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实验诊断学》七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10020课程名称:实验诊断学英文名称:LaboratoryDiagnostics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总学时:36学时(理论学时:27学时),(实验学时:9学时)学分:2.0学分适用专业:七年制临床医学(本硕连读)专业预修课程(编号):生理学(0102010)生物化学(0106010)病理生理学(0102030)医学免疫学(0105019)药理学(0701010)医学微生物学(0104010)人体寄生虫学(0104030)。建议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实验诊断学》第二版,王鸿利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课程简介:实验诊断学是以临床检验学为基础,将检验学提供的结果或数据,由医师结合临床病史/家族史、症状/体征、影像资料/病理检查等,应用于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也可为科学研究、预防疾病、健康普查和遗传咨询等提供实验依据。因此,实验诊断学是一门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无论在临床诊断学或临床医学中都占有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也是医学教2育和医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之一。实验诊断学包括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遗传学检验和分子生物学检验等内容。通过本课程学生应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将检验技术的相关信息应用到临床和基础科研中,具有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初步科研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加深了解实验诊断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一)目的要求:1.熟悉: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实验诊断学的影响因素和质量管理;实验诊断学的项目选择;实验诊断学的应用;POCT的概念、特点和主要的临床应用。3.了解:实验诊断学的分类和内容;实验诊断学的现状和展望;实验诊断学的项目评价;实验诊断学的学习重点和方法。(二)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三)教学内容:1.实验诊断学的概念2.实验诊断学的影响因素和质量管理(1)实验诊断学的影响因素①实验(分析)前的影响因素②实验(分析)中的影响因素③实验(分析)后的影响因素(2)实验诊断学的质量管理①室内质量控制(IQC)3②室间质量评估(EQA)③全面质量管理3.实验诊断学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1)实验诊断学的应用范围①为临床医学服务:确定诊断、鉴别诊断、辅助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和复发监测。②为预防医学服务③为健康普查服务④为遗传咨询服务(2)实验诊断学的常用参数:参考值、参考范围或参考区限、临界值、危急值4.实验诊断学的项目选择和评价(1)实验诊断项目的选择①筛查实验②直接诊断实验③鉴别诊断实验④辅助诊断实验⑤疗效检测实验(2)实验诊断项目的评价5.实验诊断学的学习重点和方法(1)实验诊断学的学习重点(2)实验诊断学的学习方法6.POCT的概念、特点和主要的临床应用。(四)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讲授上述内容。第一章实验诊断的质量保证(一)目的要求:1.掌握:参考范围、临界值、临床决定水平;检验结果的临床性能评价相关指标。42.熟悉:临床实验室的概念;影响实验诊断结果的有关因素,含来自受检者的影响因素和来自临床和实验室的影响因素;质量控制概念及内容。3.了解:检验标本的类别和不同颜色管盖试管的用途;有关检验技术性能的指标(精密度、准确度、检出限等);循证实验医学概念和实践方法。(二)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三)教学内容:1.概述:临床实验室的基本概况2.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1)标本因素对检验质量的影响①标本的类别②标本的采集③标本的运送④标本的保存⑤标本的及时分离和检测(2)生理因素对检验质量的影响:年龄、性别、体形、妊娠、昼夜节律变化、运动、饮食的影响、药物和毒物的影响、精神状态、遗传、生活环境和嗜好。(3)检验试剂和检验仪器对检验质量的影响(4)检验方法和检验人员对检验质量的影响3.检验的质量控制(1)分析前质量控制(2)分析中质量控制(3)分析后质量控制(4)参考范围、临界值与临床决定水平①参考范围的决定②临床决定水平4.检验结果的临床评价(1)诊断性试验的临床评价: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受试者工作曲线(2)检验项目选择的基本思路5①筛查实验②诊断实验③监测实验④检验项目的组合(3)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四)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讲授上述内容。第二章临床一般检验与疾病(一)目的要求:1.掌握:血细胞参数的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血细胞参数与疾病;尿液化学和有形成分分析的临床意义;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及临床意义。2.熟悉:尿液和粪便外观改变的临床意义;脑脊液的一般检查与疾病。3.了解:结合图谱熟悉血细胞形态学基本特点;结合图谱熟悉尿液有形成分形态学的基本特点;痰液、肺泡灌洗液、精液、前列腺液、阴道分泌物的一般检查与疾病。(二)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实验课5学时。(三)教学内容:1.概述:简述临床一般检验的内容,主要介绍三大常规的内容。2.血液一般检验与疾病(1)红细胞参数及形态①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参考值。RBC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RBC的数量Hb浓度:单位容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成年男性(4.3-5.8)×10^12/L130-175g/L成年女性(3.8-5.1)×10^12/L115-150g/L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指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比值参考值男:42%-49%女:37%-48%红细胞平均指数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每个RBC的平均体积,以fl为单位,(82-100fl)MCV=Hct/RBC(×/L)×10^1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指每个RBC内Hb含量的平均值,以pg为单位26-32pgMCH=Hb(g/L)/RBC(×/L)×10^1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每升RBC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以g/L表示,(310-350g/L)②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生理性减少:儿童、中后期妊娠、老人病理性减少: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丢失过多相对性增多6绝对性增多:继发性:血中EPO增多(代偿性、非代偿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③红细胞比积测定、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自学)。