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第二讲的主要内容第一节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假设及其理论误区、偏误分析第二节中介语(interlanguage)假设及其理论构念第三节习得顺序研究与创造性建构假设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早期的理论创建阶段;80年代初期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发展阶段;90年代后:许多新理论不断涌现,但大部分学者都是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并对现有的理论进行检验、补充和发展。早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假设(1)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比分析方法:提出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并且引起了激烈的论战;(2)偏误分析:第一次把目光放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上,为观察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打开了一个窗口,尽管这个窗口可观察的范围有限。(3)“中介语”理论:把“学习者的语言”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提出了支撑这一系统的心理语言学基础;(4)“创造性建构假设”:向对比分析理论提出了挑战,提出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具有普遍意义的习得顺序问题;(5)学习者语言变异研究:在阐述中介语系统性的同时,解释了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可变性。早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假设:(1)对比分析假设;(2)中介语假设;(3)“创造性建构假设”SharwoodSmith(1994)将上述假设称作“三大假设”。第一节对比分析理论1.1.提出产生并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CharlesFries(1945)率先提出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的对比和描写的观点:“TeachingandLearning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1.2.对比分析的基本观点Fries(1945):Themostefficientmaterialsarethosethatarebaseduponascientificdescriptionofthelanguagetobelearnedcarefullycomparedwithaparalleldescriptionofthenativelanguageofthelearner.RobertLado(1957)“LinguisticsAcrossCulture”指出:Wecanpredictanddescribethepatternsthatwillcausedifficultyinlearning,andthosethatwillnotcausedifficulty,bycomparingsystematicallythelanguageandtheculturetobelearnedwiththenativelanguageandcultureofthestudent.对比分析的系统表述1.3.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该假设认为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重要作用。母语负迁移。如,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外语大都带有母语口音,母语负迁移现象在语音层面表现最明显,词汇、语法、语用等层面皆存在负迁移现象L2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母语的干扰。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学习者的母语与其目的语进行系统的描写和对比。目的:要预测学习者的难点,并作为编写教材的依据,以减少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干扰。1.4.对比分析方法和两种观点基本方法:对比和分析Lado提出对比研究体系有:音位、语法、书写、文化等方面,系统对比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目的:(1)预测和描写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可能引起或不会引起困难的地方;(2)或者对学习者的偏误作出解释CA-强势说(strongversion)对比分析最终目的:通过两种语言系统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RobertLado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系统对比,可以预测造成学习者困难的语言模式。强势说的其他观点Banathy,Trager,Waddle(1966)认为:学习者的难点可以等同于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别。语言学家的任务:鉴别这些差别;编教人员的任务:在差别描写的基础上编写教材;外语教师的任务:把这些差别作为教学重点;学习者的任务:学习这些差别。强势说受到激烈的批评强势说强调预测,但过于绝对研究表明,第一语言不是造成学习者偏误的唯一原因或主要原因,对比分析通过差异对比所预测的难点在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运用中并不存在;强势说的逻辑在理论和实践上遇到的困难,最终导致人们放弃强势说的观点。CA-“弱势说”(weakversion)不主张通过差异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而强调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解释;主张从学习者的错误分析着手,在母语与目的语差异对比的基础上试图说明学习者产生错误的原因;弱势说的重要贡献:强调学习者自身、学习者的语言形式以及所运用的策略。1.5.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Watson、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的产生是刺激-反应的结果,言语行为是在外界语言输入的刺激-反应-强化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并最终达到遇到某一语言情景便会自动作出正确的语言反应。1.6.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是对比分析提供语言学基础。它注重结构和分布,强调语言特征进行客观、静态的科学描写,对比分析采用结构主义的语言分析法,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进行系统的描写、比较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新的行为习惯。在学习新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旧的行为习惯必然会干扰新的行为习惯的学习,所以产生语言偏误。1.7.