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核医学复习资料--笔记--江汉大学医学院
核医学: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核医学主要内容: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实验核医学:主要包括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体外放射分析,放射自显影技术,活化分析技术,动物PET的应用等。临床核医学:包括诊断核医学(体外放射分析,功能测定,显像检查)和治疗核医学。核医学的特点:(1)简便,安全,无损的诊疗疾病。(2)能动态的观察组织器官的整体或局部形态和功能。(3)能进行超微量物质测定。(4)能特异性治疗某些疾病。第二章:核素:是指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位素:凡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所处的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物理半衰期:是指放射性核素由于衰变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放射性活度(A):表示为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带点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电离与激发(2)散射(3)韧致辐射(4)湮灭辐射(5)吸收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光电效应(2)康普顿效应(3)电子对生成第三章:放射性药物:系指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类特殊制剂。放射性药物的特点:(1)具有放射性(2)具有特定的物理半衰期和有效期(3)计量单位和使用量(4)脱标及辐射自分解(5)放射性药物的生理生化特性(6)作用基础不同于普通药物放射性药物的质量要求:(1)物理鉴定:包括性状,放射性纯度,放射性活度与比活度鉴定(2)化学鉴定:包括PH,化学量,化学纯度及放射化学纯度鉴定(3)生物学鉴定五、六章辐射方式:内照射和外照射辐射生物效应分为①确定性效应:是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主要研究对象是个体②随机效应:研究的对象是群体,是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辐射防护目的:①防止一切有害的确定性效应②将随机效应的发生几率降低到被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放射防护原则:①实践的正当化②放射防护最优化③个人剂量限值。体外放射分析的基本原理:以放射性核素或其他非放射性物质标记的配体为示踪剂,以配体和结合体的结合反应为基础,在试管内进行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技术。放射性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RIA):利用放射性标记的抗原与非标记抗原同时与限量的特异性抗体进行竞争性免疫结合反应。示踪技术原理是根据研究的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放射性核素标记到被研究物质的分子上,将其引入生物机体或生物体系(如离体细胞、无细胞酶体系等)中,标记物将参与代谢及转化过程。由于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与被研究的非标记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行为,通过对标记物所发射的核射线的检测,可间接了解被研究物质在生物机体或生物体系中的动态变化规律,从而得到定性、定量及定位结果。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基础是基于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学分子与未被标记的同一种化学分子具有同一性和放射性核素的可测性这两个基本性质。特点:①灵敏度高②方法相对简单、准确性较好③合乎生理条件④定性、定量与定位相结合⑤缺点与局限性。放射性核素显像的显像类型:①根据影像获取的状态分为静态显像(当显像剂在脏器内或病变处的浓度达到高峰且处于较为稳定状态时进行的显像)和动态显像(在显像剂引入体内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动态采集脏器的多帧连续影像或系列影像)②根据影像获取的部位分为局部显像(仅限于身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显像)和全身显像(利用放射性探测器沿体表做匀速运动,从头至足依序采集全身各部位的放射性,将他们合成为一幅完整的影像)③根据影像获取的平面分为平面显像(将放射性显像装置的放射性探测器置于体表的一定位置采集某脏器的放射性影像)和断层显像(用可旋转的或环形的放射性探测装置在体表连续或间断采集多体位平