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血液一般检查人群红细胞计数(*10¹²/L)血红蛋白(g/L)成年男性4.3~5.8130~175成年女性3.8~5.1115~150新生儿6.0~7.0170~200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临床意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相对性增多: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尿崩症、甲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利尿药。绝对性增多: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代偿或非代偿增多所致。EPO代偿性增高:缺氧引起。生理—高原地区居民、胎儿、新生儿。病理—严重慢性心肺疾病(肺心病、阻塞性肺气肿、发绀型先心)、氧亲和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EPO非代偿性增高:与肿瘤和肾疾病有关。还由药物(雄激素、皮质激素、外源性红细胞生成素)引起。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生理性减少: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急慢性失血根据形态学分类:正常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形态改变大小异常:小红细胞:胞质直径6μm,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大红细胞:胞质直径10μm,见于失血性贫血、部分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肝病、脾切除术后巨红细胞:胞质直径15μm,见于长期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大小相差较大,直径相差1倍以上。见于巨幼细胞贫血、中度以上增生性贫血形态改变:球形红细胞:红细胞直径6μm厚度增加直径2.9μm。细胞体积小,圆球形,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见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某些化学药物中毒。涂片这种细胞占20%以上才有参考价值。椭圆形红细胞:呈椭圆形或两端钝圆的长柱形。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巨幼细胞贫血、缺铁性贫血。口形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急性酒精中毒、肿瘤、弥散性血管性内凝血DIC。靶形红细胞:中心着色较深,外周为浅染区,细胞边缘深染,形似射击中的标靶。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低色素性贫血。形成原因是血红蛋白充盈异常所致红细胞过薄或血红蛋白分布不均。镰形红细胞:镰状细胞贫血泪滴性细胞:见于骨髓纤维化、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棘形红细胞:红细胞表面有若干个刺状突起。见于严重肝病、先天性β脂蛋白缺乏症、脾切除后、尿毒症裂细胞:各种明显变形。见于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瓣膜性溶血性贫血、转移癌、急进型高血压、感染、严重烧伤、巨大血管瘤、急性肾小球肾炎、移植物排斥。缗钱状形成:串状重叠排列。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染色反应的异常低色素性: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部分血红蛋白病。高色素性: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球形细胞嗜多色性(多染色性):见于增生性贫血,特别是溶血性贫血结构异常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有灰蓝色点状颗粒,见于铅汞铯中毒,偶见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染色质小体:红细胞有紫红色圆形小体,见于溶血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红白血病、增生性贫血、脾切除术卡波环:环形丝状淡紫色物质,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白血病、铅中毒有核红细胞:见于部分贫血(溶血性、巨幼、珠障)、肿瘤性疾病(红白血病、急慢性白血病、其他肿瘤骨髓转移)、髓外造血(骨髓纤维化)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相关参数血细胞比容:男0.40~0.50;女0.35~0.45增高:见于各种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大手术后、腹泻、失血、大面积烧伤;红细胞数绝对性增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各种贫血红细胞平均指数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2~10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7~34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6~354g/L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性的参数,常用变异系数(RDW-CV)表示。RDW-CV11.5%~14.5%白细胞检查白细胞计数:成人(3.5~9.5)*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至2岁(11~12)*10^9/L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心粒细胞N增多:急性感染(炎症)、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及严重的血管内淤血、恶性肿瘤、骨髓增殖性疾病减少:感染(病毒、寄生虫)、血液系统疾病(再障)、物化因素损伤(苯铅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核象改变:左移—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白血病、类白血病右移—巨幼细胞贫血、造血功能衰退形态改变: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杜勒小体、核变性见于猩红热、化脓性感染、败血症、大面积烧伤、急性中毒、恶性肿瘤多叶性中性粒细胞—见于巨幼细胞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棒状小体—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无与遗传相关—Peleger-Huet畸形(常显,核分叶功能减退);Chediak-Higashi畸形(常隐,白细胞异常色素减退综合征,影响粒细胞功能,易出现严重感染);Alder-Reilly畸形(常隐,有巨大深染嗜天青颗粒,伴软骨营养不良或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May-Hegglin畸形(常隐,有淡蓝色斑块,似杜勒小体,较大且圆,为聚集的RNA所致)嗜酸性细胞E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支哮、药物过敏、坏死性血管炎、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花粉症寄生虫感染--吸虫、蛔虫、丝虫、钩虫、囊尾蚴病部分皮肤病—湿疹、天疱疮、剥脱性皮炎、银屑病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某些恶性肿瘤—肿瘤转移、坏死灶的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猩红热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其他—风湿性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脑腺垂体功能减退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减少: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某些急性传染病(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嗜碱性粒细胞B增多: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荨麻疹、药物、食物、吸入物、溃疡性结肠炎血液病—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其他—某些转移癌、脾切除术后、糖尿病、传染病(水痘、流感、天花、结核)减少:无临床意义淋巴细胞L增多:感染性疾病—病毒性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巨细胞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肿瘤性疾病—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如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其他—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组织或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淋巴细胞可增多。