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对《人民日报》刊登关于“中国梦”文章质疑
对《人民日报》刊登关于“中国梦”文章质疑孙际明最近,《人民日报》刊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讲话及诠释“中国梦”的文章和报道。笔者阅后认为其讲话及诠释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质疑如下。一、“中国梦”的“梦”为多义词,词典、心理学及社会上对“梦”的概念有如下诠释:梦属多义词,《汉语大词典》诠释梦为:1、不明。2、昏乱。3、最细的雨。(盖雨之至细,若有若无者谓之梦)4、用同蒙。梦想含义为:1、梦中怀想。2、空想;妄想。《现代汉语词典》诠释梦为:1、睡眠时局部大脑皮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2、做梦。3、比喻幻想或愿望。4、姓。梦想的含义为:1、幻想;妄想。2、渴望。3、梦想的事情。《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诠释梦为:1、睡眠时,大脑皮质某些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的部位受外界和体内的弱刺激而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2、做梦。3、比喻幻想。幻想的含义为:1、脱离现实基础的空想;毫无拘束的畅想。2、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进行不切实际地或无拘束地想象。需明了,其一,幻想跟“空想”“妄想”不尽相同。“幻想”既指不能实现的想法,也指可能实现的想法;“空想”“妄想”则用来指不能实现的想法。其二,“幻想”是中性词;“空想”多含贬义;“妄想”是贬义词。心理学认为,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所谓的形象思维。想象可分为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而产生的想象。“梦”是不随意想象的极端情况。梦中的情节都是由表象构成的,梦中产生的表象是不随意的,不受目的和任务的支配。人类尚无法解决的问题之一是梦的神秘性。从始前时代至今,人类不断尝试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阐释梦的起因,仍然无法找到答案——什么是梦?传统观念不认为自己有解梦的能力。有种看法认为,梦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思维的特殊形式,是一种人在睡眠中思维不受意识操纵的活动。梦是一种在非意识活动中产生的现象,每个人都会做梦,可是往往无法记起自己梦境的确定情节。所有人都是做梦者,但其梦是“无常”的,梦境中的情节皆虚假而并非真如。综上关于“梦”概念(词)的诠释主要有:1、人在睡眠状态下脑中表象活动的生理现象,“梦”中的情节都是由表象构成的,梦中产生的表象是不随意的,不受目的和任务的支配。“梦”是不随意想象的极端(或消极)情况。梦是“无常”的,梦境的情节皆虚假并非真如。2、梦一词比喻幻想(或愿望),幻想指不能实现或可能实现的想法。3、梦一词指不明、昏乱、若有若无、同蒙。4、梦想的含义为幻想或妄想,幻想为中性词,而空想、妄想为贬义词。梦想的近义词为理想。二、何谓“中国梦”?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定义了他的“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的一种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上述关于“中国梦“的定义或称命题似不准确,欠斟酌。理由如下:其一,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或“夙愿”(一向怀着的愿望)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体目标:党的十六大主题词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报告说,“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党的十七大的主题词中所提出的奋斗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作为报告的标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个定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自信地说:“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综上所述,这才是几代共产党人既有最高理想,又有现阶段奋斗目标: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的“中国梦”;这也是中国人的梦想。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应该是“几代中国爱国志士的夙愿”。其二,心理学认为,“梦”是不随意“想象”的极端情况。而“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所谓的形象思维,也叫具体思维,其特点是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表象进行思考。