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7.1库存管理基本知识7.1.1库存的含义库存,是仓库中实际储存的货物。可以分两类:一类是生产库存,即直接消耗物资的基层企业、事业的库存物资,它是为了保证企业、事业单位所消耗的物资能够不间断地供应而储存的;一类是流通库存,即生产企业的原材料或成品库存,生产主管部门的库存和各级物资主管部门的库存。此外,还有特殊形式的国家储备物资,它们主要是为了保证及时、齐备地将物资供应或销售给基层企业、事业单位的供销库存。对国家物资主管部门下属的物资经营者来说,库存主要包括大宗按计划进货供应的物资、年度计划尚未安排具体用户和用途的待分配物资、发挥“蓄水池”作用必须购进的物资和正常供应所需周转库存等。上述库存都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如果库存量过大,流动资金占用量过多,就会影响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库存量过小,又难以保证生产持续正常进行。因此,库存量的多少必须掌握适度定额和合理库存周转量。补充:库存包括现有库存和在途库存或者还有合同库存,也就是账面上的和实际的。物流管理中这样定义“库存”:指一切当前闲置的,用于未来的,有经济价值的资源。其作用在于:防止生产中断,稳定作用,节省订货费用,改善服务质量,防止短缺。库存也带有一定弊端:占用大量资金,产生一定的库存成本,掩盖了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库存管理认识不同的企业对于库存管理,历来有不同的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持有库存。一般而言,在库存上有更大的投入可以带来更高水平的客户服务。长期以来,库存作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物资保障服务环节,在企业的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企业持有一定的库存,有助于保证生产正常、连续、稳定进行,也有助于保质、保量地满足客户需求。维护企业声誉,巩固市场的占有率。二是库存控制保持合理库存。库存管理的目的是保持合适的库存量,既不能过度积压也不能短缺。让企业管理者困惑的是:库存控制的标准是什么?库存控制到什么量才能达到要求?如何配置库存是合理的?这些都是库存管理的风险计划问题。三是以日本丰田为代表的企业提出的所谓“零库存”的观点。主要代表是准时生产方式(JIT)。他们认为,库存即是浪费,零库存就是其中的一项高效库存管理的改进措施,并得到了企业广泛的应用。7.1.2库存的功能平衡供求、分离、地域专业化,以及用安全储备缓冲不确定因素等,是库存的四个主要功能。这些功能确定了特定的系统所必需的对库存进行的投资,期望能够实现管理部门的各个目标。在给某种具体的制造战略或营销战略条件下,只有当这四个库存功能在同一水平上发挥其作用时,已计划的库存和已承诺的作业才有可能被减少。凡超过最低层次的库存都被视为过度承诺。库存对安全储备的承诺通常具有作业性质,一旦发生差错或政策有变,就能够进行迅速的调整。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各种技术的帮助来计划安全储备方面的承诺。在给定的这些条件下,这里将着重对安全储备的关系和政策做出全面分析。当企业已形成垂直一体化时,他必须再多层次的配送上对库存进行管理。一体化厂商实施存货管理的性质很复杂,因为它必须制定多层次的政策及控制。无论库存需求是处于制造层次、批发层次还是零售层次,库存管理部门都使用同一基本技术与原理。在最低限度的层次上,已投资的库存要实现地域专业化和分离功能,只有调整其实现地点与作业过程。最低层次的库存需要依赖于对季节性需求的估算来平衡供给与需求。随着经验的积累,管理部门可以相当充分地预计在高需求量期间实现边际销售量所需的库存。于是,在这一基础上就形成了季节性的库存计划。理想的库存过程应该是,在订货一旦确定后就应该按照顾客的规格制造产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订货型作业,其特点是具有客户制定化的设备。这种系统无需按未来的销售量预计存储材料或制成品,虽然零库存的系统运作中不一定完全实现,但必须记住,在库存中投资的每一分钱都必须要借助其他物流资源得到补偿,并且要显示储一种有效的总成本回报。库存是资产配置的一个重要领域,应提供资金投入的最低限度报酬。