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简答题:1、贫血的定义、病因?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减少的原因?3、血小板参考值是多少?减少的病因?4、中性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与慢粒有何区别?5、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象特点?(1)RBC、Hb值重度减低,二者呈平行下降,为正常细胞正色素性贫血;(2)WBC计数重度减低,常1×109/L,分类可见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而淋巴细胞相对增多;(3)PLT计数重度减低,常3×109/L;(4)网织红细胞计数重度减低,多0.5%,其绝对值亦减低常15×109/L。6、缺血性贫血的血象特点?(1)RBC、Hb减低,以后者的减低更为严重,轻度贫血时,红细胞形态学变化不大,而重度时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WBC计数及分类结果一般正常;(3)PLT计数一般正常;(4)网织红细胞计数常轻度增高。7、骨髓中血细胞发育规律是什么?1)细胞体积:随着血细胞发育成熟,胞体由大变小;2)细胞质:①量:由少量逐渐增多;②颜色:由深蓝变浅染;③颗粒:从无颗粒到有颗粒,颗粒从非特异性到特异性。3)细胞核:①大小:由大变小,由规则变为不规则;②染色质:由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粗糙,致密;③核仁:由有到无;④核膜:由不明显变为明显。4)细胞核/细胞质比值:由大变小8、实验室诊断DIC的主要依据是什么?①血小板减少;②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③D-D、FDP增高。9、一、二期止血缺陷的筛选实验各有哪几项?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APTT、PT10、检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是什么?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1、.APTT延长主要是几种凝血因子缺乏?VIII、IX、XI因子12、PT延长主要是几种凝血因子的缺乏?II、V、VII、X因子13、病理情况下尿中形成哪几种管型?细胞管型、颗粒管型、透明管型、脂肪管型、蜡样管型14、病理性尿液外观有哪些改变?血尿、血红蛋白尿、胆红素尿、脓尿、菌尿、乳糜尿15、如何鉴别混浊尿?①尿酸盐沉淀:加热或加碱可溶解。②磷酸盐或碳酸盐沉淀:加酸后可溶解③脓尿和菌尿:加热或加酸均不能使浑浊消失16、尿糖升高的原因有哪些?①血糖升高性糖尿②血糖正常性糖尿(肾性糖尿)③暂时性糖尿(生理性糖尿、应激性糖尿)④假性糖尿(药物性)17、试述结核性腹膜炎患者腹水标本的实验室检查所见。标本为浆液性,也可能为血性,量少或中等,易有纤维膜形成。WBC多为5000-100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嗜酸性粒细胞和间皮细胞增多,急性期可见中性粒细胞增多。葡萄糖含量相当于血清中水平,偶见小于3.33mmol/L者,pH为7.0-7.3。蛋白质大于40g/L,乳酸脱氢酶在腹水中和血清中的比值大于0.6。可用涂片、培养及PCR等方法检查分支杆菌的存在。18、渗出液形成的机制。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②毛细血管内流体静脉压升高③淋巴管阻塞19、简述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有重要诊断价值:(1)阳性反应,可见于:①消化道溃疡,阳性率40-70%,呈间歇阳性十;②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阳性率可达95%,呈持续阳性,因此粪便隐血试验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筛选指标;③其他,如急性胃黏膜病变、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钩虫病及流行性出血热等,粪便隐血试验常为阳性;(2)假阳性反应,进食动物血、肉类及进食大量蔬菜均可出现假阳性反应。20、粪便检查标本采集注意事项。①用干燥洁净盛皿留取新鲜标本;②粪便标本有脓血时,应当挑取脓血及粘液部分涂片检查;③对寄生虫卵的初筛检测,应采取三送三检;④检测阿米巴滋养体等寄生原虫,应在收集标本后30min内送检,注意保留;⑤粪便隐血检测,病人应素食三天。1.简述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对肝脏损害的主要诊断意义有哪些?1)是反映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2)是肝脏损害达到一定程度或至一定病程后才出现改变;3)主要反映慢性肝损害(急性或局灶性损害时正常)肌酐是指细胞的储备功能。2..简述肝脏疾病有关的酶及其主要临床意义。