面影像数据,再由计算机重建成为各种断层影像的显像方法)④根据影像获取的时间分为早期显像(一般显像剂注入体内2小时以内所进行的显像)和延迟显像(显像剂注入体内2小时以后,或在常规显像时间之后延迟数小时至数十小时所进行的再次显像)⑤根据显像剂对病变组织的亲和力分为阳性显像(又称热区显像,是指显像剂主要被病变组织摄取,而正常组织一般不摄取或摄取很少,在静态影像上病灶组织的放射性比正常组织高而呈“热区”改变的显像)和阴性显像(又称冷区显像,指显像剂主要被有功能的正常组织摄取,而病变组织基本上不摄取,在静态影像上表现为正常组织器官的形态,病变部位则呈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改变)⑥根据显像时机体的状态分为静息显像(指显像剂引入人体时,受检者处于安静状态下,没有受到生理性刺激或药物的干扰,此时所进行的显像)和负荷显像(是指受检者在生理性刺激或药物干预下所进行的显像,又称介入显像)。放射性核素显像特点:①可同时提供脏器或组织的功能和结构变化,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②可用于定量分析③具有较高的特异性④安全、无创。第七章甲状腺吸131I试验原理:利用甲状腺选择摄取和浓聚碘离子的功能,口服131I求知甲状腺摄131I的速度和量,从而判断甲状腺功能。3、临床意义:甲亢:①各时间均高于正常值;②重症病人主要为吸131I高峰提前;③2小时与24小时摄131I率之比大于0.8,或4小时与24小时之比大于0.85。凡符合1+2或者1+3提示为甲亢。注意:吸131I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不呈正比;追踪观察无意义原因:a放射局部损伤b治疗后碘池缩小(2)甲减:均降低,主要是24h低于25%(3)其它病:地甲肿:碘饥饿状态,吸131I↑;甲状腺炎:暂时受抑制,恢复期正常;肿瘤一般正常,若破坏甲组织过多时↓甲状腺显像:适应症:①异位甲状腺的诊断,胸骨后甲状腺肿的鉴别诊断;②了解甲状腺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功能状态;③估算甲状腺的重量;④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⑤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判断颈部肿块与甲状腺的关系;⑥寻找甲状腺癌转移灶,评价131I治疗效果;⑦甲状腺术后残余组织及其功能的估计甲状腺结节功能及性质的判定甲状腺结节核素显像的表现和临床意义结节类型常见疾病恶变几率热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布增高)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先天一叶缺如的功能代偿1%温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布无异常)功能正常的甲状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炎4%—5%凉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布降低)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囊性变、大多数甲状腺癌、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内出血或钙化10%冷结节(结节几无显像剂分布)同凉结节20%(单发结节)0—18%(多发结节)冷(凉)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良性病变恶性病变影响特征结节轮廓清晰,边界规则结节轮廓不清,甲状腺变形;结节所在侧叶无肿大;分布缺损区横贯一侧叶,呈断裂样改变;一侧叶整体呈分布缺损区,且向对侧扩展99mmTcO4-显像热(温)结节冷(凉)结节131I显像冷(凉)结节冷(凉)结节肿瘤阳性显像冷(凉)结节温结节,热结节甲状腺动态显像血流灌注减少血流灌注增加第八章一、心肌灌注显像的原理放射性核素标记心肌正常代谢时能摄取某些物质而显象,病损心肌失去摄取功能不显影。据此可以判断心肌缺血的部位、程度、范围,并提示心肌细胞的存活性。二、心肌灌注显像正常图像的特点1、平面图像:左室影、呈卵园形或马蹄形,心壁内放射分布均匀、心腔内少许放射性。2、断层影像:短轴:心尖处“园点”状,中段呈“园圈形”,心底段呈反“C”形;两长轴:“U”形,水平长轴开口向下,垂直长轴开口向上,室壁放射性均匀,中心稀疏区为心腔。3、靶心图:以心肌短轴断层面自心尖部展开所形成的二维同心圆;缺血区变黑;靶心图与冠状动脉供血区相匹配。三、心肌灌注显像异常图像的特点1、可逆性缺损:在负荷影像存在有缺损,而静息显像出现显像剂分布或充填,见于心肌缺血。2、固定缺损:负荷影像时的缺损在静息影像仍表现为放射性缺损,见于心梗或严重心肌缺血。3、部分可逆性缺损:负荷影像有缺损,静息或再分布显像出现部分充填,可逆和固定缺损同存。4、花斑型改变:室壁内出现斑片状、与冠状动脉分布不一致的放射稀疏,见于心肌病、心肌炎等。5、反向再分布:负荷显像正常而静息显像为稀疏;意义不明,可见于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稳定性冠心病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接受了溶栓治疗或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的患者。