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四个步骤:描写、选择、比较、预测描写(description):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统进行细致描写选择(selection):结合偏误找出造成学习困难的语言项目比较(comparison):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对比,找出同异预测(prediction):在对比的基础上对学习过程中可能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进行预测以汉语为目标语习得的对比分析(1)对学习者的母语和汉语规则进行系统、客观描写(2)发现学习者对母语与汉语之间的差异,作为选择的项目,如汉语声调(3)对母语的语调系统和汉语的声调系统进行细致的对比(4)通过比较可以预测,母语母语者在习得声调时遇到的困难,会出现何种偏误对比分析的难度等级难度等级:两种语言的同异对于二语习得者来说,差异的大小对应不同的习得难度;差异越大难度越大,反之亦然Ellis(1985)总结两种语言系统对应的难度等级。如,以英汉为例难度等级母语和目的语的关系举例1两种语言里语言成分相同语序SVO2母语中两项在目的语合并为一项英语borrow、lend汉语借3母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形式英语“格”,代词主宾格汉语没有4母语中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虽有相对应的项目,但在形式和分布上均存在差异英汉被动句,英语有标记,汉语有无标记和有标记5目的语中某个语言项目在母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形式汉语有声调,英语无6母语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分成两个以上的语言项目英语动词visit汉语对应为参观、访问、看望1.8.对比分析的理论误区1.关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心灵学派认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借助试验室条件下的动物的学习行为来解释人类在自然条件下的语言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刺激-反应的理论无法解释人类语言学习的复杂性。模仿与强化的概念也无法说明人类语言学习的创造性。2.对比分析的两个“虚假命题”:命题一:语言的“差异”等于学习的“难点”;命题二:学习的“难点”必然导致语言表达的“错误”。问题:“差异”是语言学层面上的问题,“难点”则属于心理层面的问题。结论一:“难点”无法直接从两种语言差异的程度来推测。结论二:实践表明,对比分析确定的难点不完全导致错误的产生。在语言教学和习得实践中,当两种语言或语言特征存在差异越明显,相反并不是很难学的,反而是差异小的,学习难度更大。Dulay&Burt(1973、1974)在实验中提出偏误类型,母语干扰只占3%,而第二语言发展类型偏误占85%;特殊类型偏误占12%;不同研究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母语迁移类偏误的统计(Ellis1985)研究母语干扰错误百分比学习者类型Grauberg197136%高级水平的德国成人George197233%不同国家的成人大学毕业生Flick198031%不同水平的西班牙成人Lott198350%意大利成人、大学生对比分析中预测的难点相同,但实际教学中难度不同,或预测难度与实际难度可能相反。汉语四声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难度等级相同,即3级,但四声中阳平、上声较难习得,而阴平、去声容易习得英语中无j、q、x,而有与zh、ch、sh发音相似的[dʒ][tʃ][ʃ],从难度等级来说,应该前者更难习得,但实际上j、q、x更容易习得3.分类范畴的普遍性问题对比分析必须是建立在统一的语言范畴基础上。但是,试图寻求两种不同语言系统,即使是表层结构的普遍一致性是不现实的;即使表层结构对等的句子,其交际功能也很难一致。如,“去哪儿?”因此,失去对比范畴的一致性,科学、恰当的或者说有意义的对比便无从谈起。总之: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学的方法解决复杂的心理学问题。第二语言习得涉及到学习的主体和客体的方方面面。对比分析却仅仅局限于语言系统的对比。对比分析强调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两个系统的对比,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却熟视无睹,忽略了学习者这一主体及其习得过程。Selinker对对比分析的评价Selinker(1992)认为:70年代人们对对比分析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是不公正的。虽然对比分析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但是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仍然是观察和分析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一个良好起点。(1)语言迁移并非或有或无的现象,否定母语迁移是不符合实际的(2)要探讨的是母语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3)语言迁移不是简单的行为过程,而是有人主动参与的心理过程1.9.对对比分析关于母语迁移假设的共识(4)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5)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比较相近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6)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知识不够的时候,会利用第一语言的知识来了解第二语言,以达到交际目的。文献或调研报告小组报告课题:对比分析理论与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国别化问题的关系(1)课堂教学的国别化问题(2)教材编写的国别化问题……2.偏误分析(ErrorAnalysis)2.1.产生背景早在50年代,学习者的偏误分析就是作为语言教学研究的一部分。传统的偏误分析缺少严格的分析方法,而且缺少分析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理论框架。直到60年代中后期,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的文章后,偏误分析才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公认的一部分。Corder(1967)“thesignificanceoflearners’error”(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经典之作)区分失误mistakes和偏误errors:失误指口误、笔误等偶然发生的错误,与语言能力无关偏误是系统性的,不是偶然发生的,是成规律的系统性偏误,是学习者语言能力的不足造成的。如,我把杯子碰学习者偏误的重要作用:(1)语言教师通过偏误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掌握的程度(2)研究者可以透过偏误看到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的(3)学习者能通过偏误验证他们对第二语言规则的理解正确与否2.2.偏误分析的程序和步骤Corder(1974)提出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1)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是偏误分析的第一步(2)偏误的鉴别:(3)偏误的描写:对可观察到的偏误现象进行语言表面特征的描写(4)偏误的解释(5)偏误的评价(1)语言样本的收集:语料收
本文标题: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6963 .html