再障、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后,系统性红斑狼疮、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异型淋巴细胞:Ⅰ型(空泡型、浆细胞性);Ⅱ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Ⅲ型(幼稚型、幼淋巴细胞型)增多—EB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感染、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原虫感过敏性疾病、接触电离辐射单核细胞M增多:部分感染—急性感染恢复期、慢性感染(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布鲁杆菌感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伤寒、疟疾、活动性疾病(严重的浸润型和粟粒型肺结核)某些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肌炎、结节性动脉炎恶性肿瘤—胃癌、肺癌、结肠癌、胰腺癌胃肠道疾病—酒精性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回肠炎、口炎性腹泻其他—化疗后骨髓恢复期、骨髓移植术、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GSF)治疗后、烷化剂中毒类白血病反应: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见于感染及恶性肿瘤最为多见。急性中毒、休克、急性溶血、出血、外伤、大面积烧伤、过敏、电离辐射血小板检查血小板计数PLT:(125~350)*10^9/L血小板减少生成减少:再障、自身抗体抑制巨核细胞系造血干细胞、电离辐射、药物抑制作用损伤造血功能多种感染破坏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脾亢、进行体外循环、药物过敏、新生儿血小板减小症、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消耗性增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布异常:脾大、banti综合征乙二胺四乙酸EDTA致敏的假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增多原发性增多:骨髓增殖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反应性增多:急性炎症、急性失血、溶血、大手术后、某些癌症平均血小板体积MPV:7~11fL增加: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性良好者,如ITP;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是造血功能恢复的早期指标;妊娠晚期、血栓病、巨幼细胞贫血。减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如再障、白血病化学治疗期;急性感染性疾病,败血症MPV随血小板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见于骨髓纤维化、肿瘤细胞浸润骨髓、艾滋病血小板分布宽度PDW:15%~17%增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幼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脾切除术后外周血血小板形态大小变化:巨型20μm—ITP、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MDS、脾切除后小血小板2μm—缺铁性贫血、再障形态变化:蓝色血小板—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旺盛,尤其是ITP出现血小板减少危象和粒细胞白血病无颗粒型血小板—MDS、毛细胞白血病网织红细胞检查百分数0.5%~1.5%,绝对值(24~84)*10^9/L判断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情况增多:急性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减少:再障、溶血性贫血再生危象、白血病与化学药物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减退作为贫血疗效的观察指标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后,网织红细胞数增加是治疗有效,说明骨髓增生功能良好;反之,障碍。红细胞沉降率男性0~15mm/1h末;女性0~20mm/1h末血沉增快各种炎症性疾病—风湿热、结核病活动期组织损伤及坏死—急性心梗恶性肿瘤—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肾炎、肝硬化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红细胞异形症血沉不加快其他—原发性胆固醇血症、继发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黏液水肿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沉减慢:临床意义小,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数量增多时,以及红细胞形态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及镰状细胞贫血)红细胞直方图体积分布曲线的显示范围:24~360fL溶血性贫血临床表现:有贫血、黄疸者,结合病史和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加,考虑为溶血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因短期内在血管内大量溶血,起病骤急,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伴呕吐、寒战、随后高热、面色苍白、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慢性可能有脾大。长期高胆红素可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骨髓细胞学检查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鉴别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粒细胞系统:原粒细胞呈阴性反应,少数有蓝黑颗粒。单核细胞系统:大多阴性其他:红、淋巴、巨核、浆细胞系统均为阴性;成熟型网织红细胞、巨噬细胞有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临床意义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AML-M2:细胞分化好时,原粒细胞阳性颗粒多、粗大,呈局限性分布;分化差时,如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分化型AML-M0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AML-M1,原粒细胞阴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M3:异常的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阳性颗粒粗大密集,充满整个胞核。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4:原始细胞多阳性,难区分原粒细胞和原单核细胞,进一步做酯酶染色。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原、幼单核细胞弱阳
本文标题:实验诊断知识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07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