1)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是肝细胞损害的标志;2)GDH(谷氨酸脱氢酶)为肝细胞线粒体损害的标志,增高反映肝小叶中央区坏死;3)AFU(α—L—岩藻糖苷酶)用于岩藻糖蓄积症的诊断,和肝癌及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4)ALP(碱性磷酸酶)、Υ—GT(Υ—谷氨酰基转移酶)为胆汁郁积的指标,骨骼疾病时ALP可增高,酒精性肝损害时Υ—GT增高;5)MAO(单胺氧化酶)、PH(脯氨酰羟化酶)为肝纤维化的酶学指标;6)ChE(胆碱酯酶)为肝实质损害致肝功不全时及有机磷中毒时减低;3.为对黄疸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应选择胆红素代谢检查的哪些项目?为对黄疸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胆红素代谢检查的项目主要是:①血清总胆红素;②血清结合胆红素;③血清非结合胆红素;④尿胆红素;⑤尿胆原4.试述肝酶的生成部位。反映肝细胞变性或坏死的酶:这类酶存在于正常肝细胞中,如ALT、AST、LDH等;反映肝细胞胆汁淤滞的酶:这些酶属于胆道系统的酶,位于肝细胞毛细胆管一侧的微绒毛及上皮细胞上,如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反映肝细胞酶合成功能的酶:胆碱酯酶等,由肝细胞合成后,释放入血保持一定浓度。5.如何根据胆红素及其代谢产物进行黄疸类型的诊断6.血清脂蛋白分为几类?血清TC和TG测定标本采集有何要求?超速离心法将血清脂蛋白分为五类:①CM(乳糜颗粒);②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③IDL(中间密度脂蛋白);④LDL(低密度脂蛋白);⑤HDL(高密度脂蛋白)。测定TC和TG的血标本,要求在空腹12h后静脉采血,尽快分离血清(或血浆)进行测定。7.哪些激素可影响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有胰岛素,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激素、糖皮质激素8.何谓糖耐量试验?有何临床意义?正常情况下,由于血糖调节机制的协调作用,人体血糖维持在5.6mmol/L左右,即使一次摄入大量的糖,血糖含量也暂时升高,约2h后即可恢复到正常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耐糖。根据此原理设计了糖耐量试验,即被检查者依次是用以大量的糖,观察血糖变化情况,以了解其血糖调节机制是否健全。该试验可用于辅助诊断某些内分泌疾病和肝脏疾病,以及用作可疑糖尿病患者的确诊。空腹血糖已明显增高的重症患者和以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不要做此试验,以免一次食用大量葡萄糖,加重病人的症状。29、何谓高血钾症?其临床意义如何?血钾浓度高于5.5mmol/L称高血钾症。临床上常见于:(1)摄入过多;心、肾功能衰竭时补钾过多、过快,输入大量库存血。(2)排泄困难:①肾衰竭少尿期或无尿期;②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导致肾小管排钾减少;③长期大量使用潴钾利尿剂;④长期低钠饮食,使钾不易排出而潴留。(3)细胞内钾大量释出:①严重溶血,大面积烧伤和挤压综合征等;②呼吸障碍引起缺氧和酸中毒时,大量钾从细胞内释出;③休克,组织损伤,中毒,化疗(4)细胞外液因失水或休克而浓缩,使血钾升高。30、急性心肌梗塞时心肌酶谱有何变化?a)CK在4-6小时左右开始升高,峰值出现在18-24小时,3日左右降低至正常。b)AST在8-12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出现高峰,3-6日降低至正常。c)LDH在12-24小时出现增高,3-4天达到高峰二、论述题1.请列举至少三种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项目,并简要说明。(1)出血时间(BT):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止血所需要的时间。BT延长:主要涉及血管壁和血小板的缺陷,BT缩短可见于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在被检血浆中加入组织因子和钙离子,使外源性凝血途径活化,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而发生凝固,其凝固所需时间称为PT。它是检测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筛选试验。PT延长:①凝血因子异常,包括Ⅰ、Ⅱ、Ⅴ、Ⅶ、Ⅹ因子缺乏;②肝脏疾病;③VitaminK缺乏症;④纤溶亢进症;⑤口服VitaminK拮抗剂治疗监测。(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活化剂(如硅藻土)激活FⅫ,以部分凝血活酶(脑磷脂)代替PF3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在一定浓度钙离子存在下测定乏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APTT。是检测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筛选试验。APTT延长:①凝血因子异常,Ⅷ、Ⅸ、Ⅺ因子缺乏;②Vwd;③异常抗凝物质增多;④肝胆疾病;⑤纤溶亢进症;⑥抗凝药物监测。(4)血小板计数:是重要的筛查试验。