6、肺摄取指数:肺摄取指数增加,提示左心室功能减退,是患者处于高危状态、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四、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1.早期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2.心肌梗死的诊断;3.判断心肌细胞活力;4.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度分级;5.冠状动脉病变治疗疗效判断(如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冠状动脉成形手术、溶栓治疗等);6.心肌病变治疗后疗效观察7.预示心赃事件8.诊断左心室室壁瘤;9.心肌病的鉴别诊断。第九章一、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原理显像剂分子量小、不带电荷和脂溶性、能穿透正常血脑屏障、且不能反扩散出脑细胞。二、脑血流灌注显像的适应症1.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2.脑梗塞的诊断;3.痴呆的诊断与分型;4.癫痫灶的定位诊断;5.帕金森病(震颤麻痹)的诊断;6.脑肿瘤治疗后坏死或复发的鉴别诊断;7.其他,如偏头痛、精神病、脑外伤、遗传性舞蹈病、脑动静脉畸形等。三、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图像分析正常脑血流断层显像可见两侧大脑皮质、基底核神经核团、丘脑、小脑放射性较高,呈对称性均匀分布,且脑灰、白质对比度好,影像轮廓清晰。异常图象出现放射性缺损或放射性浓聚,四、脑血流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TIA、脑梗塞癫痫痴呆(顶叶颞叶)脑肿瘤脑功能研究、颅脑损伤、精神疾病等第十章一、肺灌注显像原理、适应证(一)原理放射性颗粒随血经右心,嵌在肺末梢小A及毛细血管床,使肺具有放射性而显象(栓塞肺毛细血管1/1500)。肺内毛细血管(直径7-9μm)有2800亿和小A3亿,且栓塞放射性颗粒一个生物半衰期(2-6h)后,可以降解为碎片,进入体循环,被肝单核-巨cell吞噬。这种暂时栓塞不会影响肺功能。(二)适应证1.肺动脉血栓栓塞的诊断及疗效观察;2.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肺肿瘤术前可切除范围的判断及术后残留肺功能的预测;4.判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肺血运受损情况及疗效;5.疑大动脉炎或胶原性疾病等累及肺动脉者;6.先天性肺血管疾病及先天性心脏病右向左分流的诊断及定量分析。二、肺通气显像原理、适应证(一)原理放射性惰性气体和放射性气溶胶吸入两种方法。其原理是让受检者反复多次吸入密闭装置中的放射性气体,通过气道进入肺泡,使放射性气体在肺内达到一定活度后气体可随呼吸的持续呼出体外;气溶胶则多沉积在气道和肺泡内,逐步分解被清除),用放射性显像装置从体外获得双肺的放射性分布及动态变化的影像;同时计算局部肺通气功能参数。(二)适应证1.了解呼吸道通畅情况及肺部疾病对通气功能的影响;2.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诊断;3.与肺灌注显像联合应用诊断肺动脉血栓拴塞;4.观察药物或手术治疗前后的局部肺通气功能,评价其疗效和预后;5.肺实质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价。三、肺灌注显像和肺通气显像临床应用1、肺血栓栓塞症2、肺减容手术前后残留肺的功能3、肺动脉高压的诊断4、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的观察5、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观察6、先天性心脏病右至左分流的诊断和定量分析第十一章1、骨静态显像、动态显像的原理、适应症和临床应用。(1)骨显像原理(动静态相同):骨骼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放射性核素99mTc标记的磷酸盐化合物通过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两种方式与骨骼中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发生作用,而沉积在骨骼内,使骨组织聚集放射性而显像。骨骼各部位聚集放射性核素的多少与其血流灌注量、无机盐代谢更新速度、成骨细胞活跃程度有关。当骨的局部血流灌注量和无机盐代谢更新速度增加,成骨细胞活跃和新骨形成时,可较正常骨骼聚集更多的显像剂,在图像上就呈现异常的显像剂浓聚区(称为“热区”)。当骨的局部血流灌注量和无机盐代谢更新速度减少,破骨细胞活跃增强发生溶骨时,骨显像剂在病变区聚集减
本文标题:核医学复习资料--笔记--江汉大学医学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38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