对此,会计专家早已认识到其中存在着如何衡量的问题。因为公司的损益报告一般都不充分显示其真实的成本或库存投资的收益。由于衡量办法不够先进,使之难以评估服务层次、作业效率和库存水平之间的交替换位。大多数企业承担的平库存都超过其基本需求。因此,仔细的检查库存负担中表现出来的四个主要功能,就能更好地了解这种普遍性了。(1)平衡功能平衡的库存缓解了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的差异。最引人注意的平衡例子就是季节性产生与全年消费。(2)分离功能库存的第二个功能是分离,它在产生流程中将在产品存储起来,这样在单一的制造工厂内最大程度的提高作业效率。(3)专门化功能(4)缓冲功能7.1.3独立性需求与相关性需求库存独立需求:指对一种物料的需求,在数量上和时间上与对其他物料的需求无关,只取决于市场和顾客的需求。相关需求(从属需求、非独立需求):指对一种物料的需求,在数量上和时间上直接依赖于对其他物料的需求。独立需求库存是指客户对某种库存物品的需求与其他种类的库存无关,表现出对这种库存需求的独立性。从库存管理的角度来说,独立需求库存是指那些随机的、企业自身不能控制而是由市场所决定的需求,这种需求与企业对其他库存产品所作的生产决策没有关系。例如客户对企业最终产成品、维修备件等的需求。独立需求库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时间上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可以通过预测方法粗略地估算。相关需求库存是指其需求水平与另一项目的生产有直接联系的一库存项目。由于相关需求库存项目的需求数量和时机可以精确地加以预测,因此,这些库存项目处于组织的完全控制之下。7.2库存作业管理7.2.1入库作业管理入库作业是指货物进入仓库时,仓储部门所进行的接运、装卸、搬运、核单、验收货物、交接手续、登账等一系列操作活动。影响入库作业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种供应商及时送货、到货信息货物的种类、性质和数量入库作业组织的配备情况仓储部门进行入库作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集中作业合理安排作业顺序保持通畅详细记录入库流程如下图所示7.2.2在库作业管理在库作业是指对库内理货、编码、堆码、苫垫,盘点、保养等作业活动进行管理,以确保货物的数量和质量完好无损。(一)、CVA管理法有些公司发现,ABC分类并不令人满意,因为C类物资往往得不到因有的重视.例如,经销鞋的企业会把鞋带列入C类物资,但是如果鞋带短缺将会严重影响到鞋的销售.一家汽车制造厂商会把螺丝列如C类物资,但缺少一个螺丝往往会导致整个生产链的停工.因此有些企业采用关键因素分析法,CriticalValueAnalysis简写CVACVA的基本思想是把存货按照其关键性分为3~5类1.最高优先级这是经营的关键性物资不允许缺货2.较高优先级这是指经营活动小的基础物资,但允许偶尔缺货3.中等优先级这多属于比较重要的物资,允许合理范围内缺货4.较低优先级经营中需用这些物资,但可替代性高,允许缺货CVA管理法比起ABC分类法来有着更强的目的性。(二)、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是一种以用户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地改进的合作性策略。这种库存管理策略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是一种新的、有代表性的库存管理思想。目前VMI在分销链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便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VMI管理模式是从QR(快速响应,QuickResponse)和ECR(有效客户响应,EfficientCustomerResponse)基础上发展而来,其核心思想是供应商通过共享用户企业的当前库存和实际耗用数据,按照实际的消耗模型、消耗趋势和补货策略进行有实际根据的补货。由此,交易双方都变革了传统的独立预测模式,尽最大可能地减少由于独立预测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浪费,降低了供应链的总成本。