(5)血浆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是凝血酶和纤溶酶作用的底物,当凝血酶和纤溶酶活性增高使纤维蛋白原水解或合成减少时均可导致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2、试述各种病理性蛋白尿形成原因及常见疾病。1)肾小球性蛋白尿: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原尿中蛋白超过肾小球重吸收能力所致,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早期;2)小管性蛋白尿:因近端肾小管病变,影响尿中蛋白重吸收所致,可见于肾盂肾炎,氨基甙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重金属对肾小管损伤,以及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3)混合类蛋白尿:肾小球和肾小管均发生病变所致。上述可产生肾小球性或肾小管性蛋白尿的疾病进一步发展,均可形成混合性蛋白尿;4)组织性蛋白尿:由于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的蛋白所致,一般仅为轻度蛋白尿;5)一过性蛋白尿:以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蛋白,超过肾小管重吸收阈值所致,常见于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凝溶蛋白尿。3、临床常见尿液外观的改变有哪些?(举例说明)①血尿,红色,因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可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结核、外伤等;也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②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红色或暗红色,离心沉淀后镜检不见红细胞,隐血试验阳性。③胆红素尿,深黄或褐色尿,呈豆油样改变,震荡后出现黄色泡抹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④脓尿和菌尿:黄白色或云雾状,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或膀胱炎等。⑤乳糜尿和脂肪尿:乳白色,由于寄生虫或结核、肿瘤、创伤、手术等原因引起淋巴回流受阻,而脂肪尿可见于脂肪挤压损伤、骨折和肾病综合征等。4、化脓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与正常人脑脊液标本的实验室鉴别要点:5、试述漏出液和渗出液标本的实验室鉴别要点。6.简要说明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及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有:1)血肌酐(Cr):临床常用,但严重损伤时才会出现改变,敏感性差;2)生肌酐清除率(Ccr):在严格控制外源性肌酐,内生肌酐相对稳定的条件下,Ccr与GFR有较好的相关性,能相对较早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3)血尿素(BU):体内尿素的生成不如肌酐稳定,且受肾外影响因素大,特异性,灵敏性均差;4)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cystainC):灵敏性高、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可靠指标,比其他指标均敏感。7、简述血液中肌酐浓度升高的原因。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⑴急性肾衰竭:血肌酐明显的进行性升高是器质性损害的指标,可伴有少尿或不伴有少尿;⑵慢性肾衰竭:血肌酐升高程度与病变严重性一致,肾衰竭代偿期,血肌酐178μmol/L,肾衰竭失代偿期,血肌酐178μmol/L,肾衰竭期,血肌酐明显升高,445μmol/L。8、试分析乙肝五项指标不同组合的临床意义1)HBsAg(+),HBeAg(+),抗—HBc(+),见于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有高传染性。2)HBsAg(+),抗—HBc(+),见于急性、慢性乙型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有传染性。3)HBsAg(+),抗—HBe(+),抗—HBc(+),见于急性乙肝趋向恢复或慢性乙肝,弱传染性。4)抗—HBs(+),抗—HBc(+),见于急性乙肝康复期或有既往感染史,目前保持免疫力。5)抗—HBe(+),抗—HBc(+),见于乙肝恢复期,弱感染性。6)抗—HBc(+),见于急性乙肝“窗口期”或既往曾感染过乙肝,有流行病学意义。7)抗—HBs(+),见于乙肝疫苗接种后或乙肝已康复。8)抗—HBs(+),抗—HB
本文标题:实验诊断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07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