④红细胞形态病理性改变(包括大小、形态、染色和结构)及临床意义。红细胞正常形态:双凹圆盘形,在血涂片中见到为圆形,大小较一致,直径双凹圆盘形,在血涂片中见到为圆形,大小较一致,直径6-8.5µm。中央淡染区的大小约相当于细胞直径的1/3-2/5左右。红细胞形态学异常:大小异常、形态异常、染色异常、出现异常结构1.红细胞大小异常:小红细胞microcyte:直径小于6μm。缺铁性贫血,呈小细胞低色素性。大小不均amisocytosis:直径可相差一倍以上。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在巨幼贫时尤为明显。2.红细胞形态异常: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20%对诊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有参考价值。靶形细胞targetcell: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脾切除、骨髓转移癌。泪滴形细胞teardropcell:骨髓纤维化裂细胞:见于红细胞因机械或物理因素所致的破坏,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红细胞缗钱状形成rouleauxformation: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3.红细胞染色反应异常低色素性hypochromic: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4.红细胞结构异常嗜碱性点彩basophilicstippling:增多表示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并伴有紊乱现象,多见于铅中毒。Howell-Jollybody(染色质小体)Cabotring(卡波)环。有核红细胞nucleatederythrocyte:存在于骨髓中。成人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各种溶血性贫血。红白血病。髓外造血。其他,如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中毒性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典型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巨多分页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无能(Pelger-Huet畸形)核分叶过多⑤网织红细胞:定义、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之间的过渡型红细胞,胞浆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后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反映骨髓红系造血功能的指标。网织红细胞参考值百分数0.5%-1.0%绝对数(24-84)×109/L网织红细胞判断骨髓红细胞增生能力:网织红细胞增多:提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可明显增高。7网织红细胞减少:提示骨髓红细胞系的增生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⑥红细胞沉降率的影响因素及沉降率增快的临床意义。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ESR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在很多病理情况下,血沉率可明显增快。血沉率测定属非特异性试验,但将其结果与其他临床资料结合起来考虑,则仍有一定参考价值。红细胞沉降率增快临床意义:炎症性疾病:急性细菌性炎症。临床上常将血沉率作为观察风湿热及结核病有无活动性的参考指标。组织损伤及坏死:缺血性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心绞痛时血沉正常。恶性肿瘤:恶性肿瘤血沉多明显增快。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等。其它:贫血、高胆固醇血症。贫血及相关红细胞疾病实验诊断血小板参数与临床意义血小板:(125-350)X10^9/L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生成障碍:再障、急白。破坏或消耗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脾亢、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大、肝硬化。假性血小板减少:EDTA抗凝血、血细胞分析仪(2)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①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参考值。成人:(3.5-9.5)×10^9/L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比值参考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40-75%嗜酸性粒细胞0.4-8%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50%单核细胞3-10%②各类白细胞增多与减少的临床意义(以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为重点,包括“白细胞疾病”部分的类白血病反应)。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生理性:一日之间也可有波动,下午较早晨为高。饱餐,情绪激动,运动,高温,严寒等。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均可高。一过性的,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变化。病理性:急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12-36h)。急性大出血(1-2h)。急性中毒。8白血病、恶性肿瘤、类白血病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X109/L。。粒细胞缺乏症granulocytosis: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X109/L。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③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核象:指粒细胞核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正常人周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2-3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1%-5%),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核左移:外周血不分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及其以前更幼稚阶段粒细胞)超过5%。常见于感染,尤其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出现极度核左移。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在5叶及以上者超过3%。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减退。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提示预后不
本文标题:实验诊断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07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