7.2.3出库作业管理商品出库作业,是仓库根据业务部门或存货单位开出的商品出库凭证(提货单、调拨单),按其所列商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等项目,组织商品出库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商品出库是商品储存阶段的终止,也是仓库作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使仓库工作直接与运输单位和商品使用单位发生联系。因此,做好出库工作对改善仓库经营管理,降低作业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商品出库要求所发放的商品必须准确、及时、保质保量地发给收货单位,包装必须完整、牢固、标记正确清楚,符合交通运输部门及使用单位的要求,防止出现差错。(二)商品出库业务流程根据商品在库内的流向,或出库单的流转而构成各业务环节的衔接,商品出库业务的流程如图1.核单备货商品发放需有正式的出库凭证,仓库保管员必须认真核对出库凭证,首先要审核凭证的真实性,然后核对商品的品名、型号、规格、单价数量、收货单位等,再次审核出库凭证的有效期等。审核凭证之后,按照单证所列项目开始备货工作。备货时应本着“先进先出、易霉易坏先出、接近有效期先出”原则,备货完毕后要及时变动料卡余额数量,填写实发数量和日期。2.复核为防止差错,备货后应立即进行复核。出库的复核形式主要有专职复核、交叉复核和环环复核三种。此外,在发货作业的各个环节上,都贯穿着复核工作。3.包装出库的商品如果包装不能满足运输部门或用户的要求,应进行包装。4.点交商品经复核后,需要办理交接手续,当面将商品交接清楚。交清后,提货人员应在出库凭证上签章。5.登帐点交后,仓管人员应在出库单上填写实发数、发货日期等内容,并签章。6.现场和档案的清理现场清理包括清理库存商品、库房、场地、设备等。档案清理是指对收发、保养、盈亏数量等情况进行整理。7.2.4越库作业管理越库作业是指在越库设施接收来自各家供给商的整车货件,立即依顾客需求及交货点加以拆解、分类、堆放,进而装上预备好的出货运具上,送往各顾客交货点。其中所有货件均不进入仓库的储存空间。越库作业非常适合于快速处理的紧急订单,适合于要求零售商向客户直接运送商品的情况。在越库作业中,货物是流经仓库或配送中心而不是储存起来。通过越库策略大幅降低库存水平,可以降低库存治理成本、减少货物损失率、丢失率及加快资金周转等。用彼得·德鲁克的话形容越库作业:采用越库作业后,仓库将成为一个编组场所,而非一个保管场所。货物到达仓库后经过简短的交叉分装后,省去了仓储等其他内部操作,而直接将货物发送至供给链下一节点。按照不同的企业类型可以将越库作业分为四种类型:制造型越库接收及整合入货供给是为实现准时制造。例如,制造商可能会将仓库建立在工厂四周,并用它作为预备零件或整合配套元件的配送地。由于需求可以直接从MRP系统预知,零件到达仓库后,按照要求进行简单处理后直接运到车间,无需存储。销售型越库整合不同供货商送往同一客户的货物,进行分拣、打包后直接运至各零售商处。例如,计算机分销商经常将来自不同制造商的零件依据客户订单需求及时整合、打包,由一辆车运至客户处。运输型越库许多物流公司为将不同客户的货物集中装在一起,以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会对到达仓库的各种零担运输和小包装货物进行重新打包,便于一车装运以节约运输费用。零售型越库从多个供给商处获得商品后,在仓库按照各零售店预先送到的订单将货物分拣装车,直接运至各零售店。上述四种越库作业类型的共同特点是货物整合及极短的循环周期,之所以使得这种极短的循环周期成为可能,主要原因是在接收货物前,其目的地已知。因此,还可依据信息将越库作业分为前配送与后配送两种类型。在前配送类型中供给商为分销商的越库作业预备直接配送的产品,并按照不同目的地将货物进行分类。他们可对货物进行标价或贴条形码等操作。由于对入货的托盘进行标记,越库区的操作工人可以直接将货物装入出货车辆,而不需要临时堆码。同时由于不需要接触货物,可以降低操作成本。前配送类型有利于分销商,但较难妥善安排,因为分销商的上级供给商们必须知道每种货物需要多少及送到哪个客户手中,以便贴上相应的标签。因此,前配送类型要求在各环节中有完善的信息共享。而后配送类型则缓解了这种负担,分销商从所有供给商处订购货物后运至越库中心进行分拣整合,在接收货物
本文标题:库存管理基本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77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