鉴于“梦”的“想象”属形象(具体)思维的性质和特点,上述“中国梦”的涵义“中华民族的复兴”、“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整体利益”、“中华儿女的期盼”等均抽象概括,而并非形象具体,当属抽象思维,与“梦”的性质与特点相悖。“梦”是不随意想象的极端情况,梦中的情节都是由表象构成的,梦的幻境、梦境是形象的具体的。如上学梦、就业梦、安居梦等。上述所谓关于“中国梦”的表述当属随意“想象”,属理想的范畴,不属于不随意想象的“梦境”的情节。因此,上述“中国梦”不可能成为个体中国人的“梦”。其三,《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在“中国道路中国梦”专栏编者按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不切实际。因为“个体人民的梦”都是具体的形象的。说“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讲话,深刻回答了干部群众关心的问题,深刻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密码”,其说法与党的十八大精神不相符。三、“梦”属多义词,概念模糊,多为贬义,梦境曲折瑰奇,荒诞离谱,其使用难准确、恰当且易生歧见。首先,一方面每个人常常做梦,梦的花样千姿万态,色彩瑰奇缤纷,风情流盼旖旎,潜力神鬼莫测。梦境曲折、荒诞、离谱。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在做比喻幻想的梦,那就是展望未来,期盼禳除噩梦,祈求吉梦,打造自己绚丽动人的人生。其次,据词解不难看出,梦的使用多为贬义,如:白日做梦、痴人说梦、黄粱一梦、南柯一梦、同床异梦、醉生梦死等。还有中性词如梦幻,其同义词有幻境、梦境。梦寐以求,其同义词为朝思暮想。所谓“梦想”在社会上使用广泛多为褒义,其实从词解看应多为贬义即妄想(或空想)。其使用不如用近义词理想恰当。第三,鉴于梦一词尚有“不明”、“昏乱”、“若有若无”、“同蒙”等含义,其使用当慎重。第四,鉴于梦一词指“比喻幻想(或愿望)”,而幻想即想法,其性质具有“不能实现”或“可能实现”的两重性。因此,使用梦一词遣词造句表述事物,只有在“幻想”“可能实现”的前提条件之下(且属“比喻”),才可能为褒义。据此,为准确和恰当,免生歧见,使用时唯有用梦想的近义词“理想”为好,特别在重大而事关全局的事物表述上,应忌讳使用“梦”一词,否则有“忽悠”之嫌。总之,“梦”属多义词,概念模糊,多为贬义,其使用很难准确、恰当且易生歧见,常会给人一种如梦的幻境、梦境的虚幻之感,并非确凿无移。第五,由于梦具有难以把握的虚幻不定性;当前社会上尚存有人们信仰鬼神的迷信风气,人们对梦的蒙昧无知;以及在历史的沉积中,梦因牵涉面广且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文化生活的每个角落等因素。在人们的心目中噩梦会给自己带来不吉,对梦境产生误解。因此对用梦一词表述事物,易生歧见。第六,梦一词指“比喻幻想(愿望)”。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比喻”成“幻想”的“中国梦”,其比喻也有失当。所谓比喻是一种修辞方式,人们在说话、写文章时,为了说明一个比较抽象的道理,或叙述一件比较不常见的事物,或抒发一种比较强烈的感情,把它们说得具体、形象、生动、深刻而采用的一种打比方的办法。比喻是语言形象化的手段之一,是形象思维的方法。其作用是使用简单的话语把比较难以说清的事理,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而上述关于“梦”的比喻是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比喻“幻想”,其所谓的“梦”,其概念模糊,词含多义,虚幻不定,易生歧见,其比喻显然不能达到准确、生动、形象、深刻的比喻修辞规范的效果。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不宜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所谓“推进‘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四、关于“振兴中华”有以下说法: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络华侨多人,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二年,他回到香港,邀集同志,建立兴中会总会。兴中会顾名思义就是“振兴中华”的意思。孙中山在该会成立宣言中明确指出,成立本会的目的“专为振兴中华”。1990年4月,邓小平在“振兴中华民族”的谈话中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下个世纪中国是很有希望的。我们现在使用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是党的十五大以后,人类历史进入千年之交、世纪之交的过程中提出来的。”据上述,振兴中华的意思为大力发展,使中华民族兴盛起来;中华民族复兴的意思为中华民族衰落后再兴盛起来;两者表述相近意思相同。编者按说“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讲话,深刻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密码”,也言过其实。(作者系人民日报社退休人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原主任)
本文标题:对《人民日报》刊登关于“中国梦”文章质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55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