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现状与发展 > 对人民网“2011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的分析
对人民网“2011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的分析一、人民网“2011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概述(一)研究背景: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第一季度中,虽然没有发生特别重大的公共事件,但随着微博客等新兴网络载体蓬勃兴起,各种舆论载体得重新分化组合,很多突发事件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又有了新的飞跃,给各级党政机关应对突发事件提出了新的挑战。(二)研究方法: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入选事件发展过程中每个步骤的具体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应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强化了舆情分析师点评针对性和实用性,力图更加贴近地方党政机关的工作实际。(三)研究目的:为地方党政机关日常工作提供更有参考和借鉴价值的信息。通过努力为推动网上官民良性互动,构建积极、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作出新的贡献。(四)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梳理出2011年第一季度十件“舆情热点事件”。(五)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根据各种媒体报道的数据,统计出了这10个事件的热度指数,具体如下:二、各地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特征(一)优点从推荐榜的前几名我们可以看出,总体表现较好的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能力上有如下几个优点:第一,事件发展前期,地方政府舆情应对及时迅速,信息公开透明,把握舆论制高点,避免了舆论误差继续扩大。如排名第二的辽宁沈阳酒店春节大火事件,无论是当地公安部门就火灾救助及原因的通报,主要领导亲赴现场的影响力,还是犯罪嫌疑人被控制的新闻发布,都反映了地方政府处理舆情的及时性和迅速性。面对严峻的突发事件,政府部门能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及时厘清问题脉络、把握舆论方向,有效平抑网络质疑,是值得称赞的。第二,事件发展后期,地方政府实际工作与正面宣传相结合,用事实成绩削弱舆论质疑。推荐榜中的事件,其在形成及发展阶段,都伴随着媒体力量的介入。媒体和民间的互动,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在此互动机制面前,地方政府用事实说话,平抚民意,并适时利用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如排名第一的江苏南京梧桐让路事件,南京市政府懂得善用媒体,充分听取民意,做到了信息沟通的顺畅和政策执行的民意支持,达到了双赢结果。(二)不足从推荐榜的后几名及一些评价指标的得分上,我们可以归纳某些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能力上的不足:第一、官方响应度和信息透明度方面亟待提高。媒体和民众都需要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地方政府越是隐瞒,越是无响应,媒体和民众对此事的热度就越高涨。比如位于推荐榜第十位的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在“官方响应”和“信息透明”得分最低,但它受到民间关注的热度却最高。这充分说明,在应对网络舆情能力上,地方政府的响应能力和信息公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考量。要做到及时响应和信息公开,就不能将媒体拒之门外,不能闭门搞“舆情监测”。而有的地方政府正是忽略了这一点,在事件形成之后,没有控制好发展态势,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如排名第六的江苏响水化工厂爆炸谣言,当地政府辟谣不及时,信息不公开,致当地万名群众外出逃命。清晨5点至6点,该地区交通大堵塞。在逃离过程中,由于马路拥堵,发生多起事故并导致四人死亡。第二、官员问责力度有待强。推荐表中后六位的事件,牵涉到的当地政府的官员问责指数偏低,有几个得分甚至为零。这反映了政府问责的执行能力的问题。媒体介入之后,地方政府才有所作为,甚至依然不为所动,这样无利于政府进行舆论引导,也无法开展进一步的工作。如排名第七的甘肃古浪尘肺病事件,甘肃古浪县上百人患有尘肺病,其中多人死亡,因大部分缺少用工证据,一直维权未果。除了强力问责外,倘若不在制度方面及时纠正补漏,那悲剧仍然可能重演。第三、政府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普遍偏低。如今新媒介技术发展迅速,运用网络等新媒体进行信息发布和意见沟通,是各地政府回应热点事件的很好的手段。网络也有利于各地政府进行宣传和引导。但从推荐表中“网络技巧”指标得分中我们看到,几乎没有政府很好地运用网络等新媒体,前十位中有九位在此项得分为零。各地政府急需加强“网络技巧”的能力。第四、人情味的缺失。有些地方政府在对网络舆情进行回应时,频繁使用“外交辞令”回应舆论,表态的“程式化”倾向较为明显:“责令”如何,“严防”如何,缺乏实际行动的官方说法公信力有限,舆论对此并不买账。各级官员的谈话风格趋向保守古板,灵活性和亲切性不足。言论内容以官话套话为主,较为空洞,在公众面前缺乏说服力,这也是质疑声音产生并扩大的重要原因。三、从推荐榜获得的启示第一、面对已经发生的舆情,地方政府应快速介入,需要及时向媒体和网友做出回应。政府部门在涉及民生的问题上不能老是像“挤牙膏”一样,扮演“事后诸葛亮”的角色。而要有“行动前置”的意识,主动去解决一些问题。第二、在应对舆情时,政府应做到信息公开,对于事件的解释力求充分、系统、透彻。面对媒体和民众,“说明实事、说清大事、说透难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舆论的充分理解和认可。第三、问责机制的建设。政府的行为无法令民众满意,引发众怒,有很大的原因在于问责机制的不健全:对违法行为不予追究,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处置也缺乏力度。因此,官方有必要进一步的了解民意,对相关违法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切不可姑息包庇,导致民众对政府执行力产生更大的质疑。李景龙2010010305
本文标题:对人民网“2011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的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57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