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教育模式研究及分析
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教育模式研究及分析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走过了一条艰难而非凡的道路。1978年以前,它是一个相当薄弱、几乎不为人知的弱小领域。1978年以后。它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后来居上,异军突起,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创造性地建立了高等教育新学科,而且在高等教育问题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不仅专业研究机构、人员、刊物、成果等多项指标居于世界前列,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大国,而且探索出一系列推动高等教育研究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今天,回顾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创业历程,总结成功经验,展望未来道路,对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持续、健康、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1]。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主要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思想政治教育长远发展的重要步骤,进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状况关系着社会未来的发展状况。近年来,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社会各界都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讨论,其大部分结论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大部分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由于当代大学生生长在社会对外开放和各国文化互相交流的环境下,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那些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发生排斥或者冲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层面,最终会使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某些方面或环节出现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希望看到的现象和问题。目前来看,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2]。1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教育模式及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其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部分,首要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社会建设部分的首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因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发展的背景,对其具有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包含的思想基础、内涵特征、制度、经验价值等的深刻认识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反过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育成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社会事业的基础上,对这条道路的研究,可以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提供重要的资料。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探索过程,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是一致的。在党领导下的长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提供了历史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现实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历史转折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开端。”[3]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正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实际上,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同志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的突破口就是人才问题和教育领域的改革。“1977年5月,邓小平同志两次找有关同志谈话,都是强调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必须要抓教育,一定要在党内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气氛。”[6]1978年3月18日,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重要论断;1978年4月22日,召开“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要求。这些论断和要求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相一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和政府不断地调整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政策以回应新出现的教育问题,逐渐形成了一条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发展路径,这条路径我们就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一条我国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之路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内涵与特征,既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袁贵仁同志在全国高校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条道路遵循了教育的基本规律,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同时,袁贵仁同志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一文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内涵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教育优先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育人为本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改革创新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促进教育公平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提高教育质量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一条我国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唯一正确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科学地处理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遵循教育规律的关系,科学地处理了教育改革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科学地处理了继承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科学地处理了立足国情与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科学地处理了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科学地处理了教育规模扩张与提高质量的关系。这条道路“既凝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教育的基本经验,又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规律;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基本理论,又体现了中国国情;既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又建立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继承了我国教育优良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7]。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未来展望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既感受到自豪,又感受到责任与压力。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未来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进一步拓展的迅猛趋势,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从创建之初所坚持的发展方向也必将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越来越贴近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从形成之初就深入关注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教育与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现实重大问题。紧跟时代步伐、贴近历史主流,着力通过教育发展推进社会与经济发展,借此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满足人民对教育的渴求与愿望。21世纪上半叶,我国将面对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可持续发展,创建创新性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问题,这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创造了发挥的空间,教育将更加立足现实、贴近民生,这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必然。完善依法执教制度体系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增强教育公益性,注重教育普惠性,关注困难群体的受教育权,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着力提高质量与效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越来越贴近群众。我们党一贯鲜明地主张教育要为现代化服务,要为人民服务。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既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又强调教育公平,这是我国对30多年来所确立的教育战略决策的肯定,也更加鲜明地体现了党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决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保证在政府主导的各项投入中要优先投入教育,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优先规划教育,在各种资源的开发中要优先开发教育资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在扩大教育规模的同时更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新时期应以高水平、高层次的教育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办既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又满足广大教育者个人发展之需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既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又符合人民的现实利益。总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贴近人民群众,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越来越走向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国内走向国际。一方面,坚持教育面向世界,加强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发展的应有之意。我国在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的过程中不断加快对外开放的程度,充分参与世界竞争与交流合作。现代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有大批能够走向世界的“开放型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要主动适应并服务于这一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培养能够参与和胜任国际竞争的现代公民的职责。另一方面坚持教育面向世界,加强教育国际化本身也是教育发展应对经济全球化、适应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应有之举。我国的教育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努力追踪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大量引进借鉴世界教育的新理念、新经验,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服务、学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总之,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开辟新的领域和途径,开创教育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越来越走向世界,这是我们教育发展的重要举
本文标题: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教育模式研究及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64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