例二的物理情景,不断创设悬念,可以有:BAO图361.将A从半径为R的光滑1/4圆弧轨道无初速释放,要使A不滑出B,B至少需多长?(图5)2.将B变为带有半径为R的1/4圆弧轨道小车,为使A恰能滑到B轨道的P点,求v0的大小?(图6)3.若B表面由半径为R的1/4圆弧轨道与长为2R的粗糙水平面组成,B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现让A从B轨道顶端无初速滑下,A恰好没有滑出B。求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图7)4.将A、B变成质量均为m的导体棒,B静止放在光滑导轨上的水平部分,导轨的水平部分处于匀强磁场中,A沿导轨倾斜部分从高h处无初速下滑后进入水平部分,求B棒的最大速度和回路中消耗的电能?(图8)这样的变换使学生一次次陷入对问题的探索之中,培养的是学生的发散思维,能正迁移所学知识来解决未知问题,并认识到许多物理习题具有物理过程、规律和性质类似的问题,它们间只有不同程度的量的差异而无质的区别。AB图5v0ABP图6AB图7ABBh图87五、构建难题创悬念,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解题方向不明确的题对学生来说就是难题,面对难题学生往往一筹莫展,教师讲解过程往往很长,如果单纯采用教师自己讲的办法,学生听的过程中往往走神,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指导审题,降低题目难度,可给学生创设悬念,用来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不断思考,使学生持续地经历学习有收获的体验,但又一直保持未完成感。例:有三根长度皆为l=1.00m的不可伸长的绝缘轻线,其中两根的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的O点,另一端分别拴有质量皆为m=1.00×10-2kg的带电小球A和B,它们的电量分别为-q和+q,q=1.00×10-7C。A、B之间用另一根线连接起来。空间中存在大小为E=1.00×106N/C的匀强电场,场强沿水方平向向右,平衡时A、B球的位置如图9所示。现将O、B之间的线烧断,由于有空气阻力,A、B球最后会静止于新的平衡位置。求最后两球的机械能与电势能的总和与烧断前相比改变了多少。(忽略两带电小球间相互作用的静电力,g取10m/s2)笔者给学生创设了以下悬念:悬念1:两个带电小球所受重力和电场力有何特点及关系?[析:均为恒力,大小相等]ABE-qq图9O8悬念2:题中涉及几个物理状态、几个物理过程?[析:两个状态、一个过程]悬念3:题中“有空气阻力”发生在什么时候?平衡时存在空气阻力吗?[析:小球在运动时才有受空气阻力,平衡时不存在空气阻力]悬念4:你能判断出新的平衡状态的情景吗?能做出说明或论证吗?[析:可以两球为整体,根据竖直方向受力确定OA线必竖直,再隔离+q根据重力和电场力的关系确定出AB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5º]以上悬念挖掘了隐含条件(重力和电场力大小相等),解决了疑点(空气阻力的存在与否),暗示了解题关键(新的平衡状态的确定),既引导了学生积极思考又培养了学生审题方法、审题能力。对于提问问题的解答,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过寻找联系把不易求解物理量转化成易求物理量的求解。本题问题正是如此,“两球的机械能与电势能的总和”应分解求解,为此继续创设如下悬念:悬念5:题中机械能的变化取决于什么?如何确定?[析:重新平衡,初末状态动能均为零,重力势能的变化就是机械能的变化,决定于重力做功,由两球的重力和高度变化确定]悬念6:电势能的变化如何确定?[析:电势能的变化取决于电场力做功,由电场力和两球沿电场线方向的位移决定]以上悬念引导了解题的方向(将机械能、电势能变化的求解转化为重力、电场力做功的求解,进而转化为高度和水平距离的求解),9大大降低了解题梯度。“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赞科夫语)。物理习题教学中,能“适时”、“熟练”地设置悬念本身是一种艺术,运用得好会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会使课堂成为一个学生渴望的地方,这样的习题教学才真正魅力无穷,使高三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参考文献][1]崔允漷著:《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段继扬著:《创造性教学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3]费宏:《谈中学物理的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物理教师》2005年第12期.[4]曹宝龙:《高中物理“问题性教学”的基本策略》,《物理教学》2001年第7期.作者:陈一鸣广东广雅中学10广州师训稿件审定表学科物理题目高考复习习题教学中创设悬念的策略审稿人刘雄硕单位市教研室作者陈一鸣单位广东广雅中学联系电话:13802798111电子邮箱:dillon_chen@126.com学科责编意见本文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依据,所列举的例题虽然是常规的典型题,但在教学策略讨论的切入角度比较新颖,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建议发表。通过(√)待修改()不通过()学科责编签名:刘雄硕编辑部意见编辑部责编签名:主编辑意见主编签名:2013-5-
本文标题:广雅陈一鸣高考复习习题教学